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德 甘永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何香凝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不仅是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画家。
何香凝,号双清楼主,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之妻。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曾经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人物,何香凝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她的作品中充满浩然正气。作为中国近代书画史上著名的书画大家。在60年的绘画生涯里,何香凝以自身的才华和艺术天赋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珍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同时,由于出身环境和特殊性,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何香凝又是一位充满昂扬斗志的革命家和著名政治家。何香凝的诗词画作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和证物,也是她60年绘画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何香凝诗词书画充满革命斗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何香凝从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革命。1903年夏,何香凝东渡日本求学。于当年9月与廖仲恺一起结识并曾多次拜访孙中山,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日学生中进行革命活动。自此,何香凝决心献身革命,紧接着参加了“反袁”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何香凝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妇女部长。
作为革命家,何香凝不以绘画求名利,而是让绘画与自己的性情相同,借助绘画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用绘画来作为武器完成自己的报国目的。在绘画与爱国情怀的交融中。她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精神高地。何香凝早期的作品和她的革命活动一样,已是近现代历史传奇的一个部分。
早在赴日学画之初,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服务的责任感就已渗透到了何香凝的创作活动中。在积极进行政治活动的同时,她笔耕不辍,将手中的画笔当利器,为求得民族独立而绘画书写。对于艺术的追求。既是她在变革年代的精神支柱。也折射着她的爱国情怀。
何香凝所擅长的动物题材,倾注了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花卉题材中,她一直选取松、梅、竹、菊进行创作,特别注重描绘它们在皑皑白雪中独傲寒冬的气质,比喻革命爱国者舍生取义的铮铮铁骨和高贵品质,展示出革命时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现实寓意。尤其是赠送给李济深先生的《霜菊寒梅图》,她笔意的霜菊,华润多姿,秀丽神韵的外观,凌然盛开,不为严寒所屈,迎风不落的一身傲骨,风霜奈其何!她描绘的腊梅,主干扶摇直上,别无旁枝,坚韧而舒展,遒劲而有力,以苍劲而坚强的姿态,凌寒自开,傲然挺立在风雪中。整体工笔精细典雅,赋色鲜活明丽,造型生动,画风端庄凝重,气势昂扬。这些题材同样体现了她借物抒情的真实呈现,坚毅刚强的革命救国精神和高尚气节。何香凝创作的以狮虎为题材的传统绘画作品,也是她爱国为民拳拳之心的重要表达。
“寒梅”性格和“猛虎”精神。既是何香凝本性的造就,也是她革命理想的诠释。作为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的诗词也体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抒发了她的革命激情,呈现更多的则是其精神修养和崇高人品的结晶。正如宋庆龄在其去世后致悼词时所说的:“何香凝的一生是异常丰富和有益于人民的。她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何香凝艺术作品在近现代诗词书画史的重要地位
研究中国近现代诗词书画史,不得不提起何香凝女士。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早一批留学日本学习绘画的艺术家,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享有盛名。她能工书画。诗词俱佳,擅山水、花鸟、禽兽、松梅竹菊。她的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尤工狮虎鹿等动物画,意态生动逼真。
1903年,何香凝留学日本,期间师从帝室画师田中赖章,除了人物画外,涉猎了绘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动物画,她不仅掌握了东方绘画的传统笔墨,也学习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其画作呈现出典型的日本画风格。1920年是何香凝绘画生涯的转折点,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决裂后,她辗转于广东和香港,与“岭南派”画家“二高一陈”来往切磋,后入寒之友社,画风互受影响,她的画作日本风格减淡,更重线条和用笔,作品中的中国画水墨韵味愈加浓厚。直到抗战胜利,何香凝的画作主要集中于松、梅、竹、菊等。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担任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仍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绘画创作,1960年,继画坛巨匠齐白石之后,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女士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从此开创了由女画家执掌画坛“帅印”的先河。
何香凝不愧是一个卓越的画家。她在艺术上能够立足于传统绘画,并在融合中西画法上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扫以往文人画的柔靡颓风,在画作中寄寓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与壮志,体现着一种艺术家“匹妇而肩责国家之大事业”的爱国情怀。在其赠送给黄兴的作品《虎》中,可以看到深沉墨色的线条表现出纹饰光泽鲜明,坚实的肌肉塑造虎纹强劲有力;虎身置于草丛中,虎尾甩出草丛,虎嘴大张,正向着前方用力咆哮,蓄势待发之态一览无余,充满力量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虎的形状能够象征刚柔并济,既不畏怯,也不妄进。在其代表作《狮》中,何香凝立足传统画法,用西洋画中块面的塑造方法,将狮子面部刻画出极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形象生动活泼。整个画作中,巨大的狮子卧于石上,尾巴微翘,丰茂有致的毛发下一双凝重镇定的眼睛折射出我泱泱大国正以雄狮之姿态向世人昭示着厚积薄发。
抗战时期何香凝在广西及与李济深的革命友谊
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不久,侵占香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何香凝冒险离港,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广东海丰,在辗转广西桂林的艰难途中,年过花甲的何香凝爱国之志老而弥坚。她当时创作有《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诗一首:
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
河山不复头可断,逆水行舟永向前。
转居广西桂林的日子里,何香凝在城郊观音山的一个小农庄里,带着一家老小。养鸡种菜,另靠绘画帮补生计,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时期,她也把从地下党方面得到有关延安、重庆以及各战区的抗战消息,转告给民主进步人士,鼓舞他们的抗日士气。后来,蒋介石得知何香凝在桂林的生活很清贫。派亲信给她送来了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和一封信件,请她到相对安全的重庆去居住。何香凝义正严词地拒不接受,直接把支票和信件原封退回,并在信封上写下了两句诗:
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1943年10月9日,何香凝感怀家国,悲愤交加之时直抒胸臆,在桂林又写下了两首《感怀》七绝诗,以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诗一
漂泊天涯隐桂林,国仇家恨两相侵。
难行蜀道何知故?事出无因却有因。
诗二
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
思乡更痛山河碎,劫后余生又两年。
何香凝在桂林期间,写下了一系列激发抗战热情的诗词,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者的崇高形象。毛泽东称赞“何香凝的革命救国言行和苦斗不屈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堪称巾帼英杰。
在广西期间,何香凝得到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的关照和保护,后在中共广西省工委的帮助下转移到广西桂东地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44年8月,衡阳失守,日军进犯广西,桂林告急。9月,何香凝与一批民主人士从桂林疏散到昭平县,原本想撤离到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李济深家乡,但由于10月梧州沦陷,敌情危急,不得已在昭平县黄姚镇安顿。来到黄姚镇,住在宝珠观,并组织了“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何香凝女士担任委员会顾问。李济深命令自己的学生。时任广西省代省长兼广西民政厅厅长的陈良佐。以赈灾款项的名义向昭平拨款20万元,资助这批民主进步人士。
1945年4月,何香凝与欧阳予倩、梁漱溟、陈此生等民主进步人士离开黄姚到贺县八步(今贺州市八步区)。期间,返回家乡苍梧组织抗日武装的李济深派人到贺县、昭平,与疏散在当地的爱国人士联系,还派人接一些民主人士前来家乡料神村作客,同时安置文化界进步人士在家乡筹办的“中山中学”任教。1948年1月,何香凝与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在香港组织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何香凝任中央常务委员。是年冬,何香凝劝说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李济深听从其劝告。不久即在中共的安排下前往解放区。作为民革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拥护中共领导。
李济深晚年常念叨文物乃祖国文化遗产,自己购之于民,最终乃将献之于国,方为自己的初衷。其家属遂遵嘱于1985年11月6日李济深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将其一生珍藏的400多件文物悉数捐献给广西区博物馆以及梧州博物馆。在捐献的这批文物中,就有一幅何香凝所赠的《霜菊寒梅》图。李济深在画作的右上方用爨子碑书法书诗一首,以寄敬重之意和赞美之誉:
丹青正可征胸次,霜菊寒梅节最高。
不让南楼称独步,画师还是女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