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汉语大字典·穴部》指瑕

2016-07-25 09:54:44李晨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

李晨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新版《汉语大字典·穴部》指瑕

李晨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校对的方法,对新版《汉语大字典·穴部》所收字释义和书证两方面内容进行了逐一检核,发现新版《汉语大字典·穴部》所收字存在义项缺失,分合、排序、释义不准确以及书证缺失、迟后,义证不合等问题。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穴部;释义;书证中图分类号:H163

历经十年修订,新版《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已于2010年4月面世。与第一版相比较,新版《大字典》纠正了一些硬伤性错误,有不少改进。但笔者在翻检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作为一部大型汉语字典,尤其是像《大字典》这样“古今兼收,成于众手”的大型字书,千虑之失在所难免。笔者谨就新版《大字典》穴部所收字在释义、书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愚见,并求教于方家。

一、释义问题

(一)义项缺失

[究]按:《大字典》共列出11个义项,与《中文大辞典》《康熙字典》等大型字书比对发现,缺失了两个义项,分别是“士之孝”和“南蛮别号”。《孝经·援神契》:“士之孝曰究。”[1]10561《大字典·子部·孝》第7义项:畜养;保育。《后汉书·南蛮传》:“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注:“究不事人,蛮夷别号。”[1]10561此在《中文大辞典》和《康熙字典》中均有记录。苏继庼、方长、程爱勤和许肇琳等诸位先生对“究不事”的具体所指还曾发表过不同的看法。此处“南蛮别号”指“究不事”,笔者认为《中文大辞典》将“蛮夷别号”作为“究”之义项并不恰当,《大字典》非词典,故不收录此义项无可非议。

[穹]按:将《大字典》中“穹”的11个义项与《中文大辞典》比对,发现《大字典》缺失了“兽名”和“草名”两个义项。《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索隐》:“宋均云:‘穹,兽名。’亦异说也。”《史记·司马相如传》:“穹穷菖蒲。”《司马相如·子虚赋》:“穹穷菖蒲。”郭璞注:“穹穷似藳本。今历阳呼为江蓠。”[1]10563江蓠,是一种藻类植物。若能直接注出“江蓠”的科属,并附上图片,会便于理解。

[突]按:《说文》:“胅,骨差也。从肉失声。”[2]88《说文通训定声》:“突假借为胅。”[3]471《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以窐为突乎。”高诱注:“窐,容汗下也;突,理出丰高也。”可见,“突”有“理出丰高”之义,《大字典》缺也。《荀子·非相篇》:“孙叔敖突秃长左。”杨倞注:“谓短发可凌突人者。”[1]10582突,秃也,《大字典》亦缺。

[窐]按:《中文大辞典》:“窐,空也,空穴也。”[1]10591《说文》:“窐,甑空也。从穴,圭声。”段注:“然则凡空穴皆谓之窐矣。”[4]344《大字典》第1义项:甑下小孔。乃《说文》中之义,段注所述之义缺也。

[窗]按:《中文大辞典》:“窗,攻学之处。如云窗课,窗友。”[1]10596《文选注》:“今士子同业曰同窓。”窓乃窗之异体字,见《瀚堂异体字表》。《见闻杂记》:“少时访窓友某见其父伯辈聚首,所谈只嗤笑人讥讪人。”[5]同窗好友,在现代汉语中频频可见,《大字典》漏收此义项,实属不该。

(二)义项分合不当

[窥]第1义项:从孔隙中或隐僻处偷看。《说文·穴部》:“窥,小视也。”徐锴系传:“视之于隙穴也。”《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以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礼记·少仪》:“不窥密,不旁狎。”郑玄注:“嫌伺人之私也。密,隐曲处也。”《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此郎亦管窥豹,时见一斑。”巴金《家》十六:“(觉慧)把窗纸轻轻地弄破了一块,往里面窥去。”[6]2931

按:该义项的引证材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义位,而非一个义位。《礼记·少仪》和《家》的用例与义项所释相应,均为“从孔隙中或隐僻处偷看”之义;然书证《说文·穴部》和用例《庄子·秋水》《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则非“从孔隙中或隐僻处偷看”之义,笔者揣其为“从孔隙中察看”义。此处应分设两个义项。

[突]第1义项:犬从穴中突然而出。《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一曰滑也。”徐锴系传:“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第2义项:忽然;猝然。[6]2912

按:突,乃是对所有猝然状态的概括,而绝不仅是用以形容犬。《说文》旨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毕竟已距今久远,说文之义不见得俱是本义,多数情况下意会其为造字之义更好。将造字之义“犬从穴中突然而出”作为一个单独义项不妥,应将这两个义项合并为:突,像犬从穴中突然而出,忽然、猝然之义。

(三)义项排序不当

按:“深”说的是“窔”的特点,本义则指室中东南角[7]74。《尔雅·释宫》:“东南隅谓之窔。”所谓实、德、业互释,是指以名物本身、名物性状或名物作用进行相互训释,或是以动作本身、动作状态或动作结果进行的相互训释[7]73。这里《大字典》实、德互释作为本义。所以,应将本义列为第一个义项,否则会误导读者。

[窈窕]1.美好貌。2.妖冶貌。3.深远貌。[6]2918

按:刘毓庆先生在《“窈窕”考》中指出“窈窕”之所以形容女子体态美,是因其本义形容洞穴,从字形即可看出,“窈”“窕”二字皆从穴。穴道深曲引申出婉曲修长之义[8]157,笔者认同这种说法。形容女性姿容美之义为其引申义,所以,应将“窈窕”之本义“深远貌”放在第一位。

(四)释义不准确

[穴]第7义项: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如:穴道;点穴。[6]2908

按:“穴位”这一义项,《大字典》采用了下定义的释义方法。下定义是释词的主要方法,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方法之一。解释为“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言简意赅,但仔细揣摩,发现还是有少许漏洞。一是没有交代科属问题,二是未指出穴位在整个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如《中文大辞典》:“穴,人体要害处。”[1]10559所以,笔者认为将其定义为“医学上指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人体神经经过的要害处”更好一些。

[穹]第8义项:穹庐;毡帐。[6]2911

按:采用的是同义词释义的方法。但无论穹庐还是毡帐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见,为方便读者,编者应结合一些通俗的说法或用描写性的语言加以解释。比如,穹:穹庐,毡帐也,俗称蒙古包,一种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的民居。

[窒]第5义项:充满。《广雅·释诂一》:“窒,满也。”《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此时游园妓女,数一数足足到了五六十个,把个大洋房挤得实实窒窒的,好不热闹。”[6]2919

按:例证《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窒窒”应是“满满”的意思,是形容词。这与义项“充满”在词性上不符。再看《中文大辞典》:“窒,满也。实也。”《广雅·释诂一》:“窒,满也。”《集韵》:“窒,实也。”[1]10591可见“窒”有两种词性:一为动词,充满;二为形容词,满满的。所以,义项“充满”欠妥。

[窬]第2义项:空;挖空。《说文·穴部》:“窬,空中也。”徐灏注笺:“《舟部》曰:‘俞,空中木为舟也。’即凿木如槽者。故《易》曰:‘刳木为舟。’此俞之本义也。因之穿木而洞之亦谓之窬,从穴。”[6]2927

按:《玉篇》:“刳,空物肠也。”[9]82可知,刳,乃使物中空也。窬,亦是。《说文·穴部》:“窬,空中也。”[2]152空,使动用法,使中间空。释义为“空;挖空”,不能表达出“使中间空”之义。

二、书证问题

(一)书证引用过迟

[穴]第13义项:姓。《姓觿·屑韵》:“穴,《姓考》云:‘季连裔孙穴熊之后。’”[6]2908

按:此义项所举最早例证出自明朝陈士元所撰的《姓觿》,而《中文大辞典》给出了更早的例证,即南宋罗泌撰的《路史》:“楚穴熊氏之后有穴氏。”[1]10559

[窝]第7义项:藏匿。《字汇·穴部》:“窝,藏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你偷库内这四锭元宝,藏于何处?窝在那家?”[6]2924-2925

按:此义项所举最早书证为明代的材料,但此义项在宋元时期即已产生。宋欧阳修《五保牒》:“近年不住申报盗贼群火极多,盖缘盗贼必先须乡村各有宿食窝藏之处,及所得赃物,常有转卖寄附之家。”元曲选《气英布》一折:“谁似你这一片横心恶胆天来大!没来由引将狼虎屋中窝。”《玉壶春》三折:“陈玉英,你是我紧邻,你窝藏着我女儿在这里……我和你告官去!”以上这些例证中的“窝”皆表“藏匿”之义。

[窌]第4义项:地名用字。《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骑将军贺从大将军获王,封贺为南窌侯。”颜师古注:“窌,音普教反,奅亦同字。”[6]2917

按:《中文大辞典》:“窌,县名。《史记·卫青传》:‘封贺为南窌侯。’”[1]10588《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乃东汉班固所作,晚于西汉司马迁《史记》。

[窖]第2义项:坑;穴。《吕氏春秋·首时》:“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6]2922

按:《大字典》引成书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的《吕氏春秋》为书证,晚于《中文大辞典》引用的《荀子·齐物论》。《荀子·齐物论》:“缦者窖者。”《释文》:“李云,窖者穴也。”[1]10596

(二)书证缺失

按:可补书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蒙正窰中怨气,买臣担上书声。”[10]189此例证中的“窰”,同“窑”。

[穹]第9义项:孔;穴。《正字通·穴部》:“穹,孔也。”[6]2911

按:可补书证《诗·豳风·东山》:“洒扫穹窒,我征聿至。”笺:“穹窒,鼠穴也。”

[窾]第7义项:通“款”。[6]2934

按:可补书证《庄子·养生主·集释》:“窾字当作款。”

(三)书证疏误

[穸]第1义项:埋葬。《说文解字》:“穸,窀穸也。”第2义项:墓穴。第3义项:通“夕”。夜,晚上。[6]2911

按:《说文通训定声》:“穸,窀穸也,从穴夕声。窀穸,犹厚夕也。厚夕犹长夜也。”[3]638《左传·襄公十三年》:“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杜预注:“厚夕犹长夜也。”《中文大辞典》:“长夜谓之穸。”[1]10577误也。穸,乃夜也。《大字典》以《说文》“穸”之本义“夜也”作为“埋葬”的书证实属不当,另,将本义列为最后一个义项也不妥。

三、结语

字典是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工具书。作为一部源流并重的历时性大型字书,《大字典》存在这些问题可以理解,毕竟“古今兼收”非易事,比如辨别本义和后起义,书证的“始见书”问题,都是十分艰巨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字典出版之时,就可能已经落后了,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但总的来看,《大字典》的释义理论、义位编排,对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贡献是巨大的,堪称典范,值得我们后学仔细揣摩体会。

[参考文献]

[1]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M].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76:10558-1059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8.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71-63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4.

[5]李乐.见闻杂记[M].明万历刻清补修本.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二)[M].2版.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2908-2940.

[7]祝鸿熹,芮东莉.汉语字词本义研究的误区[J].古汉语研究,2003(3):74.

[8]刘毓庆.“窈窕”考[J].中国语文,2002(2):157.

[9]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80.

[10]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89.

[11]吴任臣.字汇补[M].康熙五年会贤齐本.

责任编辑:赵青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3.018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简介:李晨溪(1991—),女,硕士研究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3-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