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楠楠(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工学结合建筑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蒋楠楠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相结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材料;教学手段;信息化
1.1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目的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意在让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规格、应用、材料检验、技术标准和材料储存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及不同的工程环境,合理选择和使用相关的建筑材料的能力,同时也是试验员、施工员、质检员等资格证的考核内容。
1.2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内容庞杂广泛,知识点间缺乏联系。当前高职建筑材料只是在本科建筑材料教学内容上做了部分删减,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传统模式的“老师讲,学生听”以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以往改革主要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制作绚丽丰富的PPT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改革成效一般。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而高职学生较为欠缺。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而存在的上述问题,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核心,共建共享,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1]。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借助微信平台,融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建筑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进行改革。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关注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最基本、最必然的要求。在目前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2];这要求教师将每章节内容进行解体、重组,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教学环节,关注学生深层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促进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在新的教学模式冲击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也在发生转变,以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教师组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所有过程,从备课到课后学习指导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作为基本的关照点,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效进入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导”得流畅自如,“讲”得精准到位。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分享有关教学资源,将难点或重点内容做成微课,配合讲义及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提前预习或课后复习。
学生主动参与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条件,如果学生不想学,那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就是句空话,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就得将学习植入他们经常爱做的事情中,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微信平台【3】。此处笔者利用微信平台,建立 “川信建筑材料课程平台”公众账号,平台开设“课堂资源”、“互动管理”和“实习实训”模块,通过它推送课件、视频、作业等教学消息,当前公众号平台开设了课堂资源、互动管理和实习实训三个模块,对教法与学法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教学优化。
课堂资源模块提供的“课件发布”和“自测题库”两个分模块,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数字资源。将每次的课件提前上传到平台,供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建筑材料》课程提前预习至关重要,往往直接影响教师上课质量。如水泥和混凝土两章节知识将在下节课学习,教师通过平台提前将课件发布给学生,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使老师和学生有教可学;自测题库则是将课后自测题传到平台,供学生检测。通过平台,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性强,需要通过实验来阐述其原理。微信课程平台提供实习实训模块,将每次实验以 “实训任务书”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提前准备。借助此方式,学生能轻松的接受学习,也便于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助该平台交互式模式,既能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也能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如:在体现建筑外观材料的课题中,学生自由组队,用模型来展示建筑外观材料,要求各小组进行市场调研,用报告书来展示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价格等。最终将团队成果(模型与报告书)在平台上展示,采用投票的评价形式给团队作品打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现在很多学生都在他们的社交软件来分享他们学习成果,获得别人的肯定。
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建议,协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平台运行模式
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运用,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好转,教学质量较之以前也有所提升;实践证明,这次尝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的。
[1]张丽霞,可视化教学设计工具快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4
[2]许文娟,谈设计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和典型性,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3]王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G322
B
1007-6344(2016)04-0305-01
作者信息:蒋楠楠,女(1988.10—),汉族,籍贯 湖南长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6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