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开口饵料研究

2016-07-25 23:07李艳华胡佳桂庆平张永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存活率生长

李艳华++胡佳++桂庆平++张永峰

摘要:目前,人工培育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制约了大鳞副泥鳅苗种的大规模生产,而泥鳅鱼苗开口饵料不适口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设置小球藻、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浮游生物+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6种饵料或饵料组合,研究大鳞副泥鳅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率。7 d后,大鳞副泥鳅中生长最好、存活率最高的试验组为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研究表明,蛋黄仅适于在3~4 d内进行短期投喂,不适于在小水体内长期投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是最佳选择,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为鱼苗肥水下塘,并以泥鳅开口粉料进行补充投喂。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开口饵料;存活率;生长

中图分类号: S966.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356-02

收稿日期:2015-05-04

基金项目: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tzky[2015]ZK02号)。

作者简介:李艳华(1983—),男,湖南郴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与水产资源保护研究。E-mail:liyanhua1983@163.com。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别称大板鳅、黄板鳅[1],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鳞副泥鳅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极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成为主流,对泥鳅苗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是目前人工培育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制约了大鳞副泥鳅苗种的大规模生产[2]。泥鳅鱼苗开口饵料不适口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3]。目前,各地使用的泥鳅开口饵料并不统一,已有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本研究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进行生长对比试验,旨在为大鳞副泥鳅的苗种培育提供依据,并为泥鳅苗种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 鱼苗来源

选择出膜2 d刚开口的大鳞副泥鳅仔鱼作为试验对象。

1.2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

饵料种类及每天投喂密度分别为小球藻105 ind/mL(A组)、蛋黄10 mg/L(B组)、浮游生物20~50 ind/mL(C组)、开口粉料10 mg/L(D组);浮游生物+蛋黄同时投喂(E组),浮游生物10~25 ind/mL、蛋黄 5 mg/L;浮游生物+开口粉料同时投喂(F组),浮游生物10~25 ind/mL、泥鳅开口粉料 5 mg/L。蛋黄经80~120目尼龙筛绢网过滤,开口初期用120目筛过滤,随着生长逐渐减少筛目数。每天分早、中、晚3次投喂。

浮游生物由25#浮游生物网采集,经100目筛过滤,滤液中的浮游生物用于投喂。通过镜检发现绿藻、硅藻、蓝藻等藻类,以及轮虫、原生动物。

1.3试验方法

选取刚出膜且体质健壮的大鳞副泥鳅仔鱼,置于18个2.5 L的盆中暂养2 d。试验共设6组,每组设3个平行,2 d 后正式投饵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前发现死鱼则用吸管吸出,从备用盆内取相应尾数的健壮鱼苗置于试验盆内,使试验盆内鱼数保持100尾/盆。以曝气井水为培育用水,每天换水1次。试验盆飘浮于有新鲜井水流入的水泥池中,使盆内水温保持在19~23 ℃。

1.4数据处理

试验进行7 d,每天统计死亡个体数,并于7 d后测量体长与质量。用吸管吸取鱼苗于滤纸上,采用直尺测量其体长,吸干残留水分后采用电子天平测其质量。利用Excel、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设置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饵料对大鳞副泥鳅鱼苗成活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组7 d后的成活率最高,高达95.34%,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球藻、浮游生物、浮游生物+蛋黄3个组的成活率依次下降,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泥鳅开口粉料组的成活率为76.30%,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蛋黄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33.7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2.2不同饵料对泥鳅生长的影响

由图2可知,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组泥鳅的平均质量达2.173 mg,远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显著(P<0.05);浮游生物+蛋黄、浮游生物、小球藻、蛋黄、泥鳅开口粉料组泥鳅的质量依次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3结论与讨论

目前,关于泥鳅开口饵料的研究中并不涉及配合饲料,且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苏应兵等采用蛋黄、轮虫、豆浆、水蚯蚓、奶粉进行泥鳅开口试验,蛋黄在饲喂5 d后的成活率最高,高达90%;饲喂10 d后仍具有最高的成活率,高达75.11%[4]。朱明等研究表明,以轮虫饲喂大鳞副泥鳅,7 d后的成活率达到60%,蛋黄饲喂的成活率仅为18%[5]。邵力等研究表明,以蛋黄饲喂泥鳅3 d后的成活率为57%,仅次于轮虫和藻类[6]。江浙地区的泥鳅养殖户发现,采用泥鳅开口粉料开口能取得较好的生长效果和较高的成活率。可见,有必要将蛋黄、泥鳅开口粉料与生物饵料相结合进行研究,找出最适于泥鳅的开口饵料。

王敏报道,野生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是浮游植物和轮虫,采用浮游生物喂养开口的仔鳅不仅成活率高,且生长较快[7]。大多数研究认为,采用光合细菌、单胞藻、轮虫、卤虫、水蚯蚓、枝角类等天然饵料喂养各种鱼苗,具有蛋黄、豆浆、配合饲料等人工饲料不可比拟的优势[1,4-12]。将轮虫、卤虫、枝角类、水蚯蚓配合蛋黄、光合细菌、螺旋藻粉,在其他鱼类的投喂上已取得了较好的生长与存活效果[6,10,12]。本研究表明,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组合投喂具有最高的生长效率与成活率,且显著高于浮游生物+蛋黄组、浮游生物组以及其他各组。可能的原因为:浮游生物满足了泥鳅苗的基本营养需求,且浮游生物或泥鳅苗通过摄食泥鳅开口粉料使饵料营养更为均衡。

本研究中蛋黄组的成活率仅为33.7%,在6个组中最低,生长效率仅排第5。此结果验证了邵力等关于泥鳅的研究结果[5-6],而与苏应兵等的研究结果[4]不符,这可能与蛋黄败坏水质有一定关系[4]。

蛋黄仅适于在短期内(3~4 d)投喂,不适于长期在小水体内进行投喂。从成本和效益角度来看,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是最佳选择,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是鱼苗肥水下塘,并采用泥鳅开口粉料进行补充投喂。

参考文献:

[1]蔡林钢,吐尔逊,郭焱,等. 高白鲑稚鱼人工培育比较试验[J]. 水利渔业,2003,23(2):26-28.

[2]曹志华,邓伦飞,李萍. 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2):278-280.

[3]陈先均,黄颖颖,陈春娜.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2):84-86.

[4]苏应兵,杨代勤. 不同开口饵料对泥鳅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10,7(3):37-39.

[5]朱明,晏维龙,陈秀开. 泥鳅鱼苗开口饵料及其投喂方式的初步研究[J]. 水产养殖,2012,33(1):17-19.

[6]邵力,童勇义. 泥鳅仔鱼开口饵料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3):216-219.

[7]王敏. 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摄食与生长的研究[J]. 水利渔业,2000,20(2):10-11.

[8]王有基,陆望明,胡梦红,等. 人工育苗条件下泥鳅仔鱼的摄食与生长[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5):665-669.

[9]徐忠源,王新荣,骆小年,等. 不同开口饵料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J]. 水产学杂志,2010,23(1):28-31.

[10]张涛,庄平,章龙珍,等. 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358-362.

[11]江仁党. 不同开口饵料对虹鳟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J]. 南方水产,2007,3(3):53-56.

[12]任华,蓝泽桥,熊洲玉,等. 不同饵料对鲟鱼杂交幼苗成活的影响[J]. 广东饲料,2012,21(3):26-28.

猜你喜欢
存活率生长
碗莲生长记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共享出行不再“野蛮生长”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野蛮生长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