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娱沁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闲置天桥的更新初探
薛娱沁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理念的深入,人行天桥开始为城市更新增添光彩,其功能也变得多样起来。人行天桥既然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那天桥就不应再只是简单扮演着一个交通过道的角色。通过介绍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闲置天桥的改造更新方案,阐述了在上海近年来积极提倡更多的公共活动和慢行交通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人行天桥“变废为宝”,成为新时代的一个城市亮点,从而就上海人行天桥的未来更新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AbstractWith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update of urban public space concept, pedestrian overpass is adding luster to urban renewal with its diversified function. As pedestrian overpass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ves, and become a part of urban culture, the flyover should no longer simply play the role of a traffic corrido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le flyover update scheme in the Urban Best Practices Area of Shanghai EXPO. It describes how to turn the pedestrian overpass into "treasure" and become highlights in the new era of a city under the advocacy of more public activities and slow traffic updates in Shanghai in recent years. Consequently conducts deepe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Shanghai pedestrian overpass in future regeneration.
城市更新 | 天桥改造 | 公共空间规划 | 上海
KeywordsUrban renewal | Overpass reconstruction | Public space planning | Shanghai
上个世纪,上海城市的交通形式以大马路、机动车为主,而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一座座形式各异的人行天桥。我们可以将天桥看作是行人为车让路的一种结果,而客观上,天桥也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它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理念的深入,人们越发认识到天桥不再仅仅意味着便利而更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市民的城市记忆,未来也势必串联起各种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与时共进,更新,重生,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更加美好(图1)。
上海目前人行天桥的规划设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交通功能层面,设计人员则主要局限于市政结构工程师,往往只解决结构的不足,而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功能单一,大多只有通行这一种交通功能。(2)外观设计简单、呆板不美观,缺乏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3)安全性差,桥面多为光滑无机铺地,遇到下雨路滑容易出现危险。且建成后期缺少维护和看管,桥墩下容易堆积垃圾破坏环境。(4)无障碍设计缺失,多数天桥没有配置坡道和直升电梯,给残疾人等肢体障碍人群的出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上海天目路恒丰路人行天桥,虽是十字交叉路口的典型代表,但设计简单,没有顶棚,只是为了满足行人过街这单一功能,忽视了景观方面的要求,在立面上也是单一的直线,而且没有配置自动扶梯,缺少人性化关怀。
在国内,天桥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构筑物来设计,极少与周围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发生联系。在天桥设计研究方面,也只是“就桥论桥”,没有意识到天桥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导致设计出的天桥与周围环境出现断片现象。
另外,人行天桥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花巨资建造的人行天桥常常无人行走,除了需要加强交通管理和新增交通标识,如何更新完善现有天桥,使它更具人性化、更加吸引人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1 人行天桥效果图
图2 人行天桥现状
2.1 最佳实践区天桥的现状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世博园区浦西片的最东侧,由城市次干道半淞园路将整个片区分为南、北两个街坊,是最佳实践区的一个亮点,紧扣主题和面向实践的展示内容、优美舒适和低碳生态的街区环境,不仅使一般游客深受启示,而且成为城市领导和专业人士交流、分享、推广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平台,获得大众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世博会期间由于场馆活动的需要,实践区的南、北两个街坊都用钢筋栅栏全围合封闭,而当时位于两个街坊之间的人行天桥则为连接实践区南北两街区、疏导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博会结束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后续开发将结合原保留案例建筑和空间,塑造成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国际级文化创意街区。在开发理念上,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后续开发将坚持世博会低碳、环保、绿色和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根据地块特性,城市最佳实践区后续开发将采用由静到动的业态布局,形成集“文化交流、展览展示、创意创新、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街区。北部街区靠近居民区,为“静”文化区,功能业态主要以创意设计办公为主,打造城市花园总部,吸引世界知名文化交流、创意创新设计类的机构和企业入驻;南部街区紧邻黄浦江,景观优势得天独厚,为“动”文化区,结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功能业态以文化活动、展览展示为主,吸引文化艺术、时尚展示、特色零售类的企业和机构入驻。
如今,原先阻隔实践区南北街区的围栏都已拆除,地面上设置了横道线、信号灯等交通标识,人们可以在地面上自由通行。天桥本身所承载的连接南北街区的交通功能已不再需要。此外,为配合实践区的整体规划,天桥原先的人行楼梯部分已经拆除,两侧的直升电梯也已停止使用。残留的构筑由于长时间无人维护,铺地逐渐破旧;桥墩下堆积着油漆、废材等建筑垃圾,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安全威胁因素。现在的人行天桥已俨然成为了一个闲置的市政设施,如何集思广益,既能体现艺术性又兼顾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地对其进行改造更新是非常必要的(图2)。
2.2 最佳实践区天桥更新理念
人行天桥处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中心,也是连接南北街区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今的天桥迫切盼望重生,通过更新形态、新增功能等塑造与周边联动的复合式公共空间以融入居民们的生活,给平淡的行走增加一笔亮色,切实做到“上桥观风景,下桥读城市”。同时从整体上能够延续城市最佳实践区街区格局,以全球城市广场为核心,连接步行广场、滨江步道、重要公共建筑等,形成贯穿南北、延伸东西、收放相间、富有层次与序列的公共空间体系。
天桥连接城市最佳实践区“动”、“静”两个文化区,是体现和展示片区特色的重要载体,也可以成为市民与城市文化发生接触和互动的通道。作为一个非单一交通功能的个体,方案建议弱化“桥”这个概念的存在,将之视为一个场所、一个公共空间的触角,从中以小见大,通过结合观景、休憩、人文等元素组成一个多元的空间,配合趣味化、机动化、功能化的引导方针,从而赋予天桥新的定义,使之成为城市最佳实践区一处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图3)。
2.3 最佳实践区天桥的更新
针对现状问题,贯彻更新理念,我们主要在功能组织、流线梳理、贯彻环保以及细节设计等方面做了探索性的更新尝试。
(1)组织丰富的功能流线
在功能方面,我们希望天桥不仅仅承担交通作用,还能够扩展为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利用天桥桥面设置造型如一叶翻折的叶子的顶棚,既是造型需要,又是功能需要。既有“一叶扁舟”之意,取其船只摆渡、沟通之意,望其有融合、轻盈之感,同时又如行驶于行云流水之间般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与步行体验。翻折的顶棚塑造了桥上的空间,使其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利用天桥在公共空间骨架上创造丰富的活动层次,营造多元的公共活动。天桥除了提供休憩、观景、慢行等满足日常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机动地利用天桥设计分割出灰空间定期开展小型雕塑展、品牌发布会、流动咖啡厅等体现城市人文的主题活动,增强公共活动内涵。
在流线组织方面,设计提供地面过街和地上过街的多种选择,设计时结合天桥设立慢行区域,将桥下空间和人行道包含在内。地面上将现状天桥南侧一人行横道作为主要的过街通道,同时采用不同的铺地形式以区别于交通道路,丰富了空间层次与步行体验(图4,图5)。
(2)贯彻先进的环保理念
天桥的顶棚将“生态都市主义”绿色环保的设计思想真正融于设计当中,采用立体绿植,上覆盖绿植,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在提供屋顶花园、竖直绿化的同时使用雨水回收、太阳能蓄电等生态新能源技术,贯彻最佳实践区生态低碳理念、袭承生态低碳特征。
利用天桥基座的灰空间艺术化的处理为人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出行环境。比如在桥下采用水纹状玻璃包覆,美化基底,使水波的概念得以延续。用创意艺术效果及立体绿化布置为人们创造美好的活动空间,将本平淡的天桥步行环境转变为在视觉上宜人舒适的步行空间,同时运用较为经济的观赏草及本土植物形成可持续的桥下步行立体绿化景观空间(图6)。
(3)追求变废为宝的细节设计
细节上的设计注重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在已铺设复合材料板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了纽约高线公园的桥面的铺装手法,分区分功能对桥面铺装的设计进行组织。呼应顶棚“叶子”的流线走势,用木质、无机两种硬地和绿植合理分布,塑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同时根据现状楼梯与花坛间间距太小,必须借助花坛空间并尽量少破坏花坛景观的要求,索性将花坛空间纳入设计,让两侧花坛成为“桥”的入口花园,吸引人流“上桥观风景”。在入口双向设置楼梯且在两侧各配置一个直升电梯,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出行需求,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同时整体也与周边实践区的建筑群形成了有机而和谐的匹配(图7-图10)。
图3 人行天桥平面立面设计图
图4 顶棚“叶子”的设计理念
图5 丰富多样的功能空间
上述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人行天桥的更新方案从周边地块功能出发,在保持天桥基本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天桥新的定义,通过形态、绿植、功能的重新装载使其从城市的废弃角落转变为活力的公共空间,沟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公共空间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活化。
目前在上海类似这样已经失去通行需求的人行天桥有很多[4]。这些天桥大部分建于上个世纪末,是以安全为前提改善和导向人流量的一种交通举措,但在如今以机动车优先的通行方式中所体现的价值越来越小。而在近十年来,道路宽度随着机动车流量增加逐渐拓宽,公共通行方式随着轨道交通等多种形式的设施建设越发便利,实际上造成了交通人流量的重新定量,对天桥的需求逐渐减少。对当前上海天桥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建立多专业协作的改造修缮机制
在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层面,人行天桥更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建立专门机构,汇集景观师、结构师、建筑师等各专业人才合作,参与改造更新项目的设计,并建立专项资金运作实施,使各环节的工作得以良好的对接和协调。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公众参与规划操作系统,对改造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流程都进行详细说明和监督。例如昔日上海市区苏州河上被称作“垃圾桥”的浙江路桥修缮工作就是一个兼顾结构与景观的很好的实践,在经过一系列缜密细致的修复,结构加固、减重,更为轻盈,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保持原有风貌,修旧如旧,迁回原址后,与周边商务办公集群规划的苏河湾绿地形成一个地下空间整体贯通的中央活力街区,并且与浙江路桥、慎余里、天后宫、新泰仓库等闸北区标志性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摇身一变成为了兼具人文、生态、低碳、便利的城市新地标。
图6 基座“灰空间”的利用
图7 分区分功能的桥面铺装
图8 天桥北入口效果图
图9 天桥南入口效果图
3.2 增加慢行交通的层次和安全性
许多世界级的城市同样经历了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大量兴建道路设施仍不能有效解决城市问题后,开始关注公交、私家车、自行车及步行多种交通工具组合的交通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如今国际上都是提倡更多层次的慢行交通和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上海近几年也在积极倡导慢行化的更新改造。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必须以极大的同理心为行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天桥作为道路的重要衔接点,它的安全性、便捷性是我们建设更良好的慢行环境的重要突破口。例如考虑增加更多的无障碍设施,使用安全防滑的地面铺装,与地面交通之间更顺畅的衔接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3.3 丰富公共空间种类和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理念的深入,人行天桥要为城市更新增添光彩,其功能也需丰富多样。我们应该不再仅仅从纯粹的交通功能来研究天桥,而是结合城市文化特色、本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方针,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探索新形势下人行天桥的建设和更新。如此一来即便是已对周围环境早已了然于心的人们也会不禁走上天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睹城市风采,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众所周知的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在纽约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凤凰涅槃,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走廊,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诸如此类的空中步行系统更新在国外已经广为运用,设计者在规划设计天桥时不仅考虑在交通方面的使用功能,更加注重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图10 天桥鸟瞰效果图
3.4 天桥景观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的扩张,交通节点的合理规划和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重要方面。而在对城市风貌的整合过程中,人行天桥的出现不但补充解决了城市交通功能,而且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景观节点。连续性的道路景观空间在视觉上具有通透之美,而人行天桥却打破了本来视觉上的流畅线性,形成了景观支离分散的状况。如何实现城市风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要运用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周边地块的功能和形态从整体上考虑利用天桥设计出一种“功能与美”相融合的景观空间。独特的构筑往往具有地标性,有宣传城市的作用。摩天大楼、剧院场馆常作为标志性建筑被追捧。实践证明,人行桥以其特殊美同样可以成为地标建筑。人行桥因其工程规模不大,成为地标性建筑的代价不会很高,但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却十分巨大和不可预料。
当下已有不少专业人士提出赋予人行天桥更多的可能性。从传统的设计中只重视天桥的基本功能,到现在广泛开始对天桥景观及周边设计的关注,天桥的发展进程可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行天桥既然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那天桥就不应再只是简单扮演着一个交通过道的角色。更新后的人行天桥,是带给人们一次用心与城市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步伐与思维前进、转变,从而从精神层面去接受一个城市文化的更新,理解一个城市所独有的个性。
References
[1]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WANG Zhong.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art[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宋培抗. 城市景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SONG Peikang. Urban landscape[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1.
[3]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DUAN Jin.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theory[M]. Nanjing: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0.
[4]戴志中,郑圣峰. 城市桥空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DAI Zhizhong, ZHENG Shengfeng. The space of urban bridges[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吴士新.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WU Shixin. Research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public art[D]. Beijing: The Dissertation for Doctor Degr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2005.
[6]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WENG Jianqing. City public art[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4.
[7]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Jacobs J. 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Nanjing: Yilin Press, 2006.
[8]俞孔坚.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责任[J]. 美术观察,2004(11):12. YU Kongjia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art[J]. Art Observation, 2004 (11): 12.
[9]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LIU Binyi.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199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newal of the Idle Overpass in Urban Best Practice Area in Shanghai EXPO
1673-8985(2016)03-0118-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薛娱沁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