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的廉政特质及其当代提升

2016-07-26 07:27宋学来
理论探索 2016年4期

宋学来

〔摘要〕 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廉政特质并予以当代提升,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结提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特质,主要包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隆礼重法”“慎独正己”“孝廉相成”,这些廉政特质要得到当代提升,应分别在以下方面着力:强化宗旨意识、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净化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推进制度反腐,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生活情操,通过弘扬家庭美德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关键词〕 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隆礼重法,慎独正己,孝廉相成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4-0038-04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注重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特质,并根据治国理政的任务要求予以时代性提升。 〔1 〕概括出传统文化中的廉政特质、总结好党在实践中对这些特质的时代提升,进而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文化血脉功能,是当前理论工作者应努力承担的一项重大课题。纵览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所积累和传承的廉政文化,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隆礼重法、慎独正己和孝廉相成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因此历久而弥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民惟邦本的当代提升——强化宗旨意识,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华,是古代廉政文化体系之根。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格言,尽管它最初是作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警示而出现的,但在杰出思想家、开明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合力作用塑造下,已成为维系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命运的重要纽带。开启传统廉政文化的寻根之旅和提升之路,首先就要把目光聚焦在民惟邦本这一命题上。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而仁学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是古代先民朴素人道主义的继承人,他整理了上古典籍《尚书》并发挥了其“民惟邦本”的命题,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亲亲而仁民”。孔子强调“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要求诸侯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博施于民”,在征用劳力问题上“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从而“其养民也惠”。儒家的“亚圣”、“仁学”一脉的主要代表孟子则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激进命题,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提倡当政者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儒家“礼学”一脉的主要代表荀子以生动的比喻来揭示君(官)民关系,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影响深远的观点,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警世钟。 〔2 〕从实际历史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民本思想施行较好的时期;夏桀、商纣、秦二世也正因贪暴无度而自毁江山。五千年文明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

廉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密切为政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民情怀是为政清廉的思想基础。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跳出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律”,首要的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对民惟邦本的传统廉政文化进行当代提升。关于当代提升的总体方法论,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具体到民惟邦本文化的当代提升上,一是要将传统民本思想的统治阶级立场(出发点)转换为人民群众立场。与古代奴隶主、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特权而施行仁政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把“为民”从传统文化中的手段地位提升到目的地位。二是要对执行民本理念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纠正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三是要与时俱进拓展人民群众的概念内涵、更新服务人民的任务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坚持人民本位就是要协调好各个阶层群众的相互关系,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重点解决好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坚决抵制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不公,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为政以德的当代提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净化政治生态

政治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4 〕如果说“民惟邦本”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巩固社会根基的思想自觉,那么“为政以德”体现的就是对执政者示范效应的思想自觉。《论语·为政》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里,孔子用北极星的中心辐射地位,来形象地比喻执政者勤政爱民、率先垂范行为对政治环境的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用“关键少数”一词来称谓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关键”准确地凸显了领导干部在廉政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如“颜渊篇”记录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路篇”记录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政治示范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文化与历史影响。 〔5 〕《大学》以“内圣外王”范畴对为政以德进行了更加清晰的结构化阐释,强调了执政者树立政治权威的德性基础。〔6 〕荀子同样认为“君子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明朝一则著名的《官箴》写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今天的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绘出这些政治思想史的文脉,而且能够在古代清官文化、近现代爱国将领的现实行动中找到历史见证。北宋名臣包拯铁面无私、廉洁公正的动人事迹以及后世对此的热情讴歌,晚清民族英雄、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的林则徐的拒贿事迹与禁烟壮举 〔7 〕,一幅幅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生动地诠释着为政以德的巨大感召力。

以官为师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之一。剥离其中的官本位、家长制封建糟粕之后,通过为政以德的廉政文化来教育熏陶党员干部,对于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塑造以才立身、以德服众的政治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机关和党政干部的社会示范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把握,对“为政以德”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提升。其一,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收篇之笔,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现代国家都采取政党政治,在当代中国弘扬为政以德精神,首先就要端正党风。中央以从严治党为遵循,拔烂树、治病树,打老虎、拍苍蝇,反腐力度空前,通过改善党风引领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其二,重中之重是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风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各级干部要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四年里,正是中央领导坚持以上率下,正风肃纪才取得明显成效。其三,以法治思维定位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和职能,明晰其与法人、公民等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人治社会中,政府是作为绝对权力的执掌者而存在的,追究政府责任、“民告官”等行为被事实性地排斥。〔8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破除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封建因袭阻碍,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

三、隆礼重法的当代提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推进制度反腐

引导和规范官员“为政以德”、防止以权谋私现象发生,必须诉诸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这一重要维度,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观念堪称传统文化中以法治吏、以法促廉的圭臬。在当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奠基工作中,弘扬隆礼重法思想并予以时代性提升,尤其具有增强民族心理自信、促进廉政建设走向法治化的现实意义。

《荀子》中写到,通过“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就能够逐渐形成思想和行为的统一规范、仪节、准则,从而保证人们在礼法的框架之内活动而不生异心不行异举。在儒家学说中,全面的礼法制度不仅包含德治,而且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与之相比,法家学说则更为重视严刑峻法在规范约束人们行为中的作用,极力强调赏罚分明、法不容情。儒、法思想相互影响,为历代统治者综合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外儒内法”的发展线索。〔9 〕在制度设计上,古代统治者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规约官员,总体上保证了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封建社会形成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君主重臣不断积累统治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和较为系统的监察思想;在官吏考核方面制定了《上计律》《考功课吏法》《考满法》等律法,对于澄清吏治、擢优黜劣、惩治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0 〕

历史同样从反面告诉我们,权力一旦失去制度的约束,就会任意妄为、走向腐败。汲取古代隆礼重法的廉政文化资源并进行时代提升,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之在正确轨道上运行。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党员干部和政府机关的行为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了严禁公款走访送礼、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等等的六条禁令;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了“政治规矩”的重要范畴,强调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规范意义。其次,借鉴隆礼重法、礼法合治的历史经验,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统一起来,触动灵魂与约束行为紧密结合,使纪律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儒家传统思想主张“先教后诛”,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这种德法兼顾、注重化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而决不重蹈无限上纲、趁机整人的“文革”歧路。再次,借鉴历代用人制度、监察制度设计的经验与教训,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卖官鬻爵是古代诸王朝灭亡的前兆。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必须重点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以严明的纪律保证干部选拔过程透明公开,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上来。

四、慎独正己的当代提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生活情操

“隆礼重法”侧重于从客观的、外部的礼仪制度方面约束执政者的行为,而“慎独正己”则侧重于从主观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方面规范执政者的行为。历史作为一个内在进程需要在主客交互作用中来体现。〔11 〕外在约束与内在规范,构成了防范执政者损公肥私、确保其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情操高尚的人民公仆。慎独正己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在新时期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精神活力。

修身是古代士大夫为人、入仕的基本功课。孔子倡导为官者应“修己以安百姓”,他本人生活的“俭”行被学生们视为与温、良、恭、让并列的人生美德,从而为廉洁从政奠定了道德修养的基础。修身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在要求使然,因此《礼记·中庸》称“君子慎其独也。”即从修身主体的精神深处进行改造,进而做到表里如一、始终一贯地扬善行善。与“慎独”思想内在相连的是《大学》所强调的“正己”,即要求修身主体不断用崇高的道德规范匡正自己、完善自己,做到闻过则喜、知错必改。〔12 〕这又与前文所说的“为政以德”紧密相关。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修身正己的雅操,是这一重要廉政文化的生动诠释。如,汉武帝晚年颁布《罪己诏》,向天下人谢罪;诸葛亮以《淮南子·主术训》中的“淡泊明德,宁静致远”思想教育子女抵御财色诱惑;王守仁通过“求之于心”来激发自己报效朝廷的不竭动力等等。可见,修身养性能够提升人生境界,从而以无形却强大的力量来规范从政实践。

慎独正己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和行为的精神原点,是塑造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品格的源头活水,对于新时期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对慎独正己思想进行当代提升,首先要借鉴传统文化德法并重、相互依存的宝贵经验。隆礼重法与慎独正己精神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突出表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以法治保障德治、以德治夯实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13 〕其次,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精神生活,把党性修养与人格修养高度统一起来。坚持慎独,在个人生活、党内生活、从政生活、社会交往中注意检点言行,拒绝低级趣味、不良嗜好和不法分子的利益诱惑。坚持正己,树立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座右铭,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为人为官,努力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坚持把慎独正己的修身成果作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的正能量,以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带动全社会良好风气尚的形成,共同构筑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

五、孝廉相成的当代提升——通过弘扬家庭美德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精神特质的部分,是儒家推演建构整个伦理和政治规范体系的基石。孝与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紧密相关,孝是指子女善事父母的伦理行为,廉是指官员克己奉公的道德品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孝不仅作为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美德而存在,而且作为人的忠诚情怀、廉洁精神的培育机制而存在,因此也是古人眼中为官从政的道德基础。〔14 〕从文化比较学的视野来看,以孝促廉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独有资源,因此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有力的借鉴和提升。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作为古代统治者极力推广的典籍,虽名为论孝道,实际则是以赞许孝心孝行来培养人对国家的忠诚品质。《孝经》提出“孝,德之本也”,行孝的高级方式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可见,《孝经》把报效朝廷作为大孝来宣扬。而家庭内部孝道的培养对于个人政治品行又具有直接教化意义,因为“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意思是说家庭内部的孝心可转化为庙堂之上的忠诚。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来看,孝道的确对于培养官员的廉洁奉公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官员因为首先是孝子,唯恐贪赃枉法行为暴露辱及祖先、难入族墓,因此必然有所顾忌;反之,若廉洁奉公操行传入天下,则能光宗耀祖、以报家慈。如包拯在家规中就写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培养廉德、倡导廉政的重要心理基础,以孝促廉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家风廉政文化。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维护好、提升好这个传家宝,进行恰当的现代性转化以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一是要大力倡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并以这种道德化育促进公民洁身自好、廉洁律己精神的培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途径,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教育,倡导廉政文化,强化公民的家庭责任意识和家族荣誉意识,使领导干部以及后备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更加牢固。二是要强化官员教育好家属子女、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生活关系的意识和行为。这是对古代以孝促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它不是指向官员的父母对作为官员的子女的道德监管,而是指向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员防止家属子女谋求非法利益的行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官员家属子女利用官员职务之便收受不当利益、从事违法经营活动、获得违规任用提升等等现象层出不穷。为此,要把教育、约束好家属子女作为官员的分内职责来对待,遏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加大对于“裸官”的登记管理力度,加大对于海外“逃官”的执法追查力度,从道德教育、纪律约束、法治规范、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引导官员理顺从政与修身、齐家的关系,通过弘扬家庭美德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蔡 闯.习近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治国理政记叙〔N〕.光明日报,2016-03-03.

〔2〕张启成.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现实价值〔J〕.中国监察,2013(9).

〔3〕王 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四大体现〔J〕.领导文萃,2014(11:下半月).

〔4〕韩 升.权利概念的政治哲学理解——基于和谐共同体生活视角的考察〔J〕.长白学刊,2016(2).

〔5〕李法泉.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2-03.

〔6〕唐明贵,周燕燕.《大学》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上)〔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7-17.

〔7〕文 俊.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廉政智慧——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N〕.湖北日报,2015-06-24.

〔8〕宋敏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

〔9〕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4).

〔10〕陆德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J〕.红旗文稿,2007(16).

〔11〕沈江平.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原像考察〔J〕.长白学刊,2016(1).

〔12〕唐明贵,周燕燕.《大学》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下)〔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8-01.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4〕肖群忠.孝能促廉廉以守孝——挖掘传统文化廉政教育资源〔N〕.人民日报,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