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小河
蒙语说书,通称乌力格尔。乌力格尔盛行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聚集地。它始于明代,约有400年。蒙古族民间把说书人分为三种称谓:一是无乐器伴奏,曰“雅巴干乌力格尔”;二是以潮尔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叫“潮仁乌力格尔”;三是用四胡伴奏说唱的 乌力格尔,是迄今最普遍的“胡仁乌力格尔”。
明末年间,乌力格尔在诺恩十旗已经成为一道风景流行。初时,说唱内容取自当时的传说,诸如《乌巴什洪台吉》《阿拉坦汗传》《满都海彻辰哈屯》。这种说唱形式,一经面世,立即以其独特魅力广受牧民群众欢迎。笔者以为,是乌力格尔夯实了灿烂的蒙古族民间文化的根基。然而,创始者是谁?由何人编著?漫漫岁月流逝,浩浩烟云重叠,后人已无从查考。可以说,无论从语言艺术或者编写工程上,这些无名氏无疑都是伟大的艺术大师。
清代,随着朝廷对内蒙古地区丈地开垦,农业渗入,也带来了内地汉民族文化。古典文学巨著,一部接一部传入蒙古族民众之中,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三侠五义》《包公案》《今古奇观》《济公传》《金瓶梅》《红楼梦》《绿牡丹》《粉妆楼》等等,洋洋洒洒,林林总总,先后被编译成乌力格尔。话又说回来,那么多鸿篇巨著,译成蒙语的大家又是哪个?那么一大批了不起的人才,同样被悄悄埋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已经无处可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说书人很可能自己就是编译者本人。这些民间艺人凭借个人的才华,用母语再创作,让方块字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画面,随着乐器琴弦的 流动,变作乌力格尔,活脱脱重现出来。每一部都经过千锤百炼,终成脍炙人口的蒙味大餐,加上惟妙惟肖的传神表演,让群众沉浸其中。
蒙古族有一种风俗,不管是做纸上文章或是通常在众人面前讲话,喜欢运用诗韵。押韵的语言具有美感,可唤起听觉的兴奋。尤其乌力格尔,一般都押首韵,也就是说押每一行的第一个字。同时也不乏押尾韵和押中韵的。为的是让人听起来和谐、流畅,有趣味,有乐感,能琅琅上口。当然,这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即兴才华和运用功底。此外,乌力格尔沁(乌力格尔沁:说书人)说唱时间较长时,觉得观众听得有些累了,就抓住一个间隙,临时抛开主题,用一两句题外幽默语逗乐观众,这种互动,可调节疲惫、放松绷紧的心弦,活跃场面。同样,这也需要说唱者的机智与灵性,能体现出个人说唱魅力。
咸丰六年(1856年),有一位名叫丹森尼玛的乌力格尔艺人会同其他文人一起将流行于昭乌达、卓索图草原的蒙古语《说唐》《隋唐演义》等评书精心改编,推出一部《唐五传》,形成众多乌力格尔中的主打书目,引起群众关注,倍受欢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唐五传》似一朵不凋之花,久盛不衰。
乌力格尔沁们有一个好传统,乐意在一起沟通、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结帮收留众多弟子。同治年间,这位丹森尼玛,从卓索图盟一路行艺走到哲里木盟,后在扎鲁特旗落脚,先后收白音宝力告、绰邦为徒,传授说唱技艺。之后,他又和贺力腾都格尔、白坦奇、乌日塔纳斯图等同仁分别收留萨满达、根敦莽古斯、席恩尼根、图门乌力吉等为徒。清末民初,上述乌力格尔沁再下传至弟子琶杰、毛依罕、扎那、参布拉、萨仁满都拉、那达木德等,活跃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等地,人才济济,高手林立。早年间,席恩尼根、蒯莽、德宝、丁哈尔扎布、扎那、琶杰、毛依罕,这些闻名遐迩的说唱大家,均出自兴安盟扎赉特和科右中两旗。称这两个旗为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毫不为过。可见,在草原上,尤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乌力格尔文本资源可观,人才资源厚实。
说唱书林中,有一些是尊重原著,但不死板,突出口语化,堪称保留书目,诸如《黄金史》《元史演义》《青史演义》《忽必烈汗》《白音那元帅》《唐五传》《西汉》《西梁》《春秋战国》《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乌力格尔沁们往往根据说唱环境、固定时间段和地点,连续说唱,当故事情节处于高潮,出现悬念的当口,有意打住,留给观众一句“明日此时,不见不散”。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一位邻居老额吉,她每天十分关注一个固定的时间,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提前放下手里活计,搂着怀里的小半导体收音机,等待收听电台播送乌力格尔。她收听时的模样,如痴如醉。她没有上过学,却对我国某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了解得不比任何人差。这是她长期收听乌力格尔所得。
乌力格尔说唱者大多男性,个别地方也出现过女艺人,作态一样娴熟,毫不逊色。
民国16年(1927年),科尔沁东部一带,当时的图协吐王府邀集上百余位远近闻名的乌力格尔沁举办一次盛大献艺竞争,场面恢宏。最终,金宝山等四位乌力格尔沁斩将过关,脱颖而出,享誉旗内外。而大多数乌力格尔艺人依然是一个人,背一把胡,行走在无垠的草原上,四处漂泊,以说唱养家糊口。在会盟、楚古拉、那达慕、祭奠等各种活动上,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一些乌力格尔沁自创自编出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艺人特古斯根据达尔汗王府举办的摔跤角逐时发生的故事,创作了《猛士——赛兴阿》的书目,并且自己伴奏自己说唱,一炮打响,流行于方圆数百里。
新中国成立以后,乌力格尔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境遇改善。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重视乌力格尔,时常举办民间艺人训练班,在一些旗政府所在地和苏木(镇)陆续建立了蒙语说书厅,极大促进乌力格尔艺术的发展,琶杰、毛依罕、扎那、跑不了、孟根高力套等人陆续活跃在草原各地,百顺、却吉戈瓦、道尔吉、百锁等是众多乌力格尔沁中的佼佼者,据说其队伍人数多达200余人。这一时期,乌力格尔艺人们创作、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书目,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乌兰陶海战斗》《英雄阿尤喜》《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儿女》等。
内蒙古蒙语说书厅的建立,成为乌力格尔爱好者们的一件大事。随着琶杰、毛依罕等艺人亲临该说书厅坐镇一展才华,乌力格尔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和蒙古族聚集地区的影响面大幅提升。50年代初,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蒙古语说书节目,各盟市、旗县的广播电台、广播站也开办或转播乌力格尔节目,使生活在草原远近各地的农牧民同一时刻能听到乌力格尔艺人们的说唱。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蒙古语说书打开新的局面。兴安盟扎赉特旗、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先后兴建18座蒙古语说书厅和说书馆,相继投入使用。1957年7月,兴安盟科右中旗召开全旗民间艺人试点工作会议,参加会议者大多是乌力格尔沁们。各路乌力格尔专家就乌力格尔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说唱新曲目展开热议,会上通过了《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艺人联谊会章程》。翌年9月,内蒙古民族曲艺、戏剧汇演在通辽市举行,乌力格尔艺术家琶杰、跑不了、海宝、吴道尔吉等登台说唱。为了及 时总结基层蒙古语说书活动取得的经验,推动乌力格尔艺术进一步发展,196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蒙古语说书会,跑不了、乌斯夫宝音、萨仁满都拉、吴钱宝、百顺等11名艺术家登台说唱,会上除说唱传统书目外,还推出《敖包相会》《狼牙山五壮士》《平原烈火》等新书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史演义》《嘎达梅林》《巴林怒火》《年轻的书记李向南》《罕山的秘密》《金色的兴安岭》《祖国啊,母亲》《桐柏英雄》《新儿女英雄传》《草原风暴》《敌后武工队》一系列新书目齐聚,大放异彩。
如今,随着卫星通信和电视事业迅猛发展,无论是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或是身在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都能通过电视,坐在家里欣赏到新生代乌力格尔艺人们的高水平说唱。
掐指细算,400年了,乌力格尔说不完唱不尽,仍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