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产权“遭遇”资本大鳄……

2016-07-25 08:47李建伟通讯员岳振廷
河南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龙铜管遭遇

文/本刊记者 李建伟 通讯员 岳振廷



当知识产权“遭遇”资本大鳄……

文/本刊记者李建伟通讯员岳振廷

2015年底,浙江海亮股份发布公告,拟以32.54亿元收购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起国内最大铜加工企业并购重组备受业界关注。目前,由于国内股市低迷,双方收购进展缓慢,但作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上百项精密铜管制造领域专利的河南金龙,缘何突然走上并购重组之路?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2015年底,一则消息开始在网站或者微信圈里开始疯传:中国铜加工行业的“老二”浙江海亮股份将收购行业“老大”河南金龙,并购重组后的海亮股份将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企业,成为国际铜加工领域真正的“航母”。长期以来,攻城略地、不断收购、兼并国内外铜加工行业同行,曾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叱咤国内外市场的河南金龙,如今为何走上被收购的道路?

然而,对于未来,河南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依然乐观。他认为,双方在产品品种、专利技术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拥有较强的互补性,重组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国际抗风险能力,增强在铜加工领域的话语权。

海亮?!海亮是谁?

2015年11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由河南省工商联组织召开的河南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发布会隆重举行。记者获悉,今年的河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是天瑞集团,销售收入是356亿;位居第二的是金龙集团,销售收入近351亿,两者的差距不到5个亿。而在以往,作为世界最大的制冷用精密铜管生产企业金龙集团,曾经连续多年荣膺河南最大民营企业的荣誉称号。

要知道金龙铜管,是世界的品牌,更是河南的骄傲。作为中国500强企业,金龙集团在铜、铝的精密加工制造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铝制造企业,主导产品为高精度光面铜管、高效内螺纹铜管、高效外翅片铜管、铜覆塑管、铜合金管、铜毛细管、铜管组件等系列产品,其运用涵盖了空调制冷、建筑供水、海水淡化、海洋工业、船舶制造、医疗设施、太阳能利用、计算机散热、移动通信、电子仪表及电磁微波技术等领域。

30年来,围绕着金龙集团的铜管扩张,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媒体的关注,也从来没有缺少过新闻的报道,在记者的心目中金龙集团早已是河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榜样,也是河南股份制企业的隐形“冠军”。

河南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

“海亮?!海亮是谁?”

而查阅的结果也让记者十分的吃惊,因为海亮也是一个个头很大的企业,同为浙江和河南的民营企业第二名,海亮集团的销售收入竟是金龙的3.7倍。

从全国工商联8月25日公布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显示,浙江省共有138家公司上榜,占榜上名单的28%,吉利控股、海亮集团、广厦控股位居浙江民营企业前三,海亮集团以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稳坐该省民营企业老二的交椅。据资料介绍,古之苏浙一带盛重商之风,也是目前我们国家民营企业聚集地之一,很多国内大的民企如吉利汽车、杭州娃哈哈、万向、雅戈尔、正泰、宁波金田等都集中于此。

“真不知道海亮还是一个大个子!”一位记者同行在查阅海亮的资料后幽默地说。

记者还注意到,做为一家上市公司,海亮股份产品可以分为铜管和铜棒两大系列,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近年不断推出内螺纹铜管、高档铜合金管等高端产品,使公司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并且该公司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有业务往来,国内外客户已有300多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金龙集团一样,海亮股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档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名气虽然在金龙集团之下,但也是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铜管出口商和最大的精密铜棒生产企业。

一位金龙管理层告诉记者,“有人说海亮收购金龙是蛇吞象,也有人说是老二收购老大,其实这样的说法都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在铜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更是优势的互补!”在记者的想象里,海亮股份在铜加工具有一定实力,金龙铜管更是技高一筹。这样的强强联合,将是何等的一个“航母”级别的铜加工规模。

在11月17日公告公示之前,记者曾向金龙股份相关人员求证,记者得到了信息看,金龙股份对此次重组持十分支持的态度,特别是上层的管理者。他们认为,目前实体经济发展十分艰难,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的联姻和重组是水到渠成的最佳选择。

从交流中他们认为,目前是实体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金龙铜管具有世界一流的精密铜管生产技术、布局合理的国内外十大铜管生产企业、强势的铜管销售市场,这都是海亮最为所需要的,若将金龙铜管收入他们的麾下,可进一步增强海亮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可谓是弯道超车,一举几得的事情,省去了布局铜管生产基地的心血和磨合过程。得了大大的便宜。若不是金龙铜管现在遇到经营困难,以李长杰那种不服输的企业家个性,只要有一丝希望和路径,他绝对不会把自己养大的“孩子”当“猪”卖!

而对金龙铜管来说,以重组的模式进入海亮股份,可谓是“曲线救企”。由于上市受阻,特别是遇到经济下滑,银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把金龙铜管这样的有色金属企业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风险重点,银行贷款减少。重组的目的,就让金龙铜管彻底消除了进入股市的各种羁绊,实现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渴望;从金龙铜管面临的形势看,这样的重组让金龙铜管多年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除了可以保障各大生产基地的生产正常进行外,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铜管的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上,这也是将劣势变为优势的事情。

记者就此事电话采访了李长杰,他表示:“冯海良为人诚恳,思路清晰,运用资本投资头脑比我高明。且海亮地处江浙,工商业发达,10多年前海亮就涉足教育、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大,尽管企业的铜管规模比金龙小,但资金环境比金龙好,我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认为,我们重组这条道路是对的。”

而作为旁观者来说,尊重企业的选择,支持企业的选择,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事情。正如该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说的那样“世界上哪里有百年存在的企业,只有百年存在的品牌!”

折翅的金龙铜管上市梦

上市是金龙铜管20多年来的梦想。

作为一家当年的集体小厂,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也缺少政府及行业的精心呵护,起步时期的金龙铜管就面临资金的困扰,一穷二白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1989年的金龙铜管前身新乡无氧铜材总厂还“阔过”近两年时间,当时该企业从芬兰引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高技术的无氧铜线生产设备,一经投产市场供不应求,经营十分的红火,这一家位于新乡市西郊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以骄人的业绩,轰动了整个新乡市。

但由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一说,这样的无氧铜线生产设备被国内大量复制,造成无氧铜厂利润下降,转眼间企业便逐渐陷入困境,资金开始紧张。且新引进的精密铜管生产线无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成品率极低,到1994 年12月底,企业负责率达到116%,因连续长时间不发工资,工人春节连饺子都无法吃上,企业人心涣散,濒临破产。

“金龙到了唱《国际歌》的时候了!”这是1995年初受众员工推举,李长杰作为民选厂长上任后给员工说的开场白。他说:“现在我们是谁也靠不住,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他讲的很悲壮,也很真诚,让员工也很感动。

面临诸多困难,李长杰的第一个想法是先活下去。通过协调银行,企业获得了短期贷款600万,但检修完设备还没有来得及生产,贷款期限就到了。怎么办?是继续生产还是归还贷款?李长杰十分果断:“宁可亏工厂,不可砸银行!还!”他硬是把刚拉到熔铸炉旁的铜锭全部拉出去转售,及时归还了银行贷款。这件事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从此金龙企业与金融机构有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30年的金龙发展过程中,金龙企业从没有违约事情的发生。

金龙生产经营正常了,李长杰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上市,利用资本的力量对金龙进行改制。2000年初金龙将企业的性质从集体逐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金龙的改制步履维艰,上市的梦想几近破灭。直到2004年年底,企业才最终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2001年从校办工厂脱颖而出的海亮企业才开始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和金龙相比整整晚了一年。但接下来的改制与发展,海亮股份的目标却十分的明确,那就是上市,走资本市场壮大企业之路,一直到2008年1月16日成功在深圳证劵交易所A股顺利上市。

尽管金龙上市道路曲折,李长杰却没有等靠要的心态等政府的政策或者资金的扶持,而是抓住机遇,利用银行资金迅速发展自己,铜管生产规模从2003发11万吨突破到2005年的22万吨,几乎是一年一大步。更让人服气的是金龙企业不但可以生产高品质的铜管系类产品,而且还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铜管生产装备。这样的“两栖”走路的模式,让金龙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效益,规模和技术实力迅速从国内第一到亚洲第一,最后2007年墨西哥项目动工的当年,金龙的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10万元突破到2007年的132亿元,金龙成为名副其实的铜管行业“霸主”。

铜价上涨,用户压价,产业过剩,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的金融几乎破产。铜加工方面,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让铜管利润空间越来越薄,银行资金的使用让财务费用越来越高。但李长杰十分的明白,即使这样的上下游的资金压力之下,若不加紧市场布局,没有规模效应,金龙铜管将被淘汰出局。对此,李长杰一手抓企业扩张,一手做上市的筹备工作。2008年初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高盛和雷曼兄弟,三方联手出资9000万美元持有金龙集团25%的股权。当年5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成立新一届董事会,渣打直投全球联席总裁陈凡在会上表示,渣打之所以投资金龙集团主要是看中了金龙集团的领导团队,以及企业能够改变行业标准的雄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自此,金龙铜管坚决地启动上市程序,要在当年或2009年实现A股上市。

金龙铜管的上市梦又出现在员工的期待中。

就在李长杰引进外资再言上市的时候,铜管制造当年的三大巨头中的高新张铜、海亮股份已经走完了IPO之路,全面成功上市,进入了资本市场。其中海亮股份IPO融资近6亿元换取14%股份出让,与金龙铜管相比,双方融资规模相近,但出让股份的代价相差近一半,显示IPO的融资效率仍较私募为高。

尽管市场为金龙终于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但金龙铜管仍然命运多舛。因为利润微薄,再加上2012你啊你底开始的IPO停摆,金龙铜管生生地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2014年重启IPO,证监会公布的《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正常审核状态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金龙铜管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至此,在努力数年之后,金龙铜管正式梦断IPO。

但天无绝人之路。正如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金龙铜管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进入资本市场之梦,尽管代价高昂!

“金龙智造”的历久弥新

11月16日,李长杰在办公室签下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重组协议。

之前的11月12日,经过5年技术攻关,由金龙首创的、世界首条利用铸轧法技术工艺生产铜合金精密管材(俗称白铜管)获得成功,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产品成品率达到80%以上,与挤压法生产“白铜管”相比,无论效率和质量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良好效果。

据悉,该管材具有高强度、耐蚀性、延展性好等特点,广泛使用于海水淡化、舰船制冷、石油化工、电器仪表、医疗器械等领域,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前景很好。前期该企业的“白铜管”除了供应国内舰船制造和电厂外,已经实现了对美欧等国的出口。

尽管资金紧张,企业负债率较高,但李长杰带领下的金龙集团对创新却从不懈怠。也正是这样不断的创新,让金龙从制造到创造,从创造到最高境界的“金龙智造”。八九十年代的20年是企业明星和社会英雄辈出的年代,如今这些明星或陨落或暗淡,我们的英雄或消失或回归平淡。就拿金龙铜管来说,当年在新乡市甚至河南省与金龙出身一样的企业,包括一些很知名的国营企业现在根本就找不到踪影。

在这一点,金龙的员工无一不感谢自己的董事长李长杰,正是由他的带领,金龙集团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今天的实力,尽管金龙的今天被重组,但与过去相比,已经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了。

为了生产出合格的铜管产品,李长杰深知技术瓶颈所在。他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超越创新”为指导,迅速扎实地组织技术攻关,在国内率先使空调机两器用薄壁铜盘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了进口,综合成品率也达到80%以上,当年日韩等国家的铜管产品充斥中国市场的现象从此消失,代之而来是国内铜管产品走出国门。期间的2004年8月,金龙经历了严峻的与自己的老师---奥托昆普公司的专利纠纷;2013年赢得了与美国四家同行的“反倾销”官司。

为了生产高质量的铜管新产品,金龙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铜管强化传热的研究和试验,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建立“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材料基础研究、缺陷分析和模具材质改良,与大连理工、中南大学、中国科大等进行联合人才培养,与海尔、格力、美的等著名家电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并与其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空调两器开发。2015年初,金龙集团成立铜管技术研究院,引进吸收了一批高技术人才进入研究院,提升了企业技术的整体实力与水平,为其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尽管金龙集团成长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尽管金龙的金融环境一直制约企业的发展,但金龙却从没有忘记创新。

记者在金龙集团的琳琅满目的产品陈列馆里,翻开金龙集团一张张的专利发明证书,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让人羡慕不已。如该集团自主开发的超细径、瘦高齿等系列高效传热内螺纹管,成为空调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空调体积减小了四分之一,能效提高15%,节约铜管用量20%左右。设备创新上,金龙集团的四辊轧机取得了两项原始创新专利技术,其国内首创的短流程铸轧法生产大口径铜管项目也被评为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进步奖1000万元资金的支持,2015年初入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产品和装备的技术创新,成为“金龙智造”的重要基础。

据悉,李长杰曾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做企业的,大事可以做,大话不可以说。”默默之中,15年时间李长杰就做精做透了制冷管材行业,并且在新能源材料锂电行业异军突起。

一方面深耕铜管新领域,另一方面跨行业发展锂电新能源,15年时间过去了,锂电隔膜及锂电正负极材料已经成为金龙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金龙集团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全自动高清洁环境的干法双向拉伸隔膜(PP膜)生产线10余条,年产能达到1.2亿平方米。以此为基础,该集团还进入了动力电池和锂电车辆行业,打造出了一条不同于精密铜管行业的新的完整产业链,让“金龙智造”全面开花。

目前,金龙集团的铜管产量已经达到了50万吨的规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5%,国际市场的30%,若进入海亮的市场份额,市场的竞争力将会更加的强大。何况在2014年的5月份,该集团在美国投产的6万吨高效精密铜管项目也将全面向当地市场供货;2015年,墨西哥公司已经全面实现赢利的好趋势。

据悉,重组之后募集的资金,金龙将全面用于铜管的生产和新产品、新装备技术的研发,力争打满产,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因为今年因资金造成的订单困惑,让金龙员工早已憋了一股劲。

对于企业加盟海亮之后金龙如何发展时,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长杰笑答:“虽然被重组,但金龙仍在,品牌仍在,那就要和过去一样,企业生命不停,我们的创新不止!”

金龙的一位营销人员也说:“海亮和我们已经协商,今后仍然是海亮和金龙两个品牌闯市场,就如同日本丰田公司有雷克萨斯车和丰田车一样,各有各的市场卖点,金龙铜管以后在高端市场上会多些!”

大口径铜管生产线

金龙-海亮重组后的反思

金龙走了,投入了浙江海亮的怀抱!金龙还在,企业生产基地与品牌没变!不管如何,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作为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崛起的行业“龙头”,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人反思的。

其实金龙之前也曾为自己的生存寻找过很多的路径,找各级政府的帮助也是其中之一。面临艰难的经营,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李长杰在中国有色协会的支持下,写出的情况汇报上书国务院领导,10月9日关于李长杰的相关文字材料批示后续转交银监会,并指示尽快办理。

银监会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对金龙企业不抽贷、不押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要再增加贷款给企业,支持企业的发展。然而就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的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金龙与海亮的重组也明朗化了。

怎么办?是接受银行贷款中断重组?或继续将与海亮的重组坚持下去?接受前者金龙铜管肯定能够度过难关,但李长杰的心仍然倾斜于后者,他认为贷款能让金龙暂时走出困境,但金龙要长久发展必须走重组这条路。

为了打消海亮的顾虑,李长杰电话联系海亮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表示不管国家对金龙有多大支持,不管我们原来的困惑得到了怎么样的解决,我们重组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长杰说出了心里话。不过,这也确实符合李长杰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为难朋友的为人的做人做事风格。

当然,金龙与海亮的联姻是自由的,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今后的过日子,还要靠这两家企业去磨合!

有观点也认为,对企业来说,金龙早就是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已经突破了地域界限。所有权属于哪儿已不重要,关键之处在于,它引领并作用着整个行业。通过重组,两虎结盟,是行业的阵痛,也是行业的兴奋剂。也许,它为当前经济低迷期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找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相反,同行之间以邻为壑,继续不自量力地拼杀下去,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另外,对于李长杰来说,除了稳坐董事职位,不再直接掌控企业的经营权,个人其实并没失去太多。整个管理团队、技术团队、销售团队等都要留下,一线员工该怎样还怎样,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按照企业重组兼并后一般的运营规律,这些团队还会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性。面对着浙江企业相对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整个金龙集团从上到下,将会有多长时间的适应期?而作为重组方的海亮集团,是否能真正带领金龙进入发展的新天地?最主要的,它能以雷霆之力,破解笼罩在金龙身上的融资、管控魔咒吗?也许李长杰和冯海良已经胸有成竹,自信十足。

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金龙集团不管如何都是咱们河南的知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企业一个个都走了,我们河南的产业还有什么?比如目前河南作为铝加工大省,整个铝行业已经让省内“颜面尽失”,到处救火;就金龙集团所在的新乡市来说,前车之鉴是新飞。据悉往日国内冰箱两强之一的新飞今天也到了十分困难的时候了,一家资本运作的外国公司水土不服的“任性”操作,让新飞从此失去了高飞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可这样的结果就出来了,令人十分的惋惜。

培养一个行业的企业不易,保护这家企业做强做大长治久安更不易。目前,经济的严冬之下,我们的政府和金融部门该为企业做些什么?是否给他们提供过冬的被褥或资金?或者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要知道,一个国家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是一个不接地气的国家;一个省若不重视实体企业,也会是一个经济不接地气的

资本圈里的知识产权解读

浙江海亮收购河南金龙的资本重组案例,也引起国内外金融界的密切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分析专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金龙铜管的制冷用精密铜管销量高达45万吨,销售收入210亿元;而同期,海亮股份总资产82亿余元,营业收入为120.6亿元。尽管海亮股份的体量较金龙铜管偏小,但2008年便成功登陆深市,其背后的控股股东——海亮集团更是以年收入1300多亿元,稳居浙江民营企业第二位置。

一位证券融资届人士分析认为,核心的财务数据显示,金龙铜管被海亮股份收购并非偶然。作为生产链条中间环节的铜加工业,既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与众多的制造型企业类似,利润微薄而资金密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金龙销售收入300多亿只赚亿元左右。以2009年至2011的金龙铜管财务数据为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3年间金龙铜管的营业收入由152亿元迅速攀升至350亿元,但企业利润却一直维持在1.5亿元左右。

面对“现金为王”的市场,由于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短时间内难以变现,解企业燃眉之急。因此,当知识产权遭遇资本,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力量则显得苍白和无力。

为摆脱急剧扩张后的资金桎梏,金龙铜管近年来一方面开始寻求转型之路,集团投入重金布局锂电、电动车等行业,其中仅新能源领域投资高达10多亿元;另一方面希望通过IPO缓解资金压力。

这使得原本就盈利微薄的金龙负债及抗风险能力暴露无遗: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75%以上的高位;2013、2014财年,金龙股份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则分别达到-7440万元和-1.04亿元。

受困于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宣布终止审查金龙铜管的IPO申请。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国内外铜加工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原材料电解铜价格大幅波动,铜加工企业额外的财务与经营风险剧增;银行抽贷、惜贷等情况时有发生。

金龙铜管董事长李长杰曾呼吁加大对制造型企业“走出去”的金融配套。他说,当前,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很难获得国外的金融支持,而通过国内融资“走出去”,融资成本比国外高出2到3倍,且资金量受到限制,是许多企业遭遇的共同难题。而事实上,这正是当时金龙受困于融资乏术的真实写照。数个月之后,金龙不得不走上寻求并购重组之路。

这样的结果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

猜你喜欢
金龙铜管遭遇
空调制冷铜管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TP2短铜管爆破压力的计算
预防遭遇拐骗
金龙客车的不凡履历
“迟到城”里的遭遇
金龙“入围”之道
“祝遭遇各种不幸”
星际·狂想——德国铜管重奏团2017年访华音乐会
基于高频感应加热实现铜管/铝棒的包覆焊接
苏州金龙KLQ6125B1A型客车故障排除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