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坚
摘要: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一种发热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内脏器官多发性浆膜炎。由于本菌血清型较多,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本病控制难度较大,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较大。
关键词:猪;副嗜血杆菌;危害;防控措施
近年来,猪病频发,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较重。猪副嗜血杆菌病就是常常继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内脏器官多发性浆膜炎。由于本菌血清型较多,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本病控制难度较大,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较大。
1病原体
引发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副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 性菌,呈多形性,有短杆形、球杆形或长杆、长丝状。猪副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有15个,易产生耐药性,发病猪体内的炎性分泌物广泛存在本菌。
2发病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主要感染仔猪,以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居多,主要与转群和饲料更换有关,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本细菌为呼吸道内的条件性常在细菌,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
本病常继发于其他病毒性疾病或呼吸道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等。应激也可促使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特别是温差较大、猪群拥挤、有害气体含量多、转群、疫苗接种和剪牙、阉割等。猪只免疫功能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也可伺机暴发。近年来饲料中玉米霉菌毒素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猪只的免疫力。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仔猪感染出现体温升高,达到40~41.5℃,食欲不振或不吃,被毛粗乱,皮肤及黏膜发绀,腹式呼吸,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进行性消瘦,关节肿胀出现跛行,起立困难,后肢不协调,少数病猪伴有腹泻。育肥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妊娠母猪感染,可引起流产。
剖检病猪多表现为多器官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等特征,严重的呈豆腐渣样。肺、胸腔壁,心包等部位因纤维素性渗出而发生粘连,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胸腔积液,腹腔出现腹膜炎、肝周炎。关节腔可见有淡黄色黏液或纤维素性渗出。肺脏间质水肿、粘连,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淋巴结肿大,出血,有的呈大理石状。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边缘有出血,肾表面和肾乳头出血。
4诊断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多发生于仔猪和青年猪,出现发热、进行性消瘦,腹式呼吸,关节肿胀,剖检见肺、心、胸腔壁、腹膜等部位器官浆膜出现纤维素性渗出,关节积液。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等。
本病需注意与传染性胸膜肺炎引起的纤维素性胸腔病变区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主要剖检变化是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胸膜和肺脏发生粘连,局限于胸腔,其他脏器浆膜表面变化很少。
5治疗
选用敏感药物如头孢噻呋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肌肉注射进行治疗。高热病猪可配合安乃近或安痛定退热治疗。由于猪副嗜血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经常使用一种抗生素或者不科学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发生本病时应对病猪进行隔离,单独治疗,群内的其他猪只进行药物预防,可使用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药物拌料饲喂。病死猪只一律进行焚烧或者深埋的无害化处理。
6预防
6.1防止感染
在进行仔猪阉割、剪牙、打耳号、断脐及注射等活动时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注射时要一猪一个针头的标准,在猪舍内要防止猪圈和饲槽上有尖锐物体刺伤猪体,以防增加猪的感染途径。
6.2减少应激
猪场应建立比较完善的保温设施,比如地暖、保温箱、保温灯等,同时要关注天气变化,突然降温来临的时候,及时做好保温工作。注意环境温度,饲养密度适当。通风不良,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超标,均会诱发猪副嗜血杆菌病。要做好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并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猪只转群和换料时做好过渡,减轻应激因素对仔猪造成的影响。
6.3环境消毒
空栏的猪舍可以选择刺激性稍大的消毒药物,先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再使用福尔马林熏蒸、火碱消毒或火焰消毒等方法,使用过氧乙酸使浓度为0.2%,使用来苏儿的浓度为3%即可。地面、墙壁的消毒可用2%火碱、10%~20%的石灰水。一般每周需进行2~3次消毒,发病时每日1-2次消毒。
6.4预防接种
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本疫苗含血清4型和5型猪副嗜血杆菌,为乳白色乳剂,用于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免疫期为6个月。使用前使疫苗平衡至室温并充分摇匀,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2mL)。种公猪每半年接种1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首免,3周后二免,以后每胎产前4~5周免疫1次;仔猪在2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