国外有医学专家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在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房繄恭看来,足部尤其足底,是很多内脏器官的反射区,按照生物全息理论的观点,脚同耳朵、第二掌骨侧等部位一样,成为人体的一个缩影,与全身脏腑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中医理论来说,足部也是人体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三条经脉走向止于脚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条经脉走向起于足部,与头面部和胸腹部相关内脏器官密切联系。足部的传统经穴有33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还有很多的经外奇穴,以及足部反射区。它们有一定的诊断查病、治病和保健效果。因此,结合日常生活,足部保健要做到以下三点:
常泡脚。俗话说:“天天泡脚,胜吃补药。”常用热水或者根据自身病情,采用中药进行足浴,可加快血液循环,甚至能起到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或者中药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20-30分钟即可,以双脚皮肤发红、面部有微汗为宜。
常按脚底穴位。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比如,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脚变得暖和起来;按摩承山穴,可缓解脚酸、脚抽筋等症状;常按太溪穴可补养肾脏;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坚持运动。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
由于天气炎热,脚病也将进入高发期,建议大家注意脚部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运动如何预防脚肿?
1.要妥善安排运动的时间,制定循序渐进的行走计划,避免因较大的运动量造成身体的劳累和足部的疼痛。不要太多运动,也不宜运动太长时间,运动一段时间后,要坐一会儿或平躺一会儿,并把两腿翘起来休息一会儿,注意劳逸结合。把两腿抬高,便于腿脚的静脉血液回流。
2.若外出运动,需要长时间逛街或登山时,最好打上松紧合适的绑腿,或用宽布带在小腿上缠几圈,用别针固定住。
3.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有意识地抬头挺胸,放松肌肉,避免因肌肉紧张造成的颈部和背部的酸痛,预防脚肿。快步走时,配合缓而深的呼吸、双臂摆动、大跨步快速前进等,更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若发生脚泡,目前治疗尚无良法,主要是将泡穿刺与引流。
首先用热水烫脚5-10分钟,然后用碘酒或酒精对脚泡局部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刺破脚泡,使泡内液体流出。另外切忌剪去泡皮,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