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本刊编辑部
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的评价。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而司马迁推崇孔子和儒学,称孔子为“至圣”;这些对中华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汉书》。《汉书》中《艺文志·诸子略》包含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诸子十家的思想观点,并认为各家的思想观点“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表示对“百家之学”兼容并包的态度。正因为中华文明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才能长期传承发展。
汉武帝时张骞,艰苦备尝,用十三年时间,获得关于西域的认知,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张骞通西域,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西域,又由此传到欧洲;当时的中国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而闻名于世。
东汉时期,被封为“博望侯”的班超也为通西域作过重大贡献,这不但是物产、经济互通,而且是文明的交流互鉴。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又将中外联结得更紧密。认知历史有助于今天对筑梦“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解。读史才能更好地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