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6-07-21 06:01郎艳林
当代贵州 2016年21期
关键词:习水县特惠糯玉米

郎艳林

习水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向贫困宣战,打响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脱贫攻坚,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今年以来,习水县围绕“思想扶贫脱穷志、易地搬迁搬穷窝、基础攻坚改穷路、产业扶贫调穷业、生态扶贫治穷坡、医疗扶贫医穷病、教育扶贫断穷根、美丽乡村换穷貌、社保兜底保穷人、党建扶贫强穷村”十项治穷措施,成立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党建扶贫、宣传教育提升等12个专项脱贫指挥部,12名县级领导直接挂帅。

记者在习水县脱贫攻坚总指挥作战室看到,悬挂在墙上的作战图上列出了时间表、作战任务、限时目标,对贫困人口分布、脱贫时间进度,分别用红、黄等不同颜色标注。

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说,脱贫攻坚既是“攻坚战”,也是“歼灭战”。习水的脱贫攻坚目标是实现9万人脱贫,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朝着这个目标,全县乡乡设立前线指挥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军令状、挂图作战,按月推进、按季总结。

精准识别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雨后的山村空气格外清新,汽车沿着水泥铺就的小康路一路前行,在一幢三层小楼前停下,这是桑木镇河山村柳沟组邓云连家。邓云连家原本家境殷实,丈夫吃苦肯干,凭着在外打工多年的积蓄建起了新房,但在一年前,丈夫查出身患癌症,在四处求医花光积蓄并欠下7万元外债后撒手人寰。在2015年的精准识别中,邓云连家被确定为因病致贫户,纳入全县脱贫系统,由向承强作为她家的帮扶责任人。

桑木镇河山村茶垭组村民刘圣兵的妻子因病常年用药,一家四口仅靠种植1.6亩地维持生计。2015年收获稻谷300公斤、玉米500公斤,饲养猪、牛各一头,羊2只。通过算账,刘圣兵一家四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968元,经村组评议后将其新增为脱贫对象。

“我们识别贫困户的定量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968元,定性标准是吃饭困难、住房不安全、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符合搬迁条件户五类人员。”桑木镇镇长曹廷昌介绍,今年初,贫困户门上都醒目地张贴了一张白底绿框的帮扶卡,卡上家庭住址、户主姓名、致贫原因、贫困属性、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等情况一目了然。

在桑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作战室墙上,详细张贴了全镇贫困户的村名、组别、人口、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责任人等情况,并把全镇贫困村分为十个战区,实行日调度、周汇总、月竞赛、季总结。

为确保应该进入贫困数据库的贫困对象一个不能少,不该进的一个不能要,去年底,习水县探索总结出“一访二看三算四评”四步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清退不符合标准的贫困对象33317人,新补进贫困对象33938人。目前,全县精准识别出贫困户90000人。

在习水县第一季度脱贫攻坚调度会召开期间,6位县级领导分别带队到24个乡镇现场督查脱贫攻坚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底数不清、措施不力的永安镇天桥村部分领导作出诫勉谈话、免职等处分。

“脱贫攻坚战是啃硬骨头,是一场硬仗、大仗、恶仗。必须落实脱贫工作‘军中无戏言,才能确保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向承强铿锵有力地说道。

因户施策 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邓云连的丈夫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到她肩上,不仅要抚育三个孩子、赡养77岁的老公公,还要偿还7万元的外债。

在成为邓云连家的帮扶责任人后,向承强多次到她家了解情况,关心她们的生活,关注脱贫进展情况。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邓云连养了50羽蛋鸡,由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鸡蛋。按照一只蛋鸡一年增收180元来算,50羽蛋鸡可以保证邓云连家一年收入9000元。

不仅如此,在“脱贫攻坚回头看”的回访中,镇干部告诉邓云连,镇上的鞋厂开业后,可以拿一些手工活给她做,赚到的钱解决家里日常开销不成问题。

桑木镇对贫困户采取“3+1+X”帮扶模式,干部、当地党员、致富能人包干脱贫一名贫困户,联系多户已脱贫户。在镇干部、村党员、致富能人组成的帮扶小组帮助下,刘圣兵制定了脱贫发展规划,养了150羽肉鸡,目前正在办理三年贴息的5万元“特惠贷”,用于发展10头肉牛养殖。

“家庭户散养蛋鸡是短期策略,只能保证今年脱贫没问题,我们同时要作长远考虑,保证他们明年、后年不返贫,真正奔小康。”曹廷昌介绍,除了因户施策,还要做到一户多策,短期脱贫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现在正在大力推行“特惠贷”政策,帮助贫困户贷款发展中长期养殖。

临近桑木镇的二郎乡莫洛村,曾经是万亩红高粱种植基地,村民的大部分收入都靠种植红高梁。但现在仅靠红高梁种植难以满足群众小康的需求,镇村干部在进行调研后,建议村民改种脆红李,一亩地按栽种40棵李树算,保守估计一年收入至少上万元,且栽种的李树大苗由政府提供。为打消群众顾虑,镇村干部带领群众代表到四川等产业成熟地区考察,最终得到群众响应。但脆红李当年不能挂果,怎样实现贫困户当年脱贫?

镇村干部决定带领村民在李树下种植蔬菜,并联系对口帮扶单位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市场价全数接收。莫洛村先锋组60岁的村民周从家高兴地说:“种植蔬菜既省力气,又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政府真是想我们所想。”

按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习水县2016年消除贫困乡镇1个、出列贫困村34个,减少贫困人口46787人,实现基本脱贫;2017年出列贫困村67个,减少贫困人口25075人,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达到小康目标。

产业扶贫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走进马临工业经济区沔山村的贵州万牛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给牛上草料、清理圈舍,两排100多头等着出栏的肉牛膘肥体壮。

在这里上班的李杰是沔山村的贫困户,在外务工多年,因双亲年老多病,夫妻俩去年回乡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到万牛牧业上班。“每月我们两人总共有6000元的工资,还可以照顾父母。”李杰笑得很开心,干起活来也十分卖力。

解决就业并不是万牛牧业对贫困户的主要帮扶办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肉牛养殖增收致富。

沔山村支部书记段泽华介绍,“公司+农户”模式分两种:一种是对于有能力饲养能繁母牛、育肥牛的农户,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发展畜牧养殖,农户喂养的能繁母牛产仔达到6月龄的,万牛牧业按每头5000元的保底价收购,育肥牛按市场价收购。目前全村已有20余农户按此模式发展畜牧养殖,按每户喂养10头能繁母牛、10头育肥牛测算,农户年收入可达5.5万元左右。

另一种是对于无能力修建圈舍且无能力购买育肥牛或能繁母牛的农户,万牛牧业利用“特惠贷”资金,吸纳农户进行育肥牛代养,在“特惠贷”三年合作期内,农户每年可收入1.2万元(分红8000元,企业帮扶4000元)。三年合作期满,万牛牧业将“特惠贷”资金返还给农户归还银行,此模式目前已带动沔山村、临丰村、五一村100户农户参与。

脱贫致富,除了外力“扶”,当地群众还积极用内力“创”。二郎乡庆丰村合力组贫困户周从会想在村里流转100亩土地种植糯玉米。乡干部知道后大加鼓励,还协助他申请到扶贫专项小额贷款10万元,承诺帮助联系糯玉米销路,并召开群众会商议流转土地事宜。

如今,周从会的100亩糯玉米苗长势不错,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一个糯玉米按3元算,一亩地按1000个算,100亩就可以赚三十万元,去掉土地租金、农忙时节劳动力工钱、育苗肥料等成本,肯定可以脱贫奔小康。二郎乡副乡长万业成说,“村民的这种自觉,不仅能自己致富,还能带动周边村民跟着致富,我们一定要支持。”

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习水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习水县特惠糯玉米
习水县关工委受习水县委表扬通报
电脑报自营店春季特惠
电脑报自营店新年特惠
北方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研究
电脑报自营店国庆特惠购
习水县关工委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浅论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
如何提高糯玉米的深加工价值
习水县离退局举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工作宣讲会
贵州省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