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焕文,陈全福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血压昼夜节律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叶焕文,陈全福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E-mail:yehuanwen@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004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病人3 313例,计算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对称动脉硬化指数及昼夜下降率,结合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个分型的上述指数的分布规律。结果痰湿壅盛证病人在预示血管硬化程度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ym-AASI)水平高于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提示血管弹性差,硬化程度较严重。肝火亢盛证的血压昼夜下降率较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低,昼夜节律性较差。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各个分型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昼夜节律;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目前该病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对于减缓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方法,主要有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脉搏波波形分析、超声波成像等,以上方法需要的设备复杂,价格昂贵,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对于规模不大的医院开展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对我院大学城分院2009年1月—2014年3月就诊并诊断为高血压病的病人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病人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及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ym-AASI)与高血压病病人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2004年3月在我院大学城分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病人,根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05版高血压诊断标准[舒张压(SBP)≥140 mmHg,收缩压(DBP)≥90 mmHg],临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共3 313例。排除病例标准:心、脑、肾等重大器官病变者,继发性高血压,外伤、内出血等影响血压者,恶性肿瘤,严重的血液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房颤、房扑等影响ABPM监测结果者。
1.2辨证分型的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证4型。
1.3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美国DMS 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入组的病人进行ABPM监测。ABPM设置日间开始时间07:00,夜间开始时间22:00,日间每30 min自动测量血压1次,夜间每隔60 min自动测量血压1次。测量数据要求每小时区间均有有效读数,全程有效数据>90%。测量数据的排除标准为:SBP>260 mmHg或<60 mmHg,DBP>150 mmHg或<40 mmHg,脉压>150 mmHg或<20 mmHg。以收缩压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AASI,AASI=1-回归系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病人年龄构成比较(见表1)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所有病人分为45岁以下的青年组,45岁~69岁的中年组以及70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其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2,P=0.00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分段构成 例(%)
2.2高血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各项指标水平痰湿壅盛组AASI、SAASI水平高于其他辨证分型组,血压昼夜下降率以阴虚阳亢较为突出,肝火亢盛型昼夜下降率较其他证型稍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高血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各项指标水平(±s)
3讨论
2006年Li 等[1]通过对348名志愿者进行动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进行研究,提出了AASI的新指标,该指标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具体的计算方法是:记录病人24 h的动态血压数据,分析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关系,计算出舒张压相对有收缩压的回归斜率(又称回归系数),舒张压为应变量,舒张压为自变量,AASI=1-回归斜率。AASI在0~1之间,没有单位,数值趋于0,动脉弹性越好,数值趋于1,动脉弹性越差,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越高。AASI的检测简便,设备的要求不高。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AASI较其他指标在评价动脉硬化程度上具有独特优点,可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对动脉硬化进行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uise wave velocity,PWV)被认为是评价动脉硬化程度的经典指标[2-5]。有学者比较了正常人和高血压病人AASI与PWV的差异,证实了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的指标是可行的[6]。AASI可以独立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与血压的其他指标相比,AASI与动脉硬化程度关系更为密切[7-8]。AASI与高血压病导致的靶器官损害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密切关系[9]。李燕等[10]研究表明:AASI与多种血管功能紧密相关,AASI可以作为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指标。唐云霞等[11]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AASI与靶器官损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AASI可作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害的筛选指标。王燕侠等[12]研究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AASI具有相关性。陈云等[13]研究表明:AASI升高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出现心、肾及外周血管疾病有关,检测AASI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高血压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随着进一步研究,有学者提出改良的AASI计算方法[14],即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其计算方法Sym-AASI=1-AASI/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系数,Sym-AASI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可消除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影响,具有和AASI相同的诊断意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辨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复杂,多与风、火、痰、虚、瘀有关。其中,痰浊与本病的关系十分密切,且非常常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提出辨治眩晕从痰、从饮立论,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因痰致眩”的先河。治疗上,“当以温药和之”为基本治则,创制了苓桂术甘汤等一系列温化痰饮的方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了“痰厥头痛”,并且专列“诸痰病候”,为后世创立了“百病多由痰作祟”之先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故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多嗜食肥甘厚味,且缺乏适当的运动,或生活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饮酒过多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长此以往使得脾胃受困,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不运聚而生痰,进而滋生痰疾。由于痰是人体的病理性代谢产物,脾胃功能异常时能形成痰,痰的形成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痰浊流注血管,即可形成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因此,究其机制方面,在高血压病的四个辨证分型中,痰湿壅盛证对血管的硬化程度影响最大,而本研究也证实了该观点,痰湿壅盛证组病人在预示血管硬化程度的AASI及SAASI水平方面较其他3组为高,提示血管弹性差,硬化程度较严重。正常人体的血压波动具有昼夜节律性,正常的动态血压曲线呈杓型,即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下降10%~20%,肝火亢盛的病人由于夜间入睡后卫气入阴分,肝火由内熏蒸,且丑时为肝经旺时,肝火亢盛的病人可出现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因此,肝火亢盛证的血压昼夜下降率较其他几个分型的水平低。
本研究初步证明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与AASI及Sym-AASI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肝火亢盛证在血压的昼夜节律的改变较其他证型更为密切。由于回顾性研究的局限,上述参数与病人的其他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例如病人是否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服用药物之后是否影响测量的结果,昼夜节律的变化与AASI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动态血压监测由于技术性原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其对病人夜间睡眠的影响,如何权衡左、右手测量对结果的差异等,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index deriv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59-364.
[2]Laurent S,Boutouyrie P,Asmar R,et al.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 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2001,37(1):1236-1241.
[3]Asmar R,Rudnichi A,Blacher J,et al.Pulse pressure and aortic pulse wave are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ypertensive populations[J].Am J Hypertens,2001,14:91-97.
[4]王虎林,司良毅.同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研究及应用现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3):307-308.
[5]王钢.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5):507-510.
[6]任春霖.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5):542-546.
[7]Dolan E,Thijs L,Li Y,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 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Hypenension,2006,47(3):365-370.
[8]Hansen TW,Staessen JA,Torp-Pedersen C,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predicts strok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J Hypertens,2006,24(11):2247-2253.
[9]Leoncini G,Ratto E,Viazzi E,et al.Increased ambulatory medal 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48:397-403.
[10]李燕,朱鼎良,王继光,等.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2):189-192.
[11]唐云霞,王桂杰,徐东升,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788-5789.
[12]王燕侠,梁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759-1761.
[13]陈云,袁如玉,李广平,等.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4,42(5):480.
[14]Gavish B,Ben-Dov IZ,Bursztyn M.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monitored over 24 h:assessment and correlates[J].J Hypertens,2008,26:199-209.
(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图分类号:R544.1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1.023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1-1254-03
(收稿日期: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