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来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理论与方法探索
“戒苦、戒燥、戒小运动量”的快乐武术课堂探究
王绪来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体育教学提高武术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从戒苦、戒燥和戒小运动量3个方面进行尝试。
戒苦; 戒燥;戒小运动量;快乐;武术课堂
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学生觉得武术枯燥、乏味,甚至怕武、厌武、弃武的情况。如何“戒苦、戒燥、戒小运动量”,还武术课堂“快乐”的本质,似乎迫在眉睫。快乐体育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武术推广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具体从3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快乐武术课堂的教学。
怕苦原因有二:第一,十年寒窗苦,苦练习武人。每部武侠电视剧本或者小说中均会塑造一个人人敬畏的武侠,而这个武侠之所以成为侠,必经起早贪黑、严寒酷暑、长年累月的苦练方能成为一代天骄、一世枭雄。久而久之,起早贪黑、严寒酷暑、苦练成了武术的代名词之一。第二,知偏忽全,妄自定义。武术训练时经常听到学生课后抱怨:“今天又扎了一个小时的马步,腿都不是我的了……”“你们组的算什么,我们组就一个劲对着沙包侧踢腿,你看我的脚背都快赛不进鞋子了……”“好辛苦啊,快坚持不下去了……”作为习武之人,我们都知道武术基本功是学练武术各种功夫的基础,就像是盖房子打的地基,它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肩功、腰功、腿功、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和组合动作锻炼而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练好基本功,才能在武术方面有所建树,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武术的所有。成天累月地扎马步、伦臂砸拳当然苦,但这些也只是基本功的一小部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一小部分的存在,或者对他了解的稍微少一点就将整个武术定义为一个“苦”字。
如何戒苦?方法有二。第一,思之转变,想之可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好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所以戒苦的首要措施是在思想上让学生有一个认可,习武并非苦事情,想想身体健康,想想同窗习武之景,想想中华国粹的源远流长,我们能习之,羡煞旁人,从思想上去认可它、热爱它,基本功是我们成为强者的必修课,只有经历了扎实的奠基后,我们方能武得更远;第二,教学手段的多彩多样。教师是一节课的主导,起着指挥棒、总舵手的作用,基本功是很重要,但想想就是基于成人而言,课复一课,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练习,我们也会大大喊苦,何况是处在花季的少年?所以,作为指挥棒,我们应该采用更多的手段去丰富、去弥补、去创造,让学生思学、乐学、爱学。例如,同样扎马步,与其一个人盯着时钟傻傻地扎,倒不如两两一组,帮对方记时,又或者可以给对方讲讲最近发生的学校趣闻,让学生觉得,即使是扎马步也是有趣的。
燥之原因,第一,一叶障目,见少识窄。目前,校园里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武术便是广场上的太极拳、学校里的武术操。校园里,练习最多的便是一套拳、一套操,频繁的操化类练习让学生觉之与广播操也并无他异,只是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换着各种姿势、手势,呆若木鸡的,不是自己想象的威风凛凛,只被这一套拳或者一套操所“迷惑”,认为武术仅此而己。第二,套进俗套,墨守成规。提到跆拳道学生兴趣盎然,因为可以防身健体,爸爸妈妈还帮助报名兴趣班一级一级地让自己的孩子变着厉害,即使它也要练习基本功;提到空手道,学生充满斗志,因为可以耀武扬威,像日本武士一样,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放弃;但提到武术,学生像卸了气的气球,不过一套操而已,没什么意思,又因专门开设武官、专门的兴趣班较少,都觉得它的应用性不强。
如何戒躁?第一,武术攻防贯穿始终。适当地加入一些两人的对练,或者利用垫子、拳套类等体育器材,来体会武术的进攻含义。什么时候应该出哪一招,遇到同样的一招又该怎么去应对。以防危急时刻我们能有所用。一招一式都有其含义,有攻有防,防守结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武术的实用意义。其次武术操是武术配上音乐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这样的形式简单、易学习,最主要的是可以作为热身活动来做,只是热身而已,只是用操的形式向大家告知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一种特色,或者不用告诉,看完操就能猜出这是什么特色项目。第二,寓乐于赛。让竞争意识带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长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进行快乐学习的源泉,是学生继续学习乃至终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各种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练习成果的充分肯定与赞扬。适当的武术竞赛,加之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让学生打心坎里热爱武术。
近年来的体育课改,最主要的改变之一就是将学生的兴趣放在了首位,有意降低了课程中的强迫性,目前除了中考要求的考试项目外,绝大多数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都明显运动量偏低。“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要努力拼搏,勇于奋斗。但这句话在体育课程上似乎没有派上很大用场。“磨砺”和“苦寒”越来越少,“快乐”和“游戏”越来越多。其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体质本来就较弱,加大一点运动量都会抱怨不停。
戒小运动量。国内著名的青少年体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曾说过“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首先,教师应多多思考,如何将兴趣与强迫性巧妙地结合,在武术教学中把握住趣味和运动量的平衡。“强迫”需有度,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包括课堂纪律、服装、礼仪规范等,练习密度、次数符合运动规律。“强迫”有度必然能够带来较好的纪律,在安全范围内提升运动量。其次,在教学的动作细节上,刚柔并济,招招有力。例如,太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张力十足,武术不是花架子,摆摆便可。一招一式,从心出发,力达指尖,刚有刚的劲,揉有揉的力道。第三,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一节常规的武术课,基本环节由2个部分构成,除了主要教材外还有辅助教材,教师可以巧用教材,如果基本教材已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辅助教材来弥补运动量的欠缺。
从思想上认识武术的源与意,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戒掉练武的苦;攻防寓于教学,竞争带动天性,戒掉学武的燥;趣味和运动量平衡,从力度把控和教学环节上戒掉武术课堂的小运动量。中华传统武术已悄然苏醒,已慢慢走进我们,以文为本,以武入道,文武兼修,让我们一同打造中国梦!
[ 1 ]吴必强,许定国.武术基本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 2 ]梁志忠.浅谈体育课运动量的分配问题[ J ].今日湖北月刊,2011(9).
[ 3 ]谭晶,王维,徐辉丽,等.论中华武术操在小学教学中的影响[ J ].搏击:武术科学,2010(11).
G852
A
1674-151X(2016)12-12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67
投稿日期:2016-10-27
王绪来(1987—),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