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什么词在法律圈最火,除了欧洲杯,就是“辞职”了。什么最有文采的辞职信,最有情怀的辞职信,隔壁公司的新闻发言人也被传跳槽阿里巴巴。各种花式的、高调的、低调的辞职新闻都在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在朋友圈被刷屏。
一夜之间“辞职”俨然成了一种时尚,现在法律人之间问候都从“你在哪儿啊”变成了“你还在吗”。隔壁公司的小伙伴经常会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你知道不,上个月我们那又走了好几个。突然某一天,某个与你多年的同事来和你低调道别,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同事们一脸唏嘘。
体制是围城
体制是围城,有人挤破头想进来,也有人心灰意冷要出去。辞职本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个人选择而已,能引起大家关注的无非两种。
第一种,辞职的人牛A。比如卡梅伦,英国脱了欧,英国最高级别公务员宣布辞职,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要求。比如孙军工,隔壁公司的旗手,法治建设的呼唤者,一辞职有一种大家哗然的感觉了。有一种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幻灭感。
第二种,辞职的方式牛B。牛B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普通人辞职都是默默离开悄无声息。但辞职要完成新花样的越来越不容易。第一次写诗辞职大家觉得新奇,下一个风的就没有人关注。第一个偷鸡腿的妈妈会让人唏嘘,第二个大家就习以为常。为什么有些辞职那么高调,大家都懂。体制内是计划经济,体制外是市场经济。卖个狗皮膏药都要敲锣打鼓。当辞职成为一种营销,什么样的花式都能被人发明。
那个最牛辞职信的女老师怎么说的来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体制内的小伙伴来说,辞职真的能说走就走吗?生活不是小说,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辞职”对于大多数踏进体制的人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选择。
辞职是一件小事,牛人的经历无非又是另一个人的故事。爱自由的人总会想办法挣脱命运的枷锁,爱稳定的人总能给自己的留下找一万个理由。
人生不需要鸡血
法律圈辞职这件事居然能成了新闻,本身就是一件新闻。狗咬人从来成不了新闻,人咬狗才会嘛。说明辞职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另外,大多数人想辞的意愿不等于要辞的行动。还有,大家刷屏的真实目的不是想辞,只是想表示对自己现在工作的不满,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时代,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能做到无私奉献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的人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为了实现自我,有的为职业理想,有的为了服务社会。工作的目的不一样,辞职的缘由也各有不同。
在其位谋其政也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好。走与不走也好,做好当下的工作,才可能在下一份工作做得更好。我认为有责任心、勤奋、认真的人到哪都受欢迎。
辞职不重要,能力最重要。去留不重要,心态最重要。你在河中央却不用力划桨,就是望了对岸望彼岸,却两头不到岸,随波逐流还自称无欲则刚。你自以为怀才不遇,还不是能力不行。你觉得已经来不及努力的时候,正是最好的开始。
所以说啊,与其用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的人生打鸡血,不如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人生变成励志故事。(文/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