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乔
(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
TPP转移效应对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
李成乔
(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
摘 要: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加剧了亚太贸易格局的复杂性,闭合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将使TPP域外国家遭受强烈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这种转移效应最终对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也为良性“倒逼”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国外向型产业应维护与开拓海外自由贸易市场,培养并发展产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TPP; 转移效应;外现型产业;产业安全;产业创新
地理空间上,TPP是一个跨越太平洋、东西联动、横贯南北的区域贸易组织,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产品及资源禀赋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其中,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有优势;东盟国家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如越南等地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劳动力生产率水平较高;智利、秘鲁、加拿大等国自然资源丰富。[1]资源及优势的互补使得TPP国家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排他性的闭合系统,域外的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由TPP引发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以外向型经济著称,2013年进出口贸易额更是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经济对外贸产生了特殊的依赖性,贸易规则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的贸易水平。TPP 的12个成员国占据了世界40%左右的GDP和贸易总额,我国与TPP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33.2%,一旦TPP生效,将对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产品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鉴于TPP、TTIP 与TISA“选择性”谈判的溢出效应对全球双边贸易机制的联合影响[2],处于新贸易规则制定边缘的国家(我国)将直面欧美近45%的世界GDP所带来的潜在负外部性,如机会成本、资本替代效应等。TPP成员国内存在与我国结构及要素趋同的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出口产品结构与我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参与TPP的小国可以通过信号效应带来收益,即向外部世界发出清晰的市场开放和政策可信的信号,以吸引外资的流入[3],一旦越南获得贸易创造效益将会对我国相关趋同产业形成冲击。
世界主要区域贸易安排宏观经济指标(2012年,单位 %)
(一)产业安全分析框架的沿用及原因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产业安全问题开始被政府、学界和企业广泛关注。但关于产业安全的内涵,学界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本文则引用了北京交通大学李孟刚教授的观点: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4]这样概括既强调了生存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60420.1708.003.html权和发展权对产业的重要性,也突出产业安全是产业可持续性的一种状态,即“不受威胁”。与产业安全内涵相比,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相对复杂一些。自俄罗斯学者 B.K.先恰戈夫提出“阀值”后,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断深入。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自“经济安全论坛”提出显性安全、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和国内经济条件的评价体系后,景玉琴提出了“三维度模型”,何维达、许铭、李孟刚、孙瑞华则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四维度模型”架构,朱建民创建了“五维度模型”。[5]比较之下,笔者更倾向于史向欣博士后所采用的“四维度模型”,即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力。并在此基础上,沿用其以“市场”和“创新”为基石,产业生存和产业发展为“中流砥柱”的产业安全分析框架。[6]
沿用该模型的原因有三:第一,“四维度模型”是对产业安全前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科学合理性。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对外依存度是受到国内知名学者何维达、许铭、李孟刚等一致认可的,其科学性在此不作赘述。产业发展力就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体现了产业安全是对产业境况及长期发展的动态描述。第二,基于市场和创新为基石的研究是紧紧契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理论创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三期叠加效应突出,产能过剩严重,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有市场而创新不足,新兴产业有创新而市场不够”的困境。因而,我国要想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到高端的“跃升”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和创新的基石作用。第三,市场和创新也是由TPP所引发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对我国产业安全施加影响的媒介,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贸易和投资的转移效应会促使我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企业科研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二)TPP对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的作用方式
TPP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影响的根源是贸易和投资的转移效应。域内国家利用贸易创造降低产品(服务)的成本,形成相对于域外国家出口优势,域外国家产品(服务)受贸易壁垒的阻碍在域外市场循环,域内产品(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单向利好;域外资本受信号效应的刺激而“蠢蠢欲动”,域内资本受投资壁垒的影响在域内国家循环,域外资本批量涌入TPP国家。
可见,TPP对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的影响的线索主要有两条。其一,贸易转移效应首先作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产业(于我国而言,便是以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通过增加贸易成本、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方式逐步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国内市场竞争状况,进而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引起相关产业市场份额与产品结构的联动反应,加速传统产业的海外转移。其二,资本转移效应一方面体现在潜在外商投资机会的丧失弱化了技术外溢效应,进而影响新兴产业对成熟技术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在与贸易转移效应的联合作用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呈现下降趋势,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减弱,进而引发外资的大规模撤离,外资的撤离又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国产业融资环境的相对恶化,创新型企业“失血”,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TPP条件下,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市场份额被挤占的风险,二是创新动力不足的风险。
(一)产品出口受阻,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愈发严重
内容上,TPP具有明确贸易指向性。无论是“纺织和服装”,还是“原产地规定”,都是会对我国在贸易中占据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负面作用。贸易壁垒的出现使“中国制造”的域内交易成本相对升高,域内产品竞争力弱化致使出口商品难以完成向外汇的“惊险一跃”。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TPP建成后,中国对美国一国的出口就可能减少30%以上。而且,TPP成员国可以利用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创造效应实现帕累托最优,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形成国际竞争力,挤占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计,TPP将导致中国出口每年损失约1000亿美元。[8]TPP域外歧视待遇使我国传统产业出口受阻,而出口企业的产能不会立刻凭空消失,造成短期国内市场产品大量积压,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二)FDI流出,潜在溢出效应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单纯地从产业控制角度来看,外商利用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并购实现对国内企业的控制,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从而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9]但实际上,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外资在地理空间和产业间分配差异导致了我国地区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根据何洁、许罗丹、陈涛、严兵等人的研究,外资同时也带来了正面的溢出效应,单春红等则利用Feder模型论证了外资对我国第二产业存在正溢出效应。[10]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而来的技术和知识溢出与我国人力资本相结合,转化为了自有技术和知识,有效地节约了研发成本。如果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足够强以及知识转化效率足够高,很有可能会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有效创新,实现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TPP所引起的传统产业出口下降将造成我国外汇资产的损失,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受影响,从而引起外资撤离、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等一系列外汇流出现象。此外,TPP的信号效应也可能导致潜在外商投资机会的丧失,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潜在的FDI溢出效应。
(三)投资环境相对恶化,产业创新“供血”不足
新的产业安全观实现了由过去片面注重产业控制、突出外资进入威胁向强调产业竞争力生成、重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有效过渡。李孟刚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11]何维达、吴玉萍在《国家能源产业安全的评价与对策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金碚指出,产业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一般不会存在产业安全问题,保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2]Guan、Yam 和 Mok等指出,竞争力是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的产出结果。[13]目前,我国制造业要想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跃升、摆脱价值依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本国企业掌控核心技术。碍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通过溢出效应或购买产权获得核心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渐成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TPP条件下,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减少,从而形成“外汇储备↓→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FDI流出→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引起产业融资环境的恶化,创新型企业融资代价变高,研发投入减少,产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的生成和发展出现困境。
“倒逼”原本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强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14]但随着“倒逼”概念的延伸,现在的“倒逼”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并逐渐衍生为企业或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手段。TPP在产业安全领域的“倒逼”实质就是转移效应作用于市场与创新“二因素”的反向助推。
(一)TPP成员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促使我国低端产业转移,助推产业升级
转移效应只是针对域外国家,而对于TPP国家来讲,便是创造效应。这种鲜明的市场信号会引发我国国内制造业困境,逼迫着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以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方式涌向TPP国家;而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在国际国内市场双重竞争压力下,产业创新活力被激发,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延续或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企业战略。微观主体的适度转移和“利好”转型,于中观层面而言,便是产业整体的升级。
(二)促成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推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
根据 SCP 理论,产业结构决定市场行为,最终决定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差异明显的市场行为,从而影响产业发展力。我国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数据,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2%、42.6%、48.2%。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产业的最终格局。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与工业融合度不高;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大而不强”,缺乏持久竞争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5%,是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TPP转移效应的“重灾区”是传统制造业,我国可以适当地利用TPP所提供的市场结构信息来调整低端制造业。同时,也可以用国际上对开放性服务贸易的需求来刺激本国企业,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早日形成具备开放条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
既已明确“市场”和“创新”是TPP条件下产业安全的重要基石,在研究破解TPP条件下我国外向型产业安全困局时,就应将其作为突破口,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外自由贸易市场的维护与开拓
“市场”方面,既要强调对既有海外自由市场的维护,也要突出市场开拓的重要性。无论是市场维护还是开拓,都离不开贸易规则的制定。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的发展在多边、诸边和区域一体化中同时展开,中国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以多边和区域并重发展的方式参与建设。[15]
一方面,维护现有WTO的多边框架,并积极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基础上的自由贸易谈判。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了WTO框架下自由贸易的纵深发展。当然,WTO允许有适当的贸易保护主义,各国实行的大部分贸易保护措施都符合WTO规范,但它们往往是假借不同名义实施的不合理保护手段。[16]对于域外国家而言,TPP本质上也是一种假借自由贸易之名、而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特殊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因而,积极开展WTO框架下自由贸易谈判,完善WTO关于贸易保护方面的规则,甚至选择恰当时机推动WTO与TPP的融合,将TPP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理念推向多边,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区域自贸合作,早日完成以中日韩及东盟为主体的东亚自贸区组建,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西方转向东方,该地区也逐渐成为对外贸易和资本流通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众多的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定使该地区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愈发复杂。2012年,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由东盟主导的全面区域合作伙伴关系,已经由“东盟+1”发展到了“东盟+6”,甚至这种“东盟+N”的模式仍在扩张;APEC、WTO等多边组织也在该地区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PP协议的生效无疑给该地区的其他贸易谈判造成冲击,加大了其他自贸谈判的难度,直接影响了区域内国家的利益。其中,受TPP冲击最大的便是中日韩自贸区。从国家福利的角度,中日韩自贸区成功建立而 TPP发展为 FTAAP失败,对我们国家最有利。因而,“如何应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是由原先以美国为首的“单中心”向中美“双中心”过渡过程中我方急需解决和处理好的一大难题。积极推动REC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适时推动二者融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东亚自贸区无疑是我国应对当前困局的最佳选择。
(二)产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以来,伴随着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的“倒逼”,我国也由原先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转变,创新驱动渐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17]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又源于对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有效融合。
知识获取方面,内外联动,拓宽知识的获取范围。从来源来看,企业知识的获取可以分为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研究开发被视为最重要的内部技术知识获取模式,外购实物资产嵌入的技术、研发合作(包括短期的合作和长期的技术联盟)、技术许可或购买(专利、诀窍)、研发外包等外部知识获取模式也受到广泛关注。[18]然而,发达国家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通过程中的知识外溢,通过TPP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外购知识、技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因而,建立和完善内部知识的共享、交流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有知识创新系统对我国产业知识的获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强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式,主动作为,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等。
人才培养方面,构建梯度、层次明晰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人才。无论是在要素融合方面,还是在知识的实践运用方面,人才都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关键期,面临着“高精尖”人才缺乏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我国需要完善高端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以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建立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高科技术与中低技术产业人力资本相关联,完善中低技术产业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市场,激发产业工人技术学习和技术改造热情,扩大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中的参与度[19],实现中低技术产业升级。
资本活力方面,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创新型企业为保持自身创新活力需要外部连续不断地进行“输血”。由于TPP转移效应的不利影响,我国企业直接获取国外资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而,完善国内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企业国内融资渠道,对于解决TPP条件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娜.TPP对中国出口产业的潜在威胁及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2):23-28.
[2]张平,张晓通.美欧构建跨大西洋自贸区有关情况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3(7):31-35.
[3]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1):5-34.
[4]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51-52.
[5]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7):146-153.
[6]史向欣,等.“新常态” 下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重构与实证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中国软科学[J].2015(7):111-126.
[7]萧新桥,余吉安.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发展力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3):45-52.
[8]全毅.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学家,2015(1):94-104.
[9]张碧琼.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中国经贸导报,2003( 6).
[10]单春红,等.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7(6):23-30.
[11]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9-52.
[12]金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的关系[J].财经界,2006(9):28-30.
[13]GUAN J C,YAM R,MOK C K,et al. A Study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3):25-30.
[14]张炜.倒逼机制:作为实践逻辑的似真推理[J].中南大学学报,2012(3):59-62.
[15]李春顶.国际贸易协定谈判的新发展与新规则[J].金融评论,2014(6):75-123.
[16]盛斌,李德轩.金融危机后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与 WTO规则的完善[J].国际经贸探索,2010(10):22-27.
[17]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42-47.
[18]李艳华.中小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与技术能力提升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5):19-29.
[19]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2015(3):70-82.
(责任编辑 郑承志)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0-0032-05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李成乔(1992- ),男,江苏丹阳人,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3685/j.cnki.abc. 000176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 17:08
The Influence of TPP Transfer Effect on the Security of Chinese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LI Cheng-qiao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TPP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makes the Asia-Pacific trade pattern more complex. The free trade in the TPP member countries will cause strong trade and investment transfer effect in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The effect wi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security of the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in China,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provide impetus to urge the industry to develop even better. Therefore, the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in China should maintain and expand oversea free trade market and cultivate as well as improve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Key Words:TPP; transfer effect;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industry security; industry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