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叶,王 旭,钟英杰,楚海峰,郭 君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儿科,吉林 长春130033)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与临床观察
王叶,王旭,钟英杰,楚海峰,郭君*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儿科,吉林 长春13003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幼儿[1]。其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炎,严重者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故已成为小儿患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2],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川崎病患儿越来越多,但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与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难以鉴别,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延误了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了患儿的健康,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引发其他病症[3]。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IKD)与典型性川崎病(CKD)的区别,为日后临床诊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在本院进行治疗IKD以及CKD患儿的最初就诊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川崎病患儿按照KD诊断标准划分为2组,即IKD组和CKD组,分别随机选取40名患儿,其中CKD组(男孩25名,女孩15名),年龄5.2月-7岁,平均为(1.6±0.27) 岁;IKD组(男孩26名,女孩14名),年龄6.1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是(1.8±0.19)岁。其诊断标准符合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病学会在2004年制定的标准。KD的诊断标准[4]:患儿持续发热达5d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如多形性皮疹、口腔黏膜改变以及眼结膜充血、四肢末梢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排除其他疾病,如5项中不足4项,但具有冠状动脉损害的,也可以诊断为KD。典型川崎病患儿根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来看,不包括发热在内有四项与规定相符,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包括发热在内有两到三项与规定相符。冠状动脉损害(CAL)的诊断标准:正常:冠脉内径无扩大,冠脉内径和主动脉内径比<0.16;冠脉内膜回声增强;冠状动脉扩张(CAD):0-3岁冠脉内径≧2.5 mm,4-9岁≧3 mm,10-14岁≧3.5 mm,冠脉内径和主动脉内径之比>0.16,但<0.3;冠脉瘤(CAA):不同形状的CAD,冠脉内径为4-8 mm,冠脉内径和主动脉内径比>0.3;巨大冠脉瘤(GCAA):冠脉内径≧8 mm,或冠脉内径和主动脉内径比>0.6。
1.2方法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热时间、多形性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眼结膜充血、四肢末梢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实验室生化指标、超声心电图,然后进行比较研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通过卡方检验或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对比研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病人都一直高烧不退,均超过5天,但IKD时间更长,与CK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KD组中所出现的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的例数比CKD中更少(P<0.05),和其他的症状相对比,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硬肿更容易出现典型性的小儿川崎病中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情况分析比较
2.2实验室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红蛋白(HGB)、尿常规的各项检查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比较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
2.3比较两组的超声心电图各项指标除了冠状动脉损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冠状动脉瘤和心电图异常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心电图情况比较分析
3讨论
IKD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国内统计约占川崎病患儿19.4%(日本约13.8%),对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应高度重视。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者认为是感染导致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不过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因此医学界并没有将这一观点发布出来。在川崎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功能失调极为关键[5],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与成人相比发育还不完善,所以会出现免疫系统遭到大范围破坏的情况,而身体组织也会因为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导致炎症反应,引发血管炎等疾病[6]。比较明显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等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9],还有就是冠状动扩张、冠脉瘤,也就是说,如果检查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排除其它疾病后,那么基本诊断川崎病[10]。
典型川崎病在诊治中症状表现较多,临床诊断较易;不完全小儿川崎病在临床就诊时症状比较复杂,与其它疾病临床表现相似,没有独特的表现,除发热外仅有2-3条主要症状,因此仅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7]。本研究中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除了发热时间更长以外,还容易出现口腔黏膜改变(唇裂、杨梅舌)、皮疹、眼结膜充血等病症,但以前两种症状更为多见,与诊断标准相符[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发现高热不退,超过5天伴有上述2到3条症状应高度疑似不完全川崎病,可以化验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相关生化检查及超声、心电图,待结果回报后再进行诊断将更为准确。本研究显示,两组血、尿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变化,比较无特异性,虽然未纳入诊断标准,提示我们应注意川崎病。而在做心脏方面检查时,发现冠脉损害更易发生在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与相关报道一致[1]。
因此掌握好IKD的临床症状特点以及冠脉损害特征,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可以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诊断,减少临床上因为诊断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因诊断不当导致治疗的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参考文献:
[1]LiuJF,ChenZ,DuZH,etal.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amelioratescoronaryarteryelastinbreakdowninamousemodelofKawasakidisease[J].ChineseMedicalJournal,2014,(21):3712.
[2]LiuJF,DuZH,ChenZ,etal.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down-regulationinamousemodelofKawasakidisease[J].ChineseMedicalJournal,2012,125(3):496.
[3]GuoHW,ChangQ,XuJP,etal.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forKawasakidisease[J].ChineseMedicalJournal,2010,123(12):1533.
[4]李晓惠.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9.
[5]谢志才,周曙明,林奕浩,等.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50.
[6]金德华,朱燕,张荣太,等.小儿川崎病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1101.
[7]陈茂荣.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1):694.
[8]郎新玲.小儿川崎病合并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0):80.
[9]张丽,吕淑泓,于明华,等.183例小儿川崎病合并症的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2002,23(7):671.
[10]姜维义,罗翠琴.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61.
[11]彭琪.小儿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0:64.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6-1015-03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