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思想品德课只有引领学生直面现实,才能引领学生走出心灵的峡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把握教育的契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预设生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66
初中思想品德课应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师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教育的契机。
一、预设的尴尬
在教学《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一课时,笔者首先以《感动中国》栏目2008年颁奖晚会的小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温馨的镜头,让学生看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第二个环节为“体味余香”。笔者先讲述了丘吉尔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接下来,笔者本想请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助人余香,但就在这时,一位学生忽然举手说:“老师,我昨天坐公交车回家,中途上来一位老年人,我给他让座,他非但没说谢谢,反而很不客气地就坐下了,我不但没有体味到余香,反而感到很委屈。”这位学生发言后,教室里举起了无数只手,看来有类似经历的学生还真不少。学生这样的反应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心里明白,学生所讲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两难情境正是教育契机,把握住它,或许对学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但如何把握?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笔者心里都没底。最终笔者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把握这次难得的教育契机,而是十分生硬地把学生拽到笔者原有的教学思路上。
虽然整节课上得看似非常顺利,但笔者总觉得这节课上好像少了点什么。
二、生成的惊喜
剖析反思之后,在去另一个班新授这一课时,笔者充分注意了这一问题。
还是在第二环节“体味余香”,笔者讲完丘吉尔和弗莱明的故事后,请学生寻找身边的余香。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关于让座,但更为尖锐,他说:“老师,我上次在公交车上给一个老奶奶让座,因为人多,我一开始没看到她,等我看到她为她让座时,她非但没有感谢,反而小声埋怨我让得太迟了。我都委屈死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头,激起了大大的浪花。教室里又举起了无数只手,看来有这样经历的学生并不少。
看到这种情形,笔者决定把握住这次教育的契机。于是,笔者请举手的学生起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前几天在五台山大桥上就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同学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结果老人反而说自己是女同学撞倒的。”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有些人以‘碰瓷为生,专门诬赖别人。”课堂进行到这里,用传统的眼光看,应该说与正面教育有些冲突了。但笔者认为,学生能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正是出于对笔者的信任,笔者感到万分的荣幸。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善良的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曾经说了多少言不由衷的话啊!这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难以走出“知而不行,言而不信”尴尬的原因之一。此刻,不正是走出“尴尬” 的一个最佳契机吗?从真正的现实生活出发,哪怕现实是不美好的,甚至是丑恶的,我们都无法回避,因为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笔者先对学生的话表示赞同:“同学们,你们说得对,你们所说的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存在的。老师也听过这样一件事,南京打工青年彭宇,在车站把一个65岁的徐姓老太扶起,并将她送到医院,后被老太起诉。南京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彭宇赔偿原告45876元 。”听到这里,许多学生义愤填膺。这时,笔者问道:“同学们,下次你碰到老人摔倒,你帮吗?”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不帮”。接着笔者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摔倒在地的那个老人是你的亲人,没有人帮他,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他们处在了两难的抉择中。笔者稍微停顿了一下,给了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
之后,笔者又返回头来,请学生帮第一位发问的学生寻找余香:“让座后别人一点也不感激,还有余香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发言。有的说:“他让座后心里安宁了,他获得了安宁的余香。”有的说:“车上的其他乘客心里自有一杆秤,会打心里尊重让座者,他获得了尊重的余香。”慢慢的,那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三、反思的收获
1.现实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抉择对学生心灵的触动更大。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许多时候,学生都置身于现实社会的两难情形下。如何抉择?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缘故,学生往往无法在两种相对的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判断,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2.预设和生成的两难抉择对教师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上课不应只按照预设的程序照本宣科,而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这恰好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时机,使得教师可以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峡谷。当然,要想在课堂上对教学的临时生成进行有效的引导,就需要教师课下多读书,并对社会现实作深入思考,这样课上才能有充分的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