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廉政,一个千年回响的话题,一个永不落幕的主题,一个历久常新的命题。包公铡美,陶母退鱼,海瑞罢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早已在我们的意识中竖起了古典的廉政标杆,这些廉者的经典形象,也时刻拨动着我们的思绪。读古人诗词对联,有不少是关乎廉政的。这些诗联不但言简意赅,遣词典雅,而且含义深远,至今仍不失为倡廉之箴言。
东汉太守杨震是一位廉洁的官员。一天深夜有人送黄金给他,还说“夜黑无人知道”。杨震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令来人将黄金带回。后来,老百姓特地建造了一座“四知台”来纪念他。为此,明代诗人薛暄写诗赞道:“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诗句切人切事,令人感慨万千。
有“诗骨”之称的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为官清正,他的《座右铭》诗道:“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待士慕谦让,莅民尚宽平。”道明了“为政之德、为人之道”的精髓。做人、做官、做事,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所谓“为政必先做人”,做人是基础、前提,做官是责任、义务,做事是根本、归宿。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成了一种善于待人交友、德高望重的标志。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深恶痛绝,认为它会助长恶习。所以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诏禁止,以开廉洁之风。包拯六十大寿时,他叮嘱儿子一概不要收取任何礼物。可是没想到,第一个送礼者却是当朝皇上。为此他不顾皇上的脸面,退回礼物,并写下《拒寿礼》以表明心迹。诗曰:“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这首诗明白如话,一不念功,二不辞劳,“拒礼为开廉洁风”,表现出了其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
明巡抚、左都御史辛自修为官素以清正廉洁著称,在正定期间,曾以署中池莲为题吟咏四首绝句,内容清丽,彰显其心志。其三曰:“菡萏幽香远更清,也来华署寄时荣。应知不为秋风竞,敢向人传君子名。”描写池莲幽香清远,开在署院之中,是为了向人们传递君子之名。同时也隐含着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清洁为人,廉明为官,做人中之莲花,官中之君子,展示了一代廉吏的宽广襟怀、清远志趣和高尚品德。
明御史吴讷为官清廉。一次外出视察,回京时地方官特意送给他黄金百两。吴讷连封都不拆就命来人带回去,并在封上亲撰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辞恳恳,意蕴深深。
明弘治年间,官场行贿求官之风盛行,百姓恨之入骨。吏部尚书王恕为告诫内外官吏,并警示自己,特意在官署大门口挂自撰联:“仕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行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心系百姓,时刻关心民生,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顿疾苦之声。郑板桥最喜画竹和咏竹,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毕现,这正是君子和廉吏的气象。
清县令赵慎珍为正己身,亲自手书警联自诫:“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以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道出了为官者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
清直隶总督颜伯焘在署斋自题联:“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上联回忆平生做官情况,敢于化用于谦名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可知非贪婪之辈。下联隐喻自家廉洁之心如同明月。
钱塘魏春松以清闻名。嘉庆初年,出守扬州,阮元赠联句云:“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明月”对“清风”极其工稳,又各含别意,令人击掌。
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亲书一副堂联:“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寥寥八字,类似告示,一个体察民情严于律己的廉吏形象跃然纸上。任两广总督后,又在厅事堂自题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前封疆大吏能达到有容、无欲之“大”、“刚”境界者为数并不多,林则徐则是较为典型的一人,难怪前人读此联后称林则徐“名臣风矩,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林则徐最为人们传诵的一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联乃林则徐辞世前不久对儿子口占而成,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语同一机杼,并峙千秋,体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牵挂,为仁人志士所乐道,现在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黄埔军校大门联曰:“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此联正气冲霄,斩钉截铁。宵小之辈在革命党人的崇高志向与奉献精神面前,一定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廉政者人品如高山巍峨,为公者深情似大海浩瀚。明月照廉心,纤尘不染;清风舒剑胆,浩气长存。千百年后,历史赋予时代新的主旋律,如何做一名廉者,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上述廉政诗联,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更值得为官者引为警言。
(编辑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