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志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时下热门的话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充满魅力的课堂,尊重学生个性,寓教于乐,重视方法的归纳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兴趣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1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时下热门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悬而未决的难题。教无定法,众说纷纭。为此,笔者尝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浅陋看法,权当抛砖引玉之论。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对语文学科没兴趣,是时下很多中学生的通病。他们觉得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语文教学手段单一;考试无非就是背背记记,琐碎而单调;语文学习没规律可循,下了很大的工夫,收效甚微,进而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甚至彻底放弃。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打造魅力课堂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爱屋及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了他对该学科的兴趣,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有着一堂生机盎然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风趣幽默,也可以春风化雨;可以激情澎湃,也可以谆谆善诱;可以是严父慈母,也可以是知己良朋。
三、尊重个性,寓教于乐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能仅仅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因此,体现鲜明时代特征,洋溢浓郁人文精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成为新课程观的必然指向。
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这也是常说的“备好学情”。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抽查诗歌背诵时,常常用“诗句接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熟悉程度,巧妙利用学生“爱捉弄人”的心理,让男女学生互相点名抽查诗歌背诵,每组派代表上台背诗等,使学生主动加强诗歌背诵。
经常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讨争论。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笔者让学生探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你可以理解吗?”教授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让学生探讨“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情节可靠吗?”对这些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拓展了思维,增长了知识,懂得了辩证看问题。
对于字词的识记,虽然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但笔者还是采用上黑板注音写字的形式,这些看上去只有面对小学生才使用的方式,恰好符合了学生喜欢紧张刺激,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
教学手段是灵活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手段,都应以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
四、传授知识,重视方法的归纳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自己经常看报,浏览网页新闻,然后以课堂上的某一知识点作为触发点,引导学生对一些时事加以分析。在纵古论今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长了见闻。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形式也比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要丰富有趣得多,学生爱上这样的语文课。
课外知识的拓展并非不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是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浓缩其精华,善于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体会和反思学习的过程。笔者告诉学生,课堂上只需要记一些对你有用的东西,做一些必要的作业,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情上语文课就行了。教师注重精讲精练,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跟学生讲清楚就行,然后让他们在学习中注意体会。如一些试卷的主观题讲评,学生习惯记标准答案,笔者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只需掌握答题的一些思路,按照答题思路自己组织语言,言之成理就是标准答案。注重方法,知识的传授就能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又有成效,才会爱学。
快乐的语文,是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快乐的语文,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游历人生;快乐的语文,张扬了你的个性,释放了你的情怀。在笑声中让学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学生选择了语文,是因为他们确实喜欢上了语文。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