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多措并举、提升数学作业的效益

2016-07-25 09:23高天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三角形布置知识点

高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63-02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有效的作业能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高效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学科目增多,作业的量也随之增大,如果老师在具体的作业布置设计中不能通盘考量、不注意作业设计的质量、不加强作业布置的过程管理,作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疲于应付,不仅会磨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如何让学生能带着好奇、想象、高效乐意地完成作业,给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想从自己任教的数学学科,谈谈一些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一、找准作业布置的“量”与“度”,提升作业的效益

任何的学科学习活动都需要巩固,作业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学生的运算能力、对新知定理的运用及推理能力等都需要通过作业来巩固和提升。如何把控作业的量与度,是提升作业效益的关键,若作业过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掌握和训练;若作业过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心里上抵触、厌烦,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巩固的效果,更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量”和“度”上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以此来撬动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并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抓住重点知识和技能去对比练习。例如:对顶角的练习设计

(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COE=20度,∠BOF=25度,求∠AOD的度数。

2、布置数学作业要有代表性,同类题设置一题就行,而不是把同题型反复做很多套,教师要在一题多变上下功夫,保证有梯度的同时还要提高题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设计

练习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①若∠ADE=65°,则∠B=( )度,为什么?

②若BC=8cm, 则DE=( ) cm,为什么?

③若AC=6cm,BC=4cm,AB=8cm, 则△DEF的周长=______

④若△ABC的周长为24,△DEF的周长是_____

⑤图中有_____个平行四边形

⑥若△ABC的面积为24,△DEF的面积是_____

⑦连接AF,线段DE与AF有怎样的关系

思考:(1)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与原三角形的周长的关系?

(2)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实际,尽可能的估准学生完成作业用的时间,确保学生在不影响自身休息的状况下,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数学实践、实验、探究等操作性作业。

二、关注作业布置的“引”与“导”,提升作业的实效性

课前作业也称预习作业,布置这方面的数学作业与课后作业不同,首先突出个“引”字。要从激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着手,让学生带着渴望、神秘感去主动完成这方面的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我认为课前应该布置让学生感受型、体验型数学作业,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有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及数学实验带来的乐趣。真正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从内心接受学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找有关新课的知识点,哪些生活的实例用到了这样的知识。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通过预习就很容易找到生活中的例子,像自行车的车架、家里的房子的三角粱、空调支架等。在学习抽象的又难以找到生活实例的数学知识点,比如勾股定理可给学生布置搜集性作业,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查找关于勾股的相关知识素材,比如可以让学生介绍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的简短故事等,当然教师要要求学生结合新课知识点去整理。

其次离不开教师“导”。学生要研读课本,教师要研读学情。在上课前一分钟教师常习惯问一声,“预习了吗”“预习了”,“能看懂吗”“能看懂”老师问的随便,学生答的自然,好像这节课不用学了,进一步追问“哪位同学能把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说说”学生通常都不作声了,难道学生真的没问题了,没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学生在研读课本上出了问题。

问题一:学生预习方法单一,缺乏查找问题的针对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记住就行了,很显然学生在这一块缺乏思考,只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寻求理解,更不重视结论的生成,如果学生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再下一番功夫,也许就会提出哪里哪里有问题了,对定理的产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也就不止一个了,学生听课的切入点也就找到了。那对学生自己而言这节课重点要问什么要听什么要讨论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明确问、听什么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讨论什么其实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学不同于语文不能让学生的预习作业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记记字词背背段落上。

问题二:教师布置预习太笼统,缺乏指导性。很多数学老师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把明天要讲得内容预习一下”,对于学生而言要讲得内容是什么?学生能把握准吗?怎样预习?预习过程会遇到什么样地问题及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含糊其辞的笼统布置,难怪学生预习的不深入了。如何布置和设计预习作业是学生预习好的关键,要教会学生“会读”教材,学生把教材浏览一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

1、指导学生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粗读即先浏览整篇课文的主干,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勾出已读懂的、划出似懂非懂的、圈出需要问的不懂得需要讨论的,弄清重难点的关键所在。细读根据章节学习要求,仔细品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因果关系及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与学生讨论自己的疑惑,小组内解决一部分。通过小组讨论整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与老师当堂探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要研读学情,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学案。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以教师的主观臆断代替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布置数学作业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立场,便于学生开展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并对其进行理论提升,学生才能超越对概念、定理的单一背诵,并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倡导作业布置的民主化,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提升作业的自觉性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观。前者映射了被迫的味道,而后者展现了斗志和活力。如果每一次的数学作业都能是“我要做”,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然很多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有强迫感,如:“一定要把某某题给我做完”“作业没完成的给我抄多少遍”等。像这样的硬性作业,学生能接受吗?完成了效果又能有多好呢?我们要不要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我做了个小尝试,课结束之前,我告诉学生不布置作业,让他们结合今天讲的内容,自己到课本对应的章节练习去找作业做。学生表现的都很高兴,有种轻松愉悦的感觉。通常教师都是告诉学生该做哪几题,老师布置就做,不布置就不做。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做题的主动性,被动学习。题中隐含了新课哪些知识点学生根本不去想,机械做题的味道很浓。若能调动学生自己在课本练习中去找题做就不一样了,练习中的题有的是涉及到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是可以做的,有的是涉及到下节课的知识点的是不能做的。学生再“选”题的环节,其实就主动回顾了例题及相应的知识点,也达到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及运用。更要鼓励小组开展竞赛看哪组选的题最好,当然这个“好”是指一定要让学生能登高远望,学会自我梳理知识,从而感受知识的彼此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脉络体系;在选题上可以以点带面、由基础到拓展延伸、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在选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学生选的作业也就不同,通过学生所选的作业也能暴露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成熟度,数学作业的布置也达到了分层。不同层次的作业的完成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落实作业的过程管理,向过程要质量

数学新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主要靠学生做作业消化完成。对数学作业的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要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其次建立检查机制,教师还要及时跟踪了解知道讲什么怎么讲等。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上形式要多样,教师避免“包办式”批改,学生可以自改,特别是一些运算题学生会做,但最容易做错,让自己找出错点,查出原因尽快自我修复。当然有些题自己也很难查出来,要通过组内互批互改,发挥“兵改兵”“兵查兵”。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具体是操作中应体现多元化、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应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能通过作业的设计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在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和监管过程上下功夫,为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案教学设计》

[2]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猜你喜欢
三角形布置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画一画
关于G20 的知识点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