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琴
摘 要:小学品德教育对于儿童道德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教育逐渐回归生活。通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积极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90-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为学生多制造感受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全身心道德素质发展,充分将学生的品德培养到最佳,让学生在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一、转变理念,让课堂回归到生活
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段具有的特征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教育,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会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老师要认真地设置合适的活动氛围,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会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让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就要求老师摒弃掉教科书的束缚,让学生向课外拓展,校内向社会延伸,让课堂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自主感悟,构建自己的道德规范。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他们记忆深刻,教育起来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较少,而且经常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更不容易接受到生活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的成长,教师应该经常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创设适当的情境,模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例如,在教学《远离危险》时,特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危险视频:儿童被卡在阳台防护窗上,在河边玩耍不慎落水等,这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很迫切地想学下一课《遇到危险怎么办》,并且都积极地记住了那些求助电话。又比如在教学《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分两组: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把书包、铅笔放到原来的位置:另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不整理书本。接着让他们模拟课间活动,结果,整理好的一组书本纹丝不动,而另一组,书本乱了不说,好多同学都说自己的笔不见了,作业被踩脏了。学生从这样的小事中就能认识到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处,这样便于他们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教学内容指导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完《保护环境》课程后,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是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二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三是组织学生踏青、野炊,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寻找野餐的地点、如何处理垃圾、如何维护环境的整洁,不随意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等。
四、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比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必须认识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和总结,寻求该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2] 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
[3] 王文军.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9
[4] 雷晓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