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沿黄粳稻种植面积下降原因调查及发展对策
王凯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河南省沿黄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末引黄种稻成功后,水稻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引黄稻区主要用黄河灌溉,一是用水成本低,二是水质好保证了米质好。近年来,由于引黄灌溉困难,加之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沿黄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基于此,在分析河南省沿黄粳稻种植面积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恢复及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粳稻;种植面积;下降原因;发展对策
1.1面积与产量
通过“统计年报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水稻良种补贴”“原阳县统计数据”4个侧面的数据予以比较,可以全面了解近年来沿黄水稻面积与产量变化,其中2006年是沿黄水稻面积、产量逐年下降的拐点。
一是从统计数据看,自2006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沿黄水稻种植面积4.73万hm2,总产3.37 亿kg。到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3.26万hm2,总产量降到2.24亿kg(见表1)。面积、总产分别下降31.2%和33.5%。
二是从农业部门生产数据看,表现出类似趋势,但下降幅度比统计数据更大一些(见表1)。2006年以来面积、总产分别下降50.5%和37.8%。
三是从水稻良种补贴面积看,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开始实施水稻良种补贴政策,新乡市水稻良种补贴面积为3.39万hm2,低于“统计数据”和“农业数据”。到2014年,新乡市水稻补贴面积下降到2.65 万hm2,2009年以来水稻实种面积下降21.6%(见表1)。这个数据应当说最接近生产实际,因为水稻良种补贴是按农户实种面积补贴的,667 m2补助15元,而玉米良种补贴是10元/667 m2。
四是从原阳县水稻种植面积(统计数据、含平原新区)看,也表现出与沿黄地区类似的下降趋势。2006年原阳县水稻面积2.82万hm2,总产1.885亿kg;2014年下降到2.05万hm2,总产1.415亿kg(见表1),面积、总产比2006年分别下降27.2%和24.9%,降幅低于新乡市,说明原阳县作为沿黄水稻主产区在稳定沿黄水稻生产上仍然起着主要作用。
1.2价格与效益
表1 2006—2014年沿黄水稻面积变化情况
国家从2008年开始对水稻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逐年提高收购价,粳稻从2008年0.410元/kg提高到2014年0.775元/kg,上涨了89%,这对提升稻谷市场价、稳定水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际生产中,沿黄的稻谷由于质量好,实际市场价始终高于国家最低保护价,从2008年0.560元/kg提高到2014年0.825元/kg,上涨了47%。2014年,原阳县新丰2号品种的稻谷市场收购价0.850元/kg左右,豫粳6号等其他品种0.825元/kg左右,黄金晴品种的市场收购价更是高达1.250元/kg。稻农种植水稻的收益也是呈波动式升高的趋势,农业部门连续多年的调查资料表明,沿黄水稻生产的667 m2效益由2008年的492元,提高到2014年的940元,提高了91%(见表2),这个增幅高于稻谷最低保护价和实际市场价的增幅。但近几年由于用工费用暴涨,667 m2效益绝对值低于最高的2010年(992元)。据调查,2014年水稻667 m2均物质费用442元、用工费用420元,667 m2产量546 kg,667 m2产值1 802元,667 m2效益940元,高于玉米195元(见表2)。
表2 2008—2014年沿黄稻谷、玉米价格与生产效益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稻农、合作社负责人、乡村干部、行业领导和农业专家,对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因素有3个方面:一是用水条件恶化;二是比较效益低;三是种水稻费工费事。3个问题中,水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2.1引黄灌溉条件恶化
2000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减轻了黄河防汛压力,但对引黄灌溉带来了困难。受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影响,目前黄河主河槽南移且下切达3 m左右,引水口和穿堤闸门相对被抬高,过去黄河水500个流量即可顺利引水,现在即使达到5 000流量也引水困难。尤其是在调水调沙的6—7月,正是稻区急需用水之际,黄河水流量小、引水量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引黄灌溉问题逐年突出,制约水稻发展的关键是引水口与渠系不配套,引水困难。据调查,平原示范区祝楼乡卞庄村委会岳主任说:“以前河水方便,全村种稻,现在黄河不放水,多数(农户)改种玉米了。”祝楼乡老农技员皇甫利甫说:“(祝楼乡)多的时候,八九万亩耕地全是水稻,现在由于没水,也就剩四五个村种,其他村种的都很少了”。封丘县曹岗乡邵寨村以前种66.67 hm2水稻,现在只有13.33多hm2了,村支书邵永义也介绍主要是用不上黄河水,农民改种了玉米。丰源种子有限公司经理、农民水稻育种家王桂凤说:“群众不愿种水稻,关键是用不上黄河水,井水浇灌成本太高,而且没有黄河水‘肥’。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产量高、品质优,如果能用上水,群众还是愿意种水稻的。”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村赵世忠是个有种地经验的老农,他说用黄河水种稻最重要的一水是插秧用水,只要能用河水插上秧,之后用井水灌溉还能接受,因为插秧用水量大且过于集中,都去抽井水,一是机井不够用,二是集中用水时地下水抽不上来。如果插秧也用不成河水,群众就不得不改种玉米或大豆。原来的稻区改种旱作物后,可能导致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时间长了,对种任何作物都不利。
此外,引水用水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原阳县、封丘县每年均拿出200万元作为引黄补贴,极大地降低了群众用水成本。原阳县稻区农民每年667 m2地交25元水费即可,比过去减少了30元。但最突出的问题是引水放水不及时,急需之时用不成,不用之时水来了;上游不缴费农户的拦水先用,下游缴费农户后用水或用不上水,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引水、用水产生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大了引黄难度。
2.2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
种植水稻与种植玉米相比,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比玉米多,生产成本高;育秧、插秧、喷药、收获等人工成本,明显高于玉米;水稻种植管理技术也没有玉米容易掌握,容易受病虫害危害、水肥不及时影响而减产。所以,水稻667 m2效益绝对值虽然高于玉米150~200元,但对农民没有大的吸引力。同时,水稻生产效益在农民收入的占比中是不断下降的,2008年667 m2水稻的效益大约占农民年收入的10%左右,2010年占15%,2014年仅占8%,与20世纪80年代稻区农户率先实现万元户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多数农民认为种一季水稻的收入还不如打半个多月工,种玉米比种水稻少收入200元,打一两天工即可补足。因此,有外出务工条件的农民,多数都将水稻改种为玉米。
也许土地流转能够缓解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的难题,但土地流转费用连年的上涨,也成为制约水稻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稻区土地流转费用普遍涨到1 200元/667 m2以上,原阳县太平镇原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俊海2013年流转土地133.33 hm2、流转费1 300元/667 m2,2014年涨到1 400元/667 m2,2014年秋收后又涨到1 560元/667 m2,无奈2016年退包了66.67 hm2,不敢扩大流转规模。
2.3种水稻费工费事
水稻生产包括整地、育秧、插秧、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与干燥等,历时6个多月。整个生产过程需用工10个以上,而玉米生产过程仅需四五个工。特别是育苗、插秧、收割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就插秧来说,雇人插秧以前每天几十元,后涨到100元以上,2014年每个工涨到180~200元。即是这样,由于农民大多外出务工,种植大户、合作社种植面积较大,急需用工找不到人,也出现了插秧“用工荒”。封丘县曹岗乡副乡长杨军介绍,曹岗乡以前最多时有666.67多hm2水稻,现在只有26.67多hm2,农民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农忙时出钱雇工也找不到人。
与此同时,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新乡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研究员王书玉认为,新乡市水稻种植大多是移栽,机械插秧面积很小,影响了水稻生产发展。目前水稻种植还主要是育苗人工插秧,一台插秧机成本在10万元以上,农机补贴仅20%不到,机械插秧面积仅占20%、机收率不足40%。在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村抛秧技术受到农民青睐,但毕竟不是精耕细作,不利于高产。新乡市农机局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董纯梅介绍,由于插秧机较少,熟练操作技术人员少,全市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进展不快,目前机插水平仍然较低。
水稻是沿黄大宗特色农作物,也是人民喜爱的主粮,“原阳大米”已成为河南省内外著名农产品品牌,恢复和稳定水稻生产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河南省黄河流经距离长,具有引黄灌溉的优势条件;二是全省人民对“原阳大米”质量信赖,具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三是对改善和保护生态具有积极作用;四是对沿黄背河洼地预防土壤盐碱化具有抑制效应。因此,对于水稻生产,应当给予支持和保护,科学布局规划,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品种质量,做大做强品牌,增加稻农收入,满足消费需求。
3.1科学布局,搞好规划
沿黄水稻主产县(区),应针对目前出现的新情况,重新研究、调整规划,尤其在“十三五”水利规划中,要结合平原引黄蓄水工程建设、灌区改造,明确划定大中型引黄灌区中的“水稻灌区”,优化和提升稻区引黄灌溉功能,确保稻田灌溉全部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为保持河南省“原阳大米”质量奠定基础。
3.2改善引黄条件
一是引黄灌溉部门要加快大中型引黄灌区引水闸口重新设计和配套建设,降低闸门,确保能够顺利引水。二是加快平原引黄蓄水工程建设,把平原引黄蓄水工程建设、景观蓄水湖建设与水稻灌区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既能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又能为水稻生产顺利灌溉提供便利。三是加大对引黄水费补贴,可以把目前水费“稻区多交、旱作区少交”的办法,改为“旱作区少交、稻区不交”(因为水稻生产更有保护环境的公益性功能),以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同时,推广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新技术,有效降低灌溉成本。
3.3优化引水、用水、管水机制
引黄灌溉部门要协助稻区建立标准化的引水机制;稻区要积极探索引黄用水、管水机制,建立县合作组织,用水管护体系,与引黄灌溉部门有机对接,确保发挥好引黄工程作用。
3.4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一是大力支持品种选育、品种引进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不断选育出适合沿黄种植的高产优质、节水、抗病水稻品种。二是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加大国内外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全覆盖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稻米品质和产量。
3.5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加快水稻插秧、收获机械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加大水稻机械补贴资金补贴额度,增强水稻机械装备能力,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培育、扶持各种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发展,鼓励专业大户开展跨区作业,普及机插秧、机收技术,降低劳动强度。
3.6做大做强“原阳大米”品牌
继续以打造“中国第一米”品牌为主线,加强品牌建设。制订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培育组建“原阳大米产业集团”,加强加工企业的整合,取缔无照经营的小作坊式大米加工企业。
考虑建立“原阳大米产业博览园”,与黄河滩区综合开发、休闲农业开发结合起来,把稻区作为一个“大景观”来建设,集水稻科学研究、品种博览、种植生产、大米加工、科学普及、餐饮游园与休闲观光等为一体,提升水稻的产业内涵。
协调水稻主区建立共用“原阳大米”品牌的机制,联合做好“原阳大米”品牌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加强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产品认知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加强市场监管,以大米加工企业、市场为重点,全力打击以次充优、用外地稻谷加工成“原阳大米”等行为,使“原阳大米”的品牌持续保持高端的姿态。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0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