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郁郁葱葱、百花争艳,怎一个“美”字了得!本期,就跟同学们分享几首描写夏天的诗,希望同学们能够背诵下来。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浅析:
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本诗还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诗人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
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 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初 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释:
①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②两两:成双作对的。
③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④噪:聒噪、吵扰。
⑤谢却:凋谢、谢掉。 ⑥絮:柳絮。
⑦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⑧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浅析: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飘飞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使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清影”和“幽窗”、“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的感觉,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初夏即事
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注释:
①石梁:石桥 ②弯碕:曲岸
③溅溅:流水声 ④陂:池塘
浅析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首句静景,次句动景,三句放眼高远,虽景物稍虚,却写出光明、温暖和特殊的香气——麦气。结句写另一景,绿阴幽草。
此诗取景别致,感受独特,成独到意境。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①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②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③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④迥:高远
⑤越鸟:南方的鸟
浅析: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这首诗中,作者观景的立足点是深居的高阁,全诗的核心句是“人间重晚晴”。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②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③思:意,情绪。
浅析: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照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注释:
①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②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浅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本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颇有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