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维年
【摘 要】跨文化知识的意识的缺失,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降,无法适应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词汇渗透、讨论式教学法、模拟角色、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 培养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22-0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频繁交往,多元文化的碰撞,使人们迫切地想了解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语言,渐渐地走进了乡镇中学的课堂。然而,今天的英语教学,早就已经不是单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习得一门语言知识,而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所谓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累加。胡文仲教授认为,文化意识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对文化的认知反应。
长期以来,由于第二语言习得坏境的限制及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中学英语语言教学对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等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视,这虽然对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却忽略了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致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交流,无法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其所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特色文化,社会面貌,风俗习惯等,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减少文化冲突,从而达到让学生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目的。
一、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语言对跨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过去的教学中,英语教学理念逐步更新,教学目的由开始的“语言能力”发展为“交际能力”,进而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目的语的使用,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只有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才能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一般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文化。
中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主要通过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及外语教师的引导。然而,受到长期以来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渗透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传授语言知识,而向学生介绍外来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这种错误想法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缺失,使得交际能力薄弱。作为中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整个英语语言教学。
(二)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据笔者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观察,很多学生参加各种类型考试时,与语法有关的试题得分相对较高,语音、语调方面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然而“文化错误”仍然屡见不鲜。
1.日常交际方面。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了,还是直称自己的英语老师为“teacher”。在与外籍教师的日常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像“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在中国被视为普遍使用的日常交际语,而在英美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学生受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与外国人交往,产生文化冲突。有一年,一位女外教应学校邀请,参加学生的英语演讲比赛并出任评委。当她走进教室时,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 sit down,Mrs. Graham,youre old,dont get too 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神情,学生也一直不得其解。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师重道,尊老爱幼,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学生说这句话,想表达的无非是对外教的尊重之情,殊不知却对外教造成了冒犯,引起了文化冲突。在英美国家,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或觉得自己老的,他们不希望自己被归类为“老”这一弱势群体,走在英美国家的大街小巷上,经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出租车司机,环保工人等,他们精力充沛,并且以自己从事的工作为豪,在英语中,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 in age等。
2.考试听力理解方面。在听力理解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学生虽然能够听懂材料中的词与句子,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这是由于英美国家与我们中国的文化特点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同样的一个单词或句子,英语所要表达的可能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含义。中国学生由于不熟英美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在听英语时往往就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无疑成了听力理解的一大障碍。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时代发展需要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系在一起,多元文化的碰撞及文化冲突的出现,人民迫切地想冲破语言文化的障碍。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这种语言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只有了解其文化内涵,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这种语言,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直呼老师英文名,消除汉语里直呼老师名字就认为是不尊敬的意识。这样在做一些判断对话中两人关系这一类的听力题时,就不会因为Jack叫对方为Jeans而以此排除Jeans是他的长辈或尊者的可能性了。再如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恭维时,就不再以中国式的“No、no、no……”来表示谦虚了,而是很有礼貌地道一声“Thanks”。用英语进行日常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贯穿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进行短剧表演,还可以借助观赏西片及教师适当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这样,学生在听英语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了。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词汇渗透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时,教师应从教材入手,向学生介绍简单易懂的且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牢记单词,培养跨文化意识,达到恰当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古代君王有“龙袍”“龙靴”“龙颜”之说,直至今天,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龙代表了邪恶、凶残,人人都得而诛之而后快。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学生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此外,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英美国家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慧眼去发现,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层次,对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词汇。在国家名、国籍、语言等单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该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景点,风俗习惯等,例如,在教“Britain”一词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英国国旗的特点,英国米字旗的代表含义是什么,“米”字蕴含的颜色有何特别,就渗透了英国文化背景;在教“Japan”一词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樱花文化及动漫文化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美国人喜欢称赞别人,而被称赞的人一般都表现得受之无愧,用“thank”,“It is my pleasure”等回答,而中国人的普遍做法完全不一样。经过讨论,有学生认为这是美国人坦诚、直率性格的表达形式。又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The one who wants to wear a crown must bear the weight,这一句话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讨论出:这一句话因为韩剧《继承者们》为广大青少年所熟悉,知道是一句中外表达一种激励意义的话,开拓了国际视野,培养文化的素养。
在Unit 2 Architecture一课中老师提出:“I need your help in deed.My 88-year-old grandma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alone.She dislikes living with none of her children.Because all of them live in flat in the city.Its hard for her to find any neighbor to chat with.So she likes living with her friendly neighbors——my neighbor grandmas regularly come to her for a chat everyday.My father employs a woman to deal with daily work and accompanies her.My grandma feels happy and healthy.But were still in worry about her because of her age and the old wooden house built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What should I do?”学生接着开始讨论:
S1:“You and your father must tear down the old house.If the house fell down suddenly,what bad result would appear ?”
S2:“Not buy a flat of the first floor ?”
S3:“Why not build a new house there? Its dangerous for her to live there alone.”
(三)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安排,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境游戏或话剧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了解学习内容,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例如,人教版初三英语SectionA,Unit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谈论各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的礼仪,教师可以组织几对学生在讲台表演,通过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地体会各国文化差异。还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曲,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记单词;通过游戏的组织,培养他们的相互合作精神,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与败;在课堂内外开展跨文化英语交流实践活动,营造习得第二语言的最佳环境,如课堂讨论多种学习方法、话剧表演、限时比赛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和PK,给他们提供真正运用语言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活动结束后,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在学校或班级的学习栏上,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语言的兴趣,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教师要想尽一切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乐趣”,课堂应该是充满愉悦的,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四)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异国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英文歌曲大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朗读周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涉及英语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寻找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英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视频材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等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电影,音乐,戏剧都是某一时代某种文化的缩影。通过视频欣赏,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异域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Unit1“Cultural relics”时,老师可以播放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节目及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在中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文化的图片,像中国的万里长城、西安兵马俑等,引导学生将国外的文化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相比较,领略不同的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
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英语已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思想、感情、科学文化的工具,这种交流离不开口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不可否认农村高中英语教学的困难,但只要从以上方法去正视和解决它,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就容易许多。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M]. 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Byram,M.Morgan,.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4
[3]曹慧君,许迎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1(14)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高梅.文化渗透与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6]潘文国.语言的定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