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蕾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后“的”字隐现考察
张涵蕾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影响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隐现的因素很多。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形容词和用法为例,进行统计,考察双音节形容与名词构成形名结构时,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的隐现情况。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分两种情况分析: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以及不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最后,从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和名词的类别这两个个方面考虑,得出影响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隐现的因素,找出言者选择两种格式的倾向。
[关键词]双音形容词;“的”;隐现①
引言
汉语定中结构有一个特点:有些定中结构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用助词“的”,而有些定中结构和中心语之间是不需要助词“的”的。两种结构的差别与结构意义差别之间必定是有联系的。从直觉上,AdeN与AN两种结构在语义上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AdeN和AN的使用与“A”和“N”的音节数目、习惯、语体色彩,甚至与言者的语流速度都有关系,所以这两种结构的语义区别常常是较为微妙的。
从大的趋向上讲,说汉语的人都能察觉到两种结构间的大致区别。以往也有一些研究做出过大致的说明,如定中结构中“的”的用于否主要与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关,结合得紧的就不用“的”,结合得松就要用“的”;定中结构中“的”的用与不用与成分之间的概念距离有关,汉语中结构的编码方式由象似性原则决定的。
本文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形容词和用法为例,进行统计,考察双音节形容与名词构成形名结构时,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的隐现情况,得出影响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隐现的一些因素,为“的”字隐现研究做出一点补充。
一、形容词的基本功能
形容词经常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是定语和谓语。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定语还是谓语,抑或二者都是形容词的主要功能,至今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以往的研究是把形容词视为一个匀质的词类集合,而没有客观地看成由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构成的非匀质词类集合,从而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
名词和动词被视为词类系统的两级,其他词类大多是从这两个词类里分化出来的,并产生了汉语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形容词处于这个连续统之间,而且形容词内部也存在连续统。朱亚云(2009)通过数据统计,确立了上古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指出从最典型的形容词到最不典型的形容词形成了一个形容词性由强而弱的连续统①(P20)。沈家煊(1997)根据“标记理论”②(P243),分别对三万字左右的口语语料和约三万字的书面语语料进行了调查,并且做出了统计。
定语次数比例口语8874%书面语11244%
沈家煊认为性质形容词主要句法功能是定语的认定依据就是使用频率加标记。沈家煊指出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有60.5%是无标记的,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有78%是有标记的。沈文按形态标准重点考察了形容词在定语、谓语位置上加不加标记的情况。如果考虑状态形容词作定语要加标记这一条件,那么状态形容词作定语远没有性质形容词自由。沈家煊根据标记理论,假设并证明了形容词和句法功能之间之间存在的标记模式:
定语谓语
性质形容词无标记有标记
状态形容词有标记无标记
沈家煊指出,性质形容词做定语和状态形容词做谓语都是无标记的,而性质形容词做谓语和状态形容词做定语是有标志的②(P244)。这表明性质形容词更倾向于做定语而不是做谓语,而状态形容词则更倾向于做谓语。张国宪(2006)也提出类似观点,张国宪指出:“性质形容词在量性上具有弥散性和隐性特征,性质形容词的这种量性特征正好跟定语的零赋值要求相吻合,二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联;状态形容词在量性上具有固化性和显性特征,与谓语的典型语义特征相适应。”③(P406)换句话说,量幅越大作定语就越自由,反之量点越集中作谓语越自由。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状态形容词作定语,都是不自由的。
二、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特殊性
沈家煊(2015)指出“形容词内部的分类应该做相应的调整,首先按单音和双音区分两类词,将同为双音的‘寒冷、苍白’和‘冰冷、煞白’归为一类,叫摹状词。”④(P652)张国宪(2006)指出单音节形容词容易实现为性质形容词,多音节形容词则易于实现为状态形容词,而双音节形容词则表现出较大的游移性,其归属取决于其他因素。③(P82)“单双区分”原则给汉语形容分类有很大的可行性。沈家煊、张国宪等对形容词作定语方面的描述: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多不带“的”;多音节形容词做定语多带“的”;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有的可不带,有的必须带。则单音和双音形容词与其性质和状态之间形成了如下关系: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双音形容词在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间游移,而单音形容词和多音形容词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位于箭头的一头一尾。
双音形容词作定语时,既有分类定语的性质又有描写定语的性质;同时,双音形容词既不是典型的分类定语,又不是典型的描写定语。这种语义上的二重性导致了结构上的两种形式并存——作定语都有带“的”和不带“的”这两种形式。
三、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情况统计及分析
下面对《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收的双音形容词进行考察。为了便于考察,按是否加“的”,将形容词分为了甲、乙、丙、丁四类,甲类形容词有AN和AdeN两种形式,乙类只有AdeN式,丙类不能做定语,丁类只有AN式。为了方便起见,双音节形容词后有“的”的形名组合,我们称“组合式”;双音节形容词后没有“的”的形名组合,我们称“粘合式”。下面是双音节形容词的数据统计:
种类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数量4614714221百分比46.37%47.38%4.23%2.01%
(一)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
能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是甲类和丁类。根据我们上面的统计,甲类和丁类双音节节形容词占到48.38%,也就是说能构成形名粘合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占到了一半。这里甲类即同时具有组合式和粘合式几乎要占到了全部,而丁类即只存在粘合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
能构成组合式和粘合式的甲类双音节形容词。根据这类形容词与名次之间的形式关系,这类形容词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与相同名词有AN与AdeN两种形式,如“悲惨、皑皑、斑斑、勃勃、苍茫、初步”等。“皑皑、斑斑、勃勃、苍茫、悲惨”等,其与名词的搭配分别为“皑皑(的)雪原、斑斑(的)血泪、勃勃(的)生机、苍茫(的)景色、悲惨(的)命运”等。这类双音节形容词与其搭配的名词数量很少,也就固定那么几个。如北大语料库一千条语料中,与“皑皑”搭配的有“白雪、雪峰、雪原、雪山、冰川、冰峰”六个词。这里两种搭配形式在表达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如“斑斑血泪”和“斑斑的血泪”、“勃勃生机”和“勃勃的生机”。这类词中有些是可以归入状态形容词的,如“皑皑、斑斑”等,而“悲惨”等双音节形容词都不能够归入状态形容词类。
二是与不同的名词有AN与AdeN。这类形容词在形成粘合式时,名词是固定的,而且没有相应的组合式。这个类别包括“别扭、疯狂、葱绿、嫩绿、平均”等形容词,如“别扭”,形成粘合式时只有“别扭劲儿”这样的搭配,而一般没有“别扭的劲儿”这样的说法;“别扭”与其他的名词搭配时只有组合式,如“别扭的时候、别扭的人”。再如有“平均数、葱绿色、草绿色”等,他们没有相应的组合式。
能够成粘合式但是没有组合式的丁类双音节形容词所占的比例很少,如下:
草绿、及时、蒙蒙、名誉、黏糊1、袅袅、突然、微型、明白2、袖珍、业余2、硬性、原始2、上等、自豪、老实1、麻利、爽快2、窝囊1、疲劳、主动2
这类双音节形容词总共只有21个,数量较少。区别词“名誉、上等、微型、袖珍、业余2、硬性、草绿”。感受评价形容词“窝囊1、自豪、明白2、老实1、麻利、爽快2、疲劳、主动2”;叠音词“袅袅、蒙蒙”;其他“及时、黏糊2、突然”。
(二)不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
不能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是乙类和丙类,他们占到52.62%,其中乙类占到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没有粘合式只有组合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占到了绝大多数,而既没有粘合式也没有粘合式,即不能作定语的双音节形容词所占的比例较小。
能构成组合式而不能构成粘合式的乙类双音节形容词。以上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做定语,但是只能构成AdeN,不能构成AN。这类形容词有以下的语义特点:
(1)与主体的主观感受有关,如“安闲、安心、安逸、空虚、恐慌、枯澡、苦闷、苦恼”等,这些形容词与行为主体的感受有关,而是事物属性无关。还有一些形容词与行为主体的感受有关,与事物属性也有关,如“笔直、碧绿、冰冷、通畅1、通畅2、通红”等,这些形容词也是双音节形容词中最为典型的状态形容词。人们对“冷”的判断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对于“冰冷”的判断会因人而异。还有一类是含有动词成分的双音节形容词,也是表示评价的形容词,如“可爱、可怜1、可怜2、可怕、好看1、好看2、好受、好听1、好听2、好强”等。
(2)与动作行为有关。如“仓促、草率、沉着、充分、详尽、急促1”等。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形容词是不能来修饰名词的。
不能作定语的丙类双音节形容词大约有40个,如下:
淡薄4、放肆、急促2、谨慎、可惜、利落1、明白1、荣幸、实际2、雅观、真切、直溜、自然、逼真2、忡忡、从容2、大方3、单薄3、单薄2、方便3、分明、纷纷、干净1、孤单2、和气2、简单2、紧张3、亮堂2、溜光2、勉强1、勉强2、勉强3、耐烦、轻快2、容易2、深入、疏远、痛快2、透彻、迅速、踊跃、周到
以上的双音节形容词不能作定语,这类形容词与动作与主观评价有关,不能作为名词的分类依据。与动作有关的双音节形容词如“从容2、勉强1、勉强2、勉强3、轻快2、深入、疏远、痛快2、透彻、迅速、踊跃、周到”。这些形容词的属性只有通过动作才能体现出来,而不是事物所具有的属性。这些形容词大多是从本义引申而来的。
四、影响“的”字隐现的因素
(一)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与动作义有关的形容词往往不能做定语,与评价义有关的形容词后面一定要加“的”。粘合式结构中的形容词的属性必须是事物本体的。上文统计中乙类和丙类中都有一小类是关于主观情态或者是主观评价的,它们都很难与名词构成粘合式结构,如“拘谨的样子”,“拘谨”并不是“样子”的本体属性。其次粘合式结构中形容词的属性和名词表达的意义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灰白(的)头发热心(的)人
灰白的天空热情的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灰白”对于头发来说是固有的,而对于天空只是临时的,易变。热情与热心的语义接近,但是热心对人的固着性比热情大。所以这里灰白与头发、热心和人之间更容易形成粘合式结构。最后粘合式结构的构成还与非客观的认知有关,如“孤独(的)老人、孤独的大雁”。
另外词汇选择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是不同的,符合语法上的选择但是不合词汇上的选择的,会产生荒唐可笑的意义组合。语义上必须由其一定的选择性,词语之间的组合必须合乎语义上的搭配规律,即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事理,如我们可以说“甜苹果”但是我们不说“甜茶叶”。另外在粘合式的格式中,名词的选择就受到了限制,大多数单音节形容词能与名词形成AN,但是对N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N都能进入这个结构的。看下面的例子:
大碗大的碗碗是大的
*大书大的书书是大的
咸菜咸的菜菜是咸的
*咸海水咸的海水海水是咸的
“大碗”比“大的碗”和“碗是大的”分类意味要强一些。我们可以说“大碗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没有“大的碗并不是很大”这样的说法。这里“大碗”已经是一个类名,其分类意味是最强的,而“大”是对“碗”的一个预设,后面“并不是很大”则是对预设的一种反驳,所以这样的句子是合理的。而“大的碗并不是很大”中“大的”已经对“碗”进行了断定,后面又出现反驳性的断定,这样句子就很难被人们接受了。“大的碗”比“碗是大的”分类性强。“碗是大的”是断言式的,断言“碗”具有“大”的属性。“大碗”可以说,而“大书”却不可以说,其原因是受到“规约分类属性”的限制。汉语中由于受到“规约分类属性”的限制而无法构成AN的情况是最多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规约性分类属性受制于人们日常活动的经验模式。物体往往具有多种属性,而认知者与物互动当中,认知者会格外注重某一属性,这是互动行为的本质决定的。人与“碗”打交道时,碗的容量起了关键作用;而人与“书”打交道时,关注的并不是书的大小,而是书内容的好坏或者书的厚薄,所以有“好书”或者“厚书”。“咸菜”可以说,而“咸海水”不能说。“海水”就是咸的,没有不咸的“海水”,咸并没有分类作用。
综上对于能构成粘合式定中结构的定语,归纳起来,它们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粘合式结构中的形容词必须是修饰事物的,有些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的,这类形容词往往也不能构成粘合式结构。这类双音节形容词在事物静止时是体现不出来的,事物运动时才能体现出来,如“迅速、勉强”等词。这类具有动态性的形容词具有临时性,只有通过一定的动作才能体现出来,才能被人们感知,一般不用在形名粘合结构中。
描写性弱。描写性强的形容词更倾向于作谓语、状语、补语,作定语形容词常以带“的”的形式出现。上文提到的丙类中,有些是对动作的描写,如“迅速”、“踊跃”以及“深入”等。乙类中大半是状态形容词或者是偏向状态形容词的,统计中我们看出乙类471个词中只有7个是单音节的,而且乙类中还有一些是三音节和四音节的。
事物本身属性。就事物本身属性而言,学者们经常举的例子是“远”,可以说“远距离”但是不能说“远桌子”,因为“远”不是“桌子”的本身属性,而是“距离”的本身属性。这样看来能进入形名粘合结构的形容词一般可以表示名词的本身属性。张敏(1998)认为表示属性的定语大多有能力直接修饰中心语,即可形成粘合式结构,定中之间的概念整合程度越高,距离越小⑤(P265)。“距离——标记”原则可以解释组合式和粘合式之间的选择性差异。例如“卑鄙(的)手段、卑鄙(的)想法”,这里“卑鄙”与“手段”之间的概念距离比较近,因此“卑鄙手段”这个粘合式比“卑鄙想法”更为常见。如果形容词是其后的本身属性,那形容词后面可以不加“的”。乙类形容词中,有一部分是和评价意味相关的。含有动词成分的,如“好看、好强、吃香”等,这些词往往有评价意味;与主观感受相关的,例如“昂贵、灵敏、灵活”,这些也往往带有评价意味。我们发现丙类双音节形容词的词义绝大多数是引申义,例如“大方”原来指对于财务不计较,不吝啬,而丙类中的“大方3”是引申而来的,意为颜色等不俗气。这些双音节形容词都不是名词的本身属性,所以一般来说它们都不能进入形名粘合结构。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修饰事物的、描写性弱的以及属于事物本身属性的双音节形容词一般能构成粘合结构,即其后面可以不加“的”。
(二)名词的类别
首先能够被分类的名词更易与双音节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而不能被分类的事物不易与双音节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如:
富饶的江南
美丽的北京
江南和北京不能够被分类,放在其前面的双音节形容词通常是来描写的,这种情况下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的”不容易隐去。
其次基本层词范畴的名词比非本层词范畴的名词易与形容词构成粘合结构。人类最重要的不是较高的范畴,例如“动物、家具、交通”,也不是较低的层次范畴“哈巴狗、欧式长椅、公交车”,而是位于中间的一个范畴“狗、椅子、车”。我们把这个层次我们成为“基本层次范畴”。比较下面的例子:
安分(的)人安分的农民
纯净(的)水纯净的矿泉水
这里“人、水”是属于基本层次范围的名词,它们能够与相应的形容词形成粘合式;“农民、矿泉水”不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所以其没有相应的粘合式。这点与上文提到的名词的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是相通的,低于基本层次的名词需要用复杂的形式来表示,复杂的名词不易与形容词形成粘合式。
抽象名词比具体名词易与形容词构成粘合结构。抽象名词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所以抽象名词与形容词组合后更易形成一个类名,我们也可以说抽象名词更易形成形名粘合式。看下面的例子:
暴躁(的)脾气暴躁的战马
暧昧(的)态度暧昧的眼光
刚强(的)意志刚强的姑娘
上面的例子中“脾气、态度、意志”是抽象名词,“战马、眼光、姑娘”是具体名词。在受相同的双音形容词修饰时,中心语是抽象名词的可以形成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格式,如果是具体名词的只能形成组合式。
从形式上,简单的名词比复杂的名词更易与形容词构成粘合结构。看下面的例子:
苍白(的)面孔苍白的人物形象
肮脏(的)思想肮脏的利己主义思想
安定(的)生活安定的学习生活
繁重(的)任务繁重的生活负担
上面的例子中,前面一列中“面孔、思想、生活、繁重”的形式要比后面一列中“人物形象、利己主义思想、学习生活、生活负担”简单。前面一列可以有粘合式也可以有组合式,但是后面一列只有组合式。由此可见,与双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越复杂越不容易形成粘合式。
五、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对形容词符合什么样的语义特点以及名词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构成双音形容词粘合式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形容词语义特点而言,修饰事物的、描写性弱的以及属于事物本身属性的双音节形容词一般能构成粘合结构;所搭配名词方面,能分类、简单、抽象、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更易形成形名粘合式。
以上这些似乎又还不够,因为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双音节形容词和名词既有粘合式的表达,又有组合式的表达,这与汉语中的韵律有关。在黄国营(1982)的相关统计中,能与双音节形容词组合的单音节名词很少⑥(P112),我们可以看出来双音节形容词更适合于双音节名词组合。傅华辰(2011)对西周金文形容词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西周金文中形容词可以分布在定语、状语、谓语和补语的位置上西周金文中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一般修饰单音节的中心语,双音节形容词一般修饰双音节中心语⑦(P44)。什么时候用粘合式,什么情况下用组合式还与表达的需要有关。这些都是以后需要致力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朱亚云.上古汉语性质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及其鉴别标准[J].中国语文,2009,(1).
②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
③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④沈家煊.汉语词类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⑤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⑥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J].语言研究,1998,(1).
⑦傅华辰.西周金文形容词的句法功能[J].宿州学院学报,2011,(1).
参考文献
[1]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率[J].中国语文,2004,(1).
[2]沈家煊.“有界”和“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3]张伯江.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1).
[4]何莉芳.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吕艳]
The Looming Investigation of de Which is Behind Chinese Double Syllable Adjective
ZHANG Han-le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factors impacting the looming of de which is behind Chinese adjective. We will describe the words that are in Chinese adjective usage dictionary and then review the looming of de which is behind Chinese double syllable adjective. There are two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de must be added and not necessary. Finally, we find semantic features of adjective, noun categories and rhythm affecting the looming of de which is behind Chinese double syllable adjective.
Key words:double syllable adjective;de;looming
[收稿日期]①2016-05-11
[作者简介]张涵蕾(1992-),女,浙江金华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法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4-0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