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杰
有年轻的村干部发问:从不看书也不影响工作,干嘛还要看书呢?所以,见到读书的乡镇干部,他也要发问:你还带本书看?(详见2016年7月21日《南方周末》自由谈)
在我们这里,读书无用论自来就不乏市场。事实上,存在两种读书无用论:一种是反智主义的,秦始皇焚书和“文革”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即是,这其实是一种假的无用论,鼓吹者在骨子里知道书是有用的,否则便不会那么害怕书,因为越多的人读书越不利于他们的统治。另一种实际上是“无用之书无用论”,科举时代称“四”、“五”以外的书为“杂览”(《儒林外史》语),如今老师家长把教材以外的书称为“杂书”,很多人将非自己专业的书称为“闲书”,凡此皆是。
国人在读书问题上似乎太过功利了,好在读书总归是“有用”的。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除了知识,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观念、全部信仰、全部趣味、全部情感,都在书里。作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我们每一个个体,若想从时空两个维度更多地感知人类的精神世界,除了读书,几乎少有他途。
平时最怕被别人问到读书的意义。为何读书几乎与生活的目的一样,是一个哲学问题,不思辨则无以作答,而若无自己切身的体验,别人的一切答案也都将归于空谈。一直喜欢用尤袤的那几句来搪塞: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最近读到几句妙语,抄在这里以备明问: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作者为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