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借钱”

2016-07-27 03:48魏蔻蔻
幸福 2016年11期
关键词:荷兰人亲友哥们儿

文/魏蔻蔻



中国式“借钱”

文/魏蔻蔻

对中国人而言,被亲友借钱是常事,那种酸苦难言,大家心知肚明。

这几天我不知怎么“中头彩”了:有3个中国“朋友”同时向我借钱,金额分别是12万人民币、8000欧元和5000欧元。要真都借,我的年终奖都还没拿到手,小30万人民币就算是没影了。不借呢,以实情相告肯定不行。“不好意思,刚好有其他朋友借钱,我也难周转。”人家听了心里一定想,不借就不借嘛,理由也不编个新颖点的。

他们借钱的理由,倒是“充分”。

甲开了火锅店,让我资助12万人民币。他说:“在成都开火锅店怎么可能开垮?我立个字据,年底还你13万——对了,你在国外肯定觉得13不吉利,那就还你12.8万。其实最好是你以12万入股,当股东,这样年终分成哪止8000!”

乙要回国了,想借5000欧元给自己及在国内的家人置办些东西。

丙借8000欧元是在荷兰居留需要的押金。

经过考虑,我一个都没借。甲不甘心,各种软硬兼施。

乙、丙跟我不熟,无非是在华人聚餐时一起吃过两三顿饭而已。被拒绝了,也就知趣地静默于微信。

上个月,我国内的一个哥们儿借钱,要得急,他和我是过命之交。我国内的钱都是妈妈在打理,妈妈麻利地转账去了。钱到账后,哥们儿来谢,说年底还钱。我就转告妈妈:“到时候他还了钱,您告诉我一声。没还的话,您也告诉我,我去问问。”

谁知妈妈这么回我:“如果没还你别去问,永远也别提!咱们都当忘了这事儿,别让人尴尬。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人家难得开口,咱家又不是拿不出这些钱。如果他还了,就说明他人品真不错,咱要感恩。”

当然我相信这哥们儿是肯定会还钱的,可是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是我妈的话和我自己的经历,让我觉得借钱这事儿真是个怪相:

一是大家都觉得只要拒绝借钱,亲友的关系八九不离十算是玩完了。

二是大家好像有个共识,几万块钱“借”出去了,收回的概率不大。

那么,荷兰人之间相互借钱吗?

还真不多!

这跟社会环境、家庭关系构成、寻求资助的渠道多寡有很大关系。

首先,荷兰有很多小额借贷的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有需要不用在亲友间解决。

其次,要创业的话,荷兰有很多贷款模式、各种合作体系和政府优惠,无须在家族内部产生经济瓜葛和财务压力。

再次,荷兰没有亲友间需要承担彼此经济困境的概念。况且中国人借钱的理由很多是荷兰人无法接受的。比如借钱投资的,他说他要借钱炒股做基金,分红后还你本金和利息。结果亏了,他还不出来,你拿他也没办法。荷兰人会认为你没钱就先好好过日子,不投资不行吗,干吗那么“贪心”呢?

当然,我也见过荷兰亲友之间相互帮助还债,彼此支持的,但实在不多。有些经济帮助是无偿的,有些是有偿的,各有不同。

我有两个邻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先生,他俩关系很好。不知什么原因,A找B借1500欧元,说是4个月内还清。B和我关系很好,就把整个借钱的经过讲给我听。

B说:“借钱可以,但A有酗酒的毛病,我怕他到时还钱有问题。他以前就出过这种状况。我跟他说,我们到公证机构立字据,把他的一些东西清理出来做个抵押。可公证手续费得他承担,他同意了!公证公司上周去他家清点了东西,我们昨天去把一切都弄妥签字了。”

我问:“公证费多少?”

B答:“450欧元!我转给他1500欧元,他两周内转给公证处450欧元。”

借1500欧元,公证就花了450欧元,那不是没借够吗?我问:“那他这450欧元的缺口怎么补?”

B答:“他退休前是个木匠,对家具上漆特别在行。我家的门和桌子刚好要重漆,我就让他漆,付工钱。剩下的,就得他自己想办法了。

几天后,我去车库,看到A的车少了个后轮,千斤顶在那儿顶着。我跑去问A出什么事儿了,他说他卖了个轮子抵债。不过他很开心,说总算把1500欧元凑齐了。

我回家跟老公说这事:“B上次慈善捐款那么大方,一下子就拿出5000欧元。这1500欧元借朋友还费那么大周章,太搞笑了!”

老公说:“慈善是慈善,借钱是借钱,一码归一码。他自己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A在3个月内还清了钱,装回了轮胎。这两个老头依然是哥俩好!

摘自《新闻晨报》

猜你喜欢
荷兰人亲友哥们儿
“小气”的荷兰人
非法集资类案件中亲友认定问题探析
#毕业一起去旅行# 荷兰人的书香生活:离“天堂”最近的书店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荷兰人这样惯孩子
浑然天成的《荷兰人》
拆散
准来
亲一个
限于亲友“低吸高贷”行为的司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