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软五”考辨

2016-07-21 06:24赵家栋
敦煌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斜柱上海古籍出版社彩画

赵家栋

内容摘要:“软五”当读为“栭梧”:“软”是“輭”的俗字,“輭(音ruǎn)”又换读为“輭(音ěr)”,而“輭(音ěr)”又是“栭”之音借。“五”为“梧”音借。“栭”“梧”分别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

关键词:敦煌文献;软五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3-0080-04

Abstract: The word Ruanwu(软五) should be read as erwu(栭梧): ruan(软) is the popular form of ruan

(輭,pronounced ruǎn in Chinese pinyin), which is the isomorphic replacement of er (輭, pronounced ěr in

Chinese pinyin), which in turn is the borrowed pronunciation of er(栭). Wu(五) is the borrowed pronunciation of wu(梧). Er(栭) and wu(梧) refer to the square timber and inclining columns of brackets.

Keywords: Dunhuang manuscripts; ruanwu(软五)

关于敦煌文献中疑难字词的考释,前辈学者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敦煌写卷的文本特性,仍有一些字词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笔者不揣浅陋,运用传统训诂理论和汉字俗字知识,对敦煌文献中的“软五”一词作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软五”一词,目前可知在敦煌文献中出现三次,其中两次出现在P.2603卷《赞普满偈》序言和第八首中,另一次出现在P.3302V卷上梁文中,引例如下:

(1)P.2603《赞普满偈》序言:

再庄严普满塔六层囊网,别置两层板舍,抽换构栏,及内外泥饰赤白软五等,都计料钱一千五百贯文。

(2)P.2603《赞普满偈》第八首:

修后经今几岁华,恶风狂雨莫能遮。构栏总落朱胶色,枓栱全消软五花。近日转加添破碎,是人无不起伤嗟。讲开敢望装(庄)严就,全仗梁园百万家。

(3)P.3302V《维大唐长兴元年癸巳岁二十四日河西都僧统和尚依宕泉灵迹之地建龛一所上梁文》:

儿郎伟!凤楼更多巧妙,李都尉绳墨难过。□截木无弆者,方圆结角藤萝。栱(斗)皇迴软五,欑梁用柱极多。

P.2603《赞普满偈》两例中“软五”,诸家录文和释义皆有分歧,莫衷一是。陈祚龙将P.2603《赞普满偈》中的“软五”录作“软亘”,并云“软亘”为“刷画斗栱之庄饰”[1]。任半塘虽指出“亘”字原卷字形作“五”,但录文仍据陈氏,并认为:“‘软为细,‘亘乃为绳,二字指细绳花纹,尚待证。”[2]黄征认为“软五”指丹青颜料,“软”者状颜料调和后之质感,“五”者泛称颜料色彩之数(习称“五色”,即青、赤、黄、白、黑)[3]。徐俊《辑考》录作“软五”,然未作释义[4]。P.3302V卷中的“软五”,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录文亦作“软五”[5]。

今稽核原卷,P.2603卷两例“软五”之“五”,字形分别作“”“”,而同卷《赞普满偈》第五首之“五”,原卷字形作“”,彼此非常相似;P.3302V卷中的“软五”之“五”字,原卷字形作“”,非常清晰。故上揭三例皆录作“软五”为是。再看“软五”的释义,陈氏、任氏皆将“软五”读为“软亘”,录文不确,释义的正确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黄氏认为“软五”指丹青颜料,初看似大义端然,然认为“五”泛称颜料色彩之数则理据不足,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上揭第一例中的“五”与“赤白”岂不是语意重复,黄氏也未能从文字训诂上作进一步的详实考证,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在无法获得“软五”词义确诂的情况下,不妨多考虑一下敦煌写卷的特点,写卷在用字方面多俗字和讹变字,语音上多俗音俗读。又上揭三例,“软五”一词皆与“斗拱”“勾栏”有关联,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认为上揭三例中“软五”似当读为“栭梧”,“栭”“梧”分别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下面试作考辨。

首先,将“软五”读为“栭梧”,从字形和语音上都能解释得通。我们知道表柔软义的“软”字,是“輭”的俗字。而“輭”又可指丧车,可写作“輀”和“轜”。《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曰輀。輀,耳也,悬于左右前后铜鱼摇绞之属。”[6]《文选·潘岳〈寡妇赋〉》:“龙轜俨其星驾兮,飞旐翩以启路。”李善注:“轜,《说文》:‘丧车也。”[7]《汉书·王莽传下》:“百官窃言‘此似软车,非仙物也。”颜师古注:“輭车,载丧车,音而。”[8]文献中常见作为声符构件的“而”“耎”“需”混用现象,如愞和懦。“耎”俗书常写作“”,《玉篇·尸部》:“,儒兖切。弱也。或为耎。”[9]故“輭”俗体可作“”,进而经过行草写体楷定作“软”,这样就产生“輭”的俗体“软”。上揭三例中的“软五”之“软”正是“輭”的俗体,但它记录的不是表柔软的“輭(音ruǎn)”,而是表丧车义的“輭(音ěr)”。而“輭(音ěr)”又是“栭”之音借,“輭”“栭”,《广韵》皆音“如之切”,音同相借。从“栭”到“软”其字形讹变途径为:

栭←音借←輀←异体←輭(音ěr)←换读←輭(音ruǎn)←俗体←软

敦煌文献中就有“软”读为“栭”之例,Дx.02822《杂集时用要字·农田部弟六》:“壤地、茭萡、渠河、汉、浇灌、夫草、子税、鎌刀、大斧、地软、梯梜。”黄皓云:“‘地软疑为‘地坎之讹,‘地软为地木耳,是一种植物。”[10]今谓黄说“地软”为地木耳,是。然疑“地软”为“地坎”之讹则无据。“地软”也当读为“地栭”,理由同上。“地栭”即“地耳”,“栭”指枯木上所生的菌类植物,即木耳。《礼记·内则》:“芝栭菱椇,枣栗榛柿。”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无华而实者名栭,皆芝属也。”[11]方以智《物理小识·饮食类·菌栭》:“凡木耳曰栭。”[12]

“软五”之“五”乃是“梧”之借。五,《广韵》“疑古切”,疑母上声姥韵;梧,《广韵》“五乎切”,疑母平声模韵。声同而韵仅有平上之别,俗音中“五”“梧”当相同或相近。敦煌道经中有见五、吾通借之例,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音近而误”例下“吾”字条指出,S.1605《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法轮妙经》“罪满结竟,死魂充责三徒吾苦之中”中“三徒吾苦”即为“三途五苦”[13],而梧、吾《广韵》皆为“五乎切”,故“五”“梧”可得通借。

其次,将“软五”读为“栭梧”,诂训材料有证,符合古代建筑学原理。“栭”指方形短木。《说文·木部》:“栭,屋枅上标也。从木而声。《尔雅》曰:‘栭谓之。”徐锴系传:“《尔雅》‘栭,即楶也。”[14]段注:“标,《灵光殿赋》《王命论》二注皆作梁。今按作标为长。标者,表也,高也。薛注《西京赋》曰:‘栭,斗也。张载注《灵光》曰:‘栭,方小木为之。栭在枅之上。枅者,柱上方木。斗又小于枅,亦方木也。然后乃抗梁焉,《灵光》‘层栌曲枅之下曰:‘芝栭攒罗,《景福》‘兰栭积重之下曰:‘櫼栌各落,此可证栭与枅非一物。《释宫》云‘栭谓之,合二事浑言之,许则析言之也。诸家袭《尔雅》者皆少分别。”[15]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屋欂栌谓之枅。”[16]《尔雅》曰:“栭谓之楶。”郭璞注:“即栌也。”[17]《淮南子·本经训》:“大构驾,兴宫室,延楼栈道,鸡栖井干,标枺欂栌,以相支持。”高诱注:“标、枺,柱类。”[18]汉扬雄《法言·学行》:“吾未见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李轨注:“楶,栌也。”[19]《文选·班彪〈王命论〉》:“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张铣注:“栭谓之楶,梁上楹谓之棁,盖小材也。”[20]敦煌文献中“栭”字,又写作“”,如S.5431《开蒙要训》:“构椽柱,栿檩梁。”又讹为“”,如P.3054《开蒙要训》写作“”。

又“五”读为“梧”,指支撑屋梁的斜柱。《说文·木部》:“梧,梧桐木。从木吾声。一名榇。”此义与文句无涉。《释名·释宫室》:“梧,在梁上两头相触啎也。”[6][409]《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裴骃集解引瓒曰:“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21]《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曰:“邪柱为梧。”[7][272]《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桁梧复迭,势合神离。”李善注:“梧,柱也。”[7][202]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侏儒柱》:“斜柱,其名有五:一曰斜柱,二曰梧,三曰迕,四曰支撑,五曰叉手。”[2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士人絷蹇檐梧,乃即坐。”何垠注:“梧,檐前柱也。”[23] “梧”有“斜柱”义当得名于“啎”。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二十二:“《释宫室》曰:梧,在梁上两头相触啎也。《长门赋》‘离楼梧而相撑薛瓒注《汉书·项籍传》曰: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说文》:樘,邪柱也。樘与撑同。《鲁灵光殿赋》‘枝牚杈枒而斜据,枝牚即屋梧,邪柱也。牚亦与撑同,枝牚犹言枝梧也。邪柱谓之枝牚,又谓之梧,义取相当忤也。”[24]

将“软五”读为“栭梧”,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揆之前揭第(2)、(3)例,其义甚明,然第(1)例中“赤白栭梧”所指还是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赤白”本指赤土和白土,为古代工匠粉饰梁柱等木质构件的颜料。“赤土”即赭,《说文·赤部》:“赭,赤土也。”“白土”即垩,《慧琳音义》卷52引玄应注《中阿含经》卷1“垩洒”条:“乌各反,《苍颉篇》云‘白土也。”[25]《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颜师古注;“赭,今之赤土也。垩,今之白土也。”[8][1856]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杇槾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26]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为了装饰和保护木构部分,常在建筑的某些部位绘制图案,据宋《营造法式》记载,宋式建筑彩画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为“五彩遍装彩画”“碾玉装彩画”“青绿迭晕棱间装彩画”“解绿装饰彩画”以及“丹粉刷饰彩画”。其中“丹粉刷饰彩画”即“赤白彩画”,这是因为刷饰彩画主要就是用赤土和白土作为原料,具体来说以红为主调,斗栱梁枋和柱子满刷土朱,下棱画白线,构件底面通刷黄丹,然后表面通刷一道桐油,这是彩画中最简单的一种[27]。

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有关于“赤白”的记载。S.6829V《丙戌年(806)正月十一日已后缘修造破用斛斗布等历》:“出白面三斗,付智英将窟取赤土食。”P.3234V《癸卯年(943)正月一日已后净土寺直岁沙弥广进面破》:“面两硕壹斗,上赤白了日,造局席众僧吃用。”P.3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例算会稿》:“面一石、粗面一石三斗、油九升、粟一石八斗五升卧酒,窟上讲堂上赤白及众僧食用。”又“粟四硕玖斗卧酒,调灰泥及赤白等用。”P.2846《甲寅年(954?)都僧政愿清等交割讲下所施麦粟麻豆等破除见在历》:“麻两硕捌斗付二梁户厌油回廊上赤白用。”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梁桷赤白,陊剥不治。”以上“赤土”“赤白”指彩画颜料,后又用“赤白”指绘制彩画的行为。前揭第(1)例中“赤白栭梧”即为“用赤白颜料粉饰斗栱柱上方木和斜柱。又S.6829V《丙戌年(806)正月十一日已后缘修造破用斛斗布等历》:“又出白面贰斗,入赤白处。油半升,赤白柱用。”其中“赤白柱用”指用赤白颜料粉饰柱子的费用。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屋木门第六》:“王士元,尤工画屋木台殿,而显敞宏壮,信为神妙。尝画古时宫殿及绿珠坠楼图二轴,其通博该备,时人称绝。又能赤白及作松纹锦柱,愈见壮丽之势。”[28]从事赤白彩画工艺的人,则称为“赤白人”或“赤白匠”,S.6829V《丙戌年(806)正月十一日已后缘修造破用斛斗布等历》:“同日出白面壹硕柒斗,供赤白人,从六月廿三至七月十四日,并修佛坐人等食。”Дx.02822《杂集时用要字·诸匠部弟七》:“金匠、银匠、铁匠、针匠、漆匠、鞘秋、秋辔、伞盖、赤白、弓箭。”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屋木门第六》:“蔡润,建康人,善画舟船及江河水势,随李煜赴朝,籍为八作司赤白匠。”[28]

要之,我们在充分考虑敦煌写卷字形特点和俗音现象的情况下,借助训诂材料和古代建筑学相关知识的佐证,并结合文献用例的语境推理,认为“软五”应读为“栭梧”,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前揭3例中的“赤白软五”意为用赤白颜料粉饰斗栱上方木和斜柱。“斗栱全消软五花”意为斗拱已经破蔽不堪,其中方木和斜柱上的涂饰颜料都模糊不清了。“栱(斗)皇回软五”意为斗拱上盘曲环绕的方木和斜柱。

参考文献:

[1]陈祚龙.敦煌写本赞普满偈之揅钻[J].东方宗教,1976,30.

[2]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77.

[3]黄征.唐代俗语词辑释(二)[G]//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619.

[5]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966.

[6]刘熙.释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23.

[7]萧统.文选注 [M]. 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0.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2906.

[9]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215.

[10]黄皓.俄藏二八二二号写卷《杂集时用要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17.

[11]朱彬.礼记训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21.

[12]方以智.物理小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72.

[13]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420.

[1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42.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427.

[16]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45.

[17]郭璞.尔雅注疏[M].邢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1.

[18]刘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9:93.

[19]扬雄.扬子法言[G]//四部丛刊景宋本初编:子部:第5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15.

[20]萧统.六臣注文选[M].吕延济,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1664.

[21]司马迁.史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1.

[22]李诫.营造法式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9.

[23]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2012:62.

[24]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42.

[25]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13.

[26]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907.

[27]杨廷宝,戴念慈.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33.

[28]刘道醇.宋朝名画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5.

猜你喜欢
斜柱上海古籍出版社彩画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
某钢框架斜柱结构设计分析
超高混凝土独立斜柱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
邻父伐树
混凝土斜柱施工质量控制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建筑工程中带斜柱转换结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