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迎来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互联网金融凭借这些特质,迅速笼络了一大批客户,从而给长期以来依靠着利差“坐等获利”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是颠覆还是机遇。因此,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优劣势;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形式: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众筹融资、数字货币、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门户金融。
中央银行2015年2月12日发布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5%。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85.74亿笔,金额1376.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0%和29.72%。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2013年商业银行推出了许多的创新产品,可以算是改革开放后最多的一年,整个传统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都有很大的改善。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格局,但是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明显不足,这是因为这些群体的贷款需求资金时间短且要速度够快资金量小并且此类需求频,并且客户比较分散,信息掌控不够全面,运营风险比较大。而现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弥补了这些不足,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并且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在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服务。
3.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
快捷支付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崛起的一类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转向自己的虚拟网关,可以获取访问客户信息,并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流动和现金流向,瓜分了一贯由商业银行掌握的客户资源,使得商业银行在掌握现金流优势客户的竞争中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数量巨大的客户群不仅提供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利润空间,也使这个平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形成“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小银行”联盟。
(二)不利影响
1.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
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由于其强劲的资本供求信息而一直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但目前P2P贷款等网络金融功能的挑战下,这一作用正在弱化并有了地位逐步下降的趋势。信息中介地位的商业银行逐渐削弱,互联网使交易双方过去的资信直观、清晰。
2.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是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的负债业务,尤其是传统金融机构活期存款,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成本最低和最为优质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延期付款功能,客户端部分的结算资金沉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一种网上交易的活期存款,所以第三方支付机制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金融的认识的日渐加深,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投资和理财。因此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业务受到巨大冲击。
3.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极大地简化贷款手续,借款人需要提供一个参考便可以迅速得到所需的资金,贷款没有抵押品,纯信用贷款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然而,当前的整体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金融监管互联网仍然是空白,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少一些关键信息将增加行业的坏账率,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秩序。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服务性银行
商业银行需要正确地分析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金融影响结构和盈利模式,积极推进综合管理,调整业务结构,实现业务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可以考虑积极拓展代理、托管、咨询和其他中介业务,逐步减少依赖存贷款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商业银行有必要提高内部信息技术部门的注意,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人员,盯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提高金融产品的相关性和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在线和离线,基金,加强物流、业务流、信息流、控制能力。
(三)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
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创新的能力在现有的管理服务水平,并且总是把风险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积极的债务工具的应用,积极提高债务的比例,提高监管能力的债务,债务结构转换。
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良好的信用体系和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管理模式,过于依赖储蓄和贷款业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生态系统缺一不可。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效率的不断提升,所有客户最终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
[2]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9)
[3]从野蛮人到文艺青年.互联网金融迈入小时代[J].光明经济.2013-09-16.
[4]2015年P2P行业研究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453054.html.
[5]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4,(5):151-152.
[6]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