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纪录片是对社会及自然事物进行记录报道的非虚构的影片或录像节目。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情景再现手法的诞生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领域,让部分特定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走出素材短缺的困境,辅助纪录片创作者用镜头语言形象地表达纪录片中的场面、情节、人物性格,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观赏性。情景再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表象是虚构、模拟,但其本质是实现极大可能的真实。在不影响纪录片内容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扮演、重现、特技合成等途径满足导演的需求是情景再现手法的根本出发点。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意图,创作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途径,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吸引观众。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使用
当前纪录片所使用的情景再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人物扮演、特技合成、重演、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相结合等。通常一部纪录片包含多种情景再现手法,可增强纪录片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个性,为整部片子勾勒出完整的故事线索。
1. 通过人物角色扮演或数字特技合成实现情景再现。国内外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计其数。如《故宫》中以角色扮演的情景再现手法为主,穿插引用了部分电影资料,讲述了皇帝的衣食起居、操劳朝政以及皇太子的成长、嫔妃之间微妙的关系、宦官宫女的日常生活等。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角色扮演和电脑三维特效,如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画师用毛笔一一勾勒的,画面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BBC 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等以故事片的形式,根据故事情节设立了不同的角色,他们有自己的名字、鲜活的性格、各自不同的背景等。
2. 使用重演或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结合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的《武林传奇——铁打潭腿》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当年潭腿创始人少林寺高僧钻研腿法的情形。大型纪录片《颐和园》中也有很多引用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结合的精彩画面。从这些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景再现手法对于拓宽纪录片选题范围、丰富节目素材、满足观众的收视心理、增强节目观赏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纪录片中使用情景再现手法的原则
1. 尊重历史,让纪录片尽可能地接近史实。史实具有很强的唯一性,任何形式的记录都不完全等同于事实本身。文字和影像,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要做到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先要对历史资料做周详细致的搜集、整理和核对。情景再现的背后往往有着大量的案头工作。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从筹备到制作完成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其文案工作就耗时一年半。在纪录片《大明宫》正式投入制作前,总导演金铁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历史考证中。从纪录片创作者如此大量的案头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历史、尊重历史是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先决条件。
2. 再现内容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情景再现手法的出现是纪录片创作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叙述方式的革新。当前国内纪录片中使用的情景再现手法在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数字特技的使用技巧和制作难度均可比肩国际大型纪录片制作水准。然而在叙述方式和故事情节设计方面,国内纪录片还是稍显逊色。纪录片是为了讲故事,任何技术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故事情节。一部成功表现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仅要反映历史渊源,还必须准确地把握当下人的心理状态,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营造尽可能逼真的氛围。
3. 情景再现手法不能取代原始资料。纪录片是记录真实的影视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纪录片中使用情景再现手法。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可单纯为了美化纪录片而使用情景再现替代原始影音资料。有时,不完美的真实记录往往更具震撼力。在纪录片《华氏911》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纽约世贸大厦倒塌时扬起的铺天盖地的尘土迅速蔓延至周围的街道,引发了路旁过往人群的极度惊恐,人们纷纷夺路而逃。这一片段的画面和同期录音取自当时的实景拍摄,其冲击力之强,任何情景再现都无法与之相比。
情景再现容易陷入的误区
1. 过于冗长,脱离主题。国外很多成功的大型纪录片都大量使用情景再现手法重现历史,一些刑事案件题材的纪录片也通过大量角色扮演、真人重演的方法结合采访,以破案经过为线索向观众讲述离奇的故事。受国外纪录片这种套路结构的影响,国内很多纪录片形式的法制栏目,通常以令人匪夷所思的刑事案件做开头营造紧张气氛,抓住观众的心理,随后以情景再现铺陈开来,不时穿插一些快切画面结合空镜头构成一组表现蒙太奇。这类片子往往开头很抓人,但越到后面越乏味,给人虎头蛇尾之感。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看似在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但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既然可以,索性什么都再现。运用情景再现手法是为了重塑时空,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但决不能投机取巧,肆意滥用。
2. 过于形式化。如今使用情景再现渐渐成为一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潮流,一些纪录片创作者产生了思维定式,忽略了纪实手法的运用,导致创作误入歧途——忘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只顾一味地解决情景再现手法中的技术性问题,纪录片的创作变成了“情景再现”的创作,不恰当地使用会直接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甚至会把纪录片推向尴尬的境地。
3. 过于花哨,破坏气氛。在纪录片中运用情景再现手法的目的是用虚拟的手法塑造特定的历史时空或表达某种意境。当下,很多纪录片会像电影、电视剧一样有情节、动作,纪录片的根本是讲故事、说道理,大量华而不实的情景再现往往会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隔断感,感觉“跳出来了”,无法分辨片中形象的真假,仿佛是在看电影或电视剧,使人忘记了自己正在看的是一部纪录片,这样的情景再现是失败的。
情景再现手法是对纪录片创作者的考验
1. 情景再现手法是对纪录片创作者责任感的考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创作容不得半点虚假。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严格尊重历史和生活逻辑的基础上的,不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任意肢解,这是情景再现与虚假想象的本质区别。纪录片创作者要考虑纪录片的纪实价值、文献价值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而不能凭借情景再现手法开伪造事实的方便之门,违背历史真实。纪录片人应该凭借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讲故事上,把观众吸引到故事中,这样的纪录片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纪录片。
2. 创作者应当在纪录片中创新地运用情景再现手法。不论是用纪实拍摄还是用情景再现手法,纪录片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写照。抽象主义是由著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立的。在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中,很多都突破了传统造型的规律。他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重叠在一个画面上,这种画面构成的真实与普通意义上的真实完全不同。纪录片作为体现真实动态的纪实作品,是完全可以借鉴抽象主义创作构思的。情景再现手法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造型、蒙太奇的优势解构时空,将我们眼睛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的不同面,同时展现在一幅画面上,把看似简单的结构、线条、运动用不同的方式向观众一一剖析,让空间分解展开,让时间伸缩、倒退、冻结,通过这种手法传达给观众的信息量,远远多于传统的纪实拍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