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农户就业行为出发,分析了从小农经济到农场经济转变的循环累积困境。研究表明,非农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对农地的期望收益,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者支付过高的地租,从而在农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就业不充分→ 对土地过度依赖→流转成本上升→农地资本投入不足→就业不充分”的不良循环。国家应通过政策的完善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期望收益,以打破这种不良循环,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投入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农经济 农场经济 循环累积因果
引言
实现农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化是构建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前提之一。但从现实来看,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均经营规模了只有7亩左右,从事农地经营收入不足,迫使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而外出打临时工的不确定性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逐渐形成了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地卷在一起(黄宗智,2006),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灌溉、作物保护、投入的有效配置等存在重大障碍(林毅夫,2011),在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半工半耕”小农体制下农业日益沦落为农户家庭的副业,小农经济的这种不适应性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农业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小农、半小农经济。而家庭农场制以其固有的优越性成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农业问题,满足国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思路(胡书东,1996)。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农地所承载的期望收益太多,导致农场经营若要获得土地者必须支付不低于小农对农地期望收益的地租量,再加上由于规模扩大而超过家庭劳动力之外所需的劳动力雇佣成本,这使家庭农场的形成面临较高的成本约束。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指出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后一个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以农民就业抉择为切入点,利用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解析我国当前这种僵化了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阐明从小农经济转向大农经济演进的关键瓶颈点。
充分就业状态下农户选择行为及影响
充分就业状态即假定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失业,只要农民愿意就业都能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在此基础上,假定农户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总是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对于农户是否愿意放弃农地就取决于从事农业劳动的边际收益与劳动力市场所能获得的工资水平的比较,且只有当农户放弃农地经营所得收入不低于其非农就业收入时农地流转才有可能实现。
在图1中,横轴代表农民家庭可支配的劳动供给量,纵轴衡量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率和劳动的边际产值,AB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边际产值曲线,OW为市场现行的工资率,当劳动的边际产值等于市场工资率OW时,农民家庭实现了劳动的最优配置OL。当农民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供给量少于OL时,每增加一个农业劳动力投入,所创造的边际产值高于市场工资水平,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而当农业劳动力增加量超过OL时,再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边际值会低于市场工资率,这时继续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量将是不划算的,由于劳动力市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只要劳动者愿意工作都能得到市场的平均工资率,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就等于市场工资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一个拥有OL0 劳动力的农民家庭,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赚到的最大收益为三角形AWC和矩形OWDL0面积之和。其中AWC是农户家庭劳动的所赚得的净收益,OWDL0为家庭所有劳动的平均报酬之和。若用R代表年折现率水平,把农户当年的预期净收益进行折现,则现值=(1+R)-1×AWC,另(1+R)-1=θ,则农地的租赁价格就取决于未来所赚收益的现值θ×AWC。这就意味着,对于想扩大规模的农场经营者必须支付给土地转出户不低于θ×AWC的费用,才能得到土地,且他必须投入OL的劳动量,才能每年赚取AWC的净收益,如果他能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更新提高边际产值,那么租入土地将是值得投入的项目,即同样的土地和劳动量,生产者能得到更多的产出。用ΔS代表农场经营者由于技术等额外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总收益为θ×AWC+θ×ΔS,再支付租金后,净收益为θ×ΔS。可见,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土地转出户把土地转出后能获得等量的收益,因此他愿意把土地转让出去,土地一般能顺利实现集中。
非充分就业状态下农户选择行为及影响
当农村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即农村中存在着大量隐形失业者。用P<1表示在农村劳动力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下找到工作的概率。仍然假设农民家庭拥有OL0单位的劳动力,由于非农就业困难,劳动者降低了从事非农工作的预期收益为P×OW,用OE来衡量。即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低于原来的工资率OW。当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率为OE时,农户追加劳动投入直到劳动的边际产值等于市场工资率OE,而这时最优劳动投入为OL|,超过了充分就业水平下OL的投入量。农民家庭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名义收益变为AED的面积,在OL|劳动投入水平,农民家庭总的期望收入变为AED+OE×OL0。可见如果农场经营者从土地转出户那里租赁土地,支付的价格必须得等于农民家庭名义收益AED的现值即θ×AED,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场经营者经营租赁农地所能赚到的收益并没有变,还是原来的θ×AWC(如果仍保持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投入水平),这意味着农场经营者租入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是不值得的。
θ×AED表示小农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名义收益的现值,由于就业困难和不稳定,农民家庭投入大量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名义收益增大。确切的说,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越低,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就会有大量的劳动力聚集于农业部门,形成农业生产的“过密化”,尽管劳动的边际产值递减,但总收益却增加了,反过来,这种农业劳动收益的增加和就业的不充分叠加增加了农地流转的成本,使土地的规模经营难度增大。
非充分就业状态下农场经营者的选择
如图2所示,假定农场经营者在农村劳动力非充分就业状态下以比较高的价格转入土地,由于规模增大,当超过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后,就需要从农村劳动力市场获得短期或长期雇工,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OW支付工资,这将高于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OE,因此农场经营者会尽可能减少劳动投入,降低雇工成本,由于劳动投入低于农户的投入水平,租入土地所带来的名义收益也必然低于农民家庭自耕的水平,为了弥补劳动投入量的减少,农场经营者必将增加资本的投入以取代劳动,直到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通过增加资本投入使劳动的边际产值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从而使AWC和AED部分的收益同时增加。
由于农村中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农地上承载了更多的劳动投入,农民对农地的期望总收益增加为AED,远远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农地收益AWC,这迫使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来提高技术水平。大规模投资产生两个积极的效应:一是提高了农场经营者的未来收益。规模扩大为农场经营者带来了规模效益,各种专用性资产得到更好的利用,单位固定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大与资本积累的提高使规模经营户相对于普通农户更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二是提高了就业水平。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为农民提供了在农场务工的机会,也会使农民家庭的对农地的需求价格(θ×AED)降低,从而使农场经营者能更容易获得土地,获利也将提高。可以想象,当农场获利增多,会进一步增加农场的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所需的雇工也会增加,这会使农村经济中的失业人口进一步减少,失业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增大,结果这又会降低家庭对农地名义收益预期,反过来,又进一步降低农场经营者租地的成本。从而在农业产业内部形成一个“投资增加→就业水平提高→农民对农地收益预期降低→经营者租地成本降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良性循环。换句话说,在资本积累水平高和土地集中高的良性循环中,在大量投资项目的驱动下,降低了农民家庭对土地的依赖型,随着农民对土地的期望价格降低,农场经营者也从租地经营中获得利润。反之,如出现农地细碎与资本积累水平低这样一种不良的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农业,失业率难以下降,不仅现存的项目难以盈利,而且使那些有前景的项目由于高昂的成本难以实施。
结论与建议
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就必须促使小农的合并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场经济。非农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家庭对农地的期望效用,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者支付过高的地租。从而在农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就业不充分→农户对土地期望收益高→经营者租地成本上升→农业投入不足→就业不充分”的困境。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循环累积因果的重要启示在于,如何找出一个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中最关键的启动点环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杨虎涛等,2014)。笔者认为改造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出路在外部,不能就农业论农业,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降低农民家庭对农地的期望收益方面。一是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中积极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场经营者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二是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大政府优惠政策扶持,激励农场经营者制定家庭农场的投资规划,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实现农业边际产值曲线向外推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在高水平的投资与土地集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三是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其外出务工的技能,稳定他们的就业预期,促进农民工真正的市民化。只有这些条件成熟了,农民对土地的期望效用降低了,农地的流转就会顺理成章,农场经营者才能在较低的成本空间运行,呈现出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单纯的、孤立的、强制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将会使农民处于不利的地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2)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11
3.胡书东.家庭农场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业的出路[J].经济研究,1996(5)
4.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1430.htm
5.杨虎涛,徐慧敏.演化经济学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凡勃伦、缪尔达尔和卡尔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