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焕,江庆生,文 超,胡冬梅
(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大豆真菌病害与化学防控*
郑金焕,江庆生,文超,胡冬梅
(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大豆病害的病原、症状、危害特点、主要应用化学药剂,以及常用杀菌剂的性质及杀菌范围,旨在介绍科学、高效防控大豆真菌病害的方法,降低盲目性,提高防治效果。
关键词:大豆;真菌;病害;杀菌剂;防控
真菌是作物病害的主要病原,大豆真菌病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各种病害从症状上难以区分,并且常常是几种病害同时发生或混合发生,给防治带来困难。特别是大豆重迎茬种植,大豆病害的发生尤为严重,造成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差[1]。根据固定轮作场圃连续8年田间试验以及盆栽试验和大量生产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减产6.2%~31.5%[2]。生产上往往由于不了解病原类型和杀菌剂性质,盲目用药,防治效果很低,既造成大豆种植效益降低,也造成环境污染。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三个“力争”,力争大豆面积达到933.33万hm2,较2015年增加266.67 万hm2;力争大豆平均产量达到135 kg/667m2,较2015年提高15 kg/667m2;力争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所以大豆病害的科学、高效防控意义重大。
1.1侵染大豆植株地下器官的真菌
侵染大豆地下器官的真菌主要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镰孢菌(F.oxysporum)、腐霉菌(P.ulti⁃mum)和疫霉菌(P.sojae),这些病原均为土壤习居菌,侵染根和茎基部,在大豆苗期开始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这类病害预防的关键时期在播种期和苗期,苗期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染。这几类病菌常常混合侵染,需要用广谱性混合杀菌剂防治。镰孢菌和疫霉菌不但引起根部病害,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致病。立枯丝核菌和镰孢菌引起的病害可用代森锰锌、多菌灵防治,疫霉菌和腐霉菌引起的病害可用代森锰锌、甲霜灵、烯酰吗啉防治。
1.1.1立枯丝核菌
大豆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属于半知菌纲。大豆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常引起幼苗死亡。发病症状为大豆苗期主根及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局部缢缩,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害严重时,幼苗折倒死亡。轻病株仍能缓慢生长,但植株矮小,地上部矮黄[3]。
1.1.2镰孢菌
镰孢菌属于半知菌纲,该属的多个种均可引起病害,主要有茄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4],以尖孢镰刀菌危害最为严重。镰孢菌病原以菌丝体、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菌丝经根部侵入,幼苗幼株根系腐烂坏死,呈褐色并扩展至地上3~5节。成株病根呈干枯状坏死,褐色至深褐色。剖开病部根系,可见维管束变褐[5]。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从苗期即有侵染,随着大豆生育进程的推移,其危害呈逐渐加强之势。立枯丝核菌(R.solani)在田间引起感病较早,幼苗期发病所致的病痕有利于镰刀菌的侵染[6]。尖孢镰刀菌除危害根部,也会扩展至地上组织的导管中,病菌在导管中大量繁殖,菌丝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并分泌毒汁,导致病株叶片从上至下萎蔫黄化枯死,一侧或侧枝先黄化萎蔫再累及全株[3]。
1.1.3疫霉菌
疫霉菌属于卵菌纲,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造成苗前种子腐烂和苗后幼苗猝倒,植株枯萎死亡。感病株成株期根部的须根和主根下半部均已腐烂,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在苗期疫霉菌致病病症多出现在子叶节以上部位,病斑巧克力色,剖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7]。疫霉菌还可危害大豆的茎、叶及豆荚,导致茎秆髓维管束变褐坏死,叶片由下而上萎蔫发黄。豆荚受害多从基部发生,呈水渍状,逐渐扩展至整个豆荚,最后整个豆荚变褐干枯[3]。
1.1.4腐霉菌
腐霉菌属于卵菌纲,引起无色、褐色的湿润病斑,病斑常呈椭圆形,略凹陷。在大豆出土前引起烂种、烂芽,出土后导致幼苗猝倒、枯死[5]。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主要侵染近地面幼茎及以下部位,病菌通常只在外皮层,不能侵染维管束。腐霉菌引起的根、茎部病斑为浅色,而立枯丝核菌病斑为砖红色[7]。
1.2侵染大豆植株地上器官的真菌
地上真菌病害的种类很多,侵染大豆的茎、叶、豆荚、豆粒,而不侵染根部。这类病害相对易于防控,很多广谱性杀菌剂对这类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2.1半知菌纲
由半知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灰斑病,病原为大豆短胖孢(Cercosporidium sojinum);紫斑病,病原为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荚枯病,病原为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me);炭疽病,病原为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茎枯病,病原为大豆茎点霉(Phoma glycines);灰星病,病原为大豆灰星叶点菌(Phyllosticta sojaecola);轮纹病,病原为大豆壳二孢(Ascochyta glycines)。这些病害虽然种类较多,也难以区分,但是很多常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对这些病害预防治疗效果都很好。
各种病害症状见附表。
附表 由半知菌引起的大豆病害
1.2.2子囊菌纲
大豆白粉病(病原为蓼白粉菌Microsphaera diffusa)、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都是由子囊菌纲病原菌侵染引起的。大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秆极少发病,不为害豆荚。感病叶片正面,初期产生白色圆形小粉斑,扩大后呈边缘不明显的片状白粉斑,严重发病叶片表面像撒一层白粉。大豆菌核病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花期发生为主,受害最重。感病株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灰白色。菌核净、腐霉利、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等对子囊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1.2.3担子菌纲
大豆锈病病原为豆薯层锈(Phakopsora pachy⁃rhizi),属担子菌纲真菌,主要侵染叶片,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侵染初期,叶片迎光透视能发现灰褐色小点,而后病斑扩大呈黄褐色或红褐色、紫褐色斑点,病斑密集时形成坏死斑,叶表稍隆起,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状孢子。后期病斑上形成黑褐色隆起的孢斑(冬孢子堆)。密集孢子堆的叶片迅速发黄,并提早脱落。防治药剂有三唑酮、萎锈灵、氟硅唑、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等。
1.2.4卵菌纲
大豆霜霉病病原为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churica),属卵菌纲,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豆荚及籽粒,最明显的症状是叶反面有灰白色霉状物。当幼苗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有时整个叶片变淡黄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成株期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叶背病斑上也生灰白色至灰紫色霜霉层。最后叶片干枯死亡。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防治药剂有甲霜灵、烯酰吗啉和代森锰锌等。
2.1保护性杀菌剂
具有保护作用的药剂,杀菌谱较广,能防治各种病害,且不易诱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喷施后能在植物表面形成药膜,阻止病原菌侵入植物。但是对侵入植物体内的病原菌几乎无效[8]。
2.1.1代森锰锌
广谱性保护性杀菌剂,是同类杀菌剂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品种,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卵菌引起的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并且锌、锰微量元素对大豆有明显的促壮增产作用。代森锰锌与多种内吸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往往能扩大杀菌谱、延缓病原菌对内吸杀菌剂产生抗性。
2.1.2百菌清
百菌清在植物体表面有良好的黏着性,不易被雨水冲刷掉,因此药效较长。对半知菌、子囊菌和担子菌引起的大豆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
2.2内吸性杀菌剂
药剂接触植物体后能被植物体吸收,并与植物细胞的生化物质结合,对病菌产生更强的杀伤作用。内吸性杀菌剂都具有治疗作用,所以也可以说是治疗剂。但是其专化性较强,杀菌谱较窄,往往对某类病原菌有特效、高效,也易诱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该类杀菌剂常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产生更好地防病治病效果。
2.2.1多菌灵
除卵菌引起的病害,多菌灵几乎对大豆所有真菌病原引起的病害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多菌灵被大豆吸收后向顶传导,不能向基部运输。多菌灵易诱发大豆产生抗药性,不能连续使用超过3次,最好与其他杀菌剂轮用,或者用含有多菌灵的复配剂。苯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也叫甲基托布津)被大豆吸收后转化为多菌灵,所以不能与多菌灵交替使用。
2.2.2苯醚甲环唑
对大豆锈病、白粉病、炭疽病和菌核病等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2.3甲霜灵
甲霜灵对卵菌纲病害有特效,对其他病原引起的病害无效。药剂被大豆吸收后可向顶部、基部及侧向传导,对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甲霜灵易引起病菌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叶面喷雾,连续单用2年即可发现病菌抗药现象,使药剂突然失效。甲霜灵叶面喷雾应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尤其与代森锰锌混用效果好。
2.2.4烯酰吗啉
防治卵菌病害的优良杀菌剂,可防治大豆疫病、霜霉病,与甲霜灵无交互抗性,可与甲霜灵交替使用。不宜在整个季节单一使用多次,以免产生抗性。
2.2.5恶霉灵
一种优良的土壤杀菌剂,对土壤中的腐霉菌(卵菌纲)、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有高效。在科研中对于感染根部病害的育种材料或者品种比较试验,可以用恶霉灵加生根剂灌根,保存育种资源和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2.3广谱性混合杀菌剂
混合杀菌剂主要是为了兼治和增效,以及延缓和治理病原菌产生抗性。比较常见的优良混合杀菌剂有多菌灵、烯酰吗啉、甲霜灵和代森锰锌的复配剂,分别是多锰锌、烯酰锰锌、甲霜锰锌;多菌灵和福美双的复配剂多幅;甲霜灵和恶霉灵的复配剂甲霜恶霉灵等。烯酰锰锌和甲霜锰锌可防治根茎部害和霜霉病;多锰锌和多幅在大豆生长期喷雾可预防茎叶荚病害及枯萎病;甲霜恶霉灵主要用于灌根,治疗根部病害。
3.1综合防治
据研究,根际土壤中的病虫危害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9],土壤中的病菌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侵染大豆,继而生长、繁殖,不但影响当季的大豆产量和品质,而且病菌的菌丝体、孢子、菌核也会随大豆病残体进入土壤,增加土壤病原基数,影响下茬大豆,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尚没有简易高效的大田土壤杀菌消毒的方法,所以阻止病菌侵染、杀灭已经侵染的病菌、预防大豆病害蔓延就显得非常迫切。大豆病害综合防治首先要均衡施用氮磷钾肥料,不偏施氮肥,培养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其次,种植密度要合理,密度过大,田间不通风,大豆茎秆纤细,容易得病。第三,采用抗病品种,选种时剔除病粒,避免重迎茬种植,加强田间管理等。
3.2药剂防治
大豆病害以综合预防为主,在综合预防的基础上,仍然有病害发生,就必须用化学药剂防治。在苗期要重点观察防治根腐病,成株期只要发现病害就尽早喷广谱性混合杀菌剂防治。
3.2.1苗期防治
大豆萌发生长,环境条件也适合病菌萌发生长,特别是根腐病、立枯病很容易发生,如果不尽早预防,病害一旦发展蔓延将造成缺苗断垄。首先大豆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3%阿维·宁种衣剂(阿维菌素与宁南霉素的复配剂)可有效预防根腐病和地下害虫,使用剂量为3%阿维·宁种衣剂∶水∶种子=1∶3∶100,将药剂加入所需要的温水(40~50℃)中,搅拌成均匀的糊状物,与所拌种子混拌均匀,晾干,播种[10]。大豆苗期如果仍有根、茎部病害,在大豆1~2片复叶期,喷1次甲霜锰锌,隔5~7 d再喷1次。大豆开花前注意观察有无萎蔫死亡现象,如果没有,田里基本没有根腐病危害;如果有,还要继续喷药防治,在杀菌剂(甲霜灵、甲霜锰锌、烯酰吗啉、烯酰锰锌都可以)里加入生根剂和营养元素的复配剂,如根多旺,但这样的田块最好隔2年再种大豆。
3.2.2成株期防治
随着大豆的生长,大豆植株抗性也逐渐增强,但是也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病,尽早喷药防治。如果是卵菌引起的病害如疫病、霜霉病,发病初期喷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等防治。其他病原引起的病害,参考前面描述的症状对症用药,最好用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混配,或者用复配剂,一般多锰锌基本可以防治。
[参考文献]
[1]何志鸿,许艳丽,刘忠堂,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J].大豆科技,2012(6)∶17-23.
[2]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上)[J].大豆科技,2011(5)∶7-12.
[3]王迪轩.大豆优质高产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67-198.
[4]陈庆河,翁启勇,王源超,等.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04(2)∶112-116.
[5]董伟,郭书普.大豆病虫害防治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4-43.
[6]马淑梅.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7]李宝英.大豆疫霉病的症状与分离技术[J].植物保护,1997(4)∶44-45.
[8]徐映明.简明农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89-246.
[9]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下)[J].大豆科技,2011(6)∶13-16.
[10]霍兴文.大豆种衣剂防治根腐病、地下害虫试验总结[J].大豆科技,2010(2)∶22.
第一作者:郑金焕,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育种及栽培研究,E-mail:15826562784@163.com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47(2016)03-0029-05
收稿日期:2016-03-10;修回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助项目(2007-6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