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艺术市场中的1.5

2016-07-21 01:11朱国良
艺术汇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彭玮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

作为国内以关注青年艺术作为重点的优质平台,“青年艺术100”创始于2011年,旨在打造一个以挖掘和推荐优秀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高端平台,自创建之日起始终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该项目以专家提名、艺术家自荐、艺术家互荐、展览发现为渠道,以艺术委员会公开评议、甄选、确定最终入围名单为途径,以年度性的全球巡展等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多渠道的推广机制为目标,努力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艺术梦想的高端平台。从2011到2016,“青年艺术100”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光阴,这一路走来,“青年艺术100”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艺术汇:在你看来,五年间。“青年艺术100”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彭玮:“青年艺术100”最初的团队只有六个人,而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六分之一”。当时我们决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谁都没有想过五年之后它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的初衷仅仅是想要帮助年轻的艺术家,给他们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展露自己的才华。当然,这几年随着项目的发展,我们也在广泛的吸收各方建议,再加上“青年艺术100”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展览与活动的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从这个平台上跳脱出来。比如说“名泰新锐”的计划、“不同凡响”微个展的系列,以及“百里挑一”的个展系列……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五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五年的时间不长,但我们欣慰的是“青年艺术100”在这五年的时间中茁壮成长,收获了累累硕果。在2011-2015年的时间里,“青年艺术100”先后创办了3个针对青年艺术家的奖项,分别是莱俪青年艺术奖、诗婢家青年艺术助力计划、博雅(中国)青年艺术奖,共计邀请了来自全球的34位业内专家担任“青年艺术100”艺术委员会委员,在全球30余个城市举办了超过110场不同规模的青年艺术展览,出版了近50本艺术出版物,举办了近120场艺术讲座与学术论坛。目前,“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家资源库已经积累了超过10000名青年艺术家资源,与超过50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过展览合作。除此之外,“青年艺术100”还先后做了近30场跨界活动,与近100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积累了超过200家的媒体资源。与此同时,“青年艺术100”很荣幸地被评为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

艺术汇:当初为什么会想到从青年艺术这样一个点去切入进去?

彭玮:原因当然是主、客观兼有的。首先,我来自美院。在与美院非人文学院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艺术机构举步维艰,因此我们萌生了对年轻艺术家需求的关注。我们希望可以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优质的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可以有机会呈现给公众,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青年艺术家群体。

艺术汇:提到艺术市场的分级。你觉得“青年艺术100”在整个艺术市场中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彭玮:我们充当的其实是一个0.5或1。5级的平台。曾经有这样的玩笑说,“青年艺术100”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你总会在里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类艺术。其实我们的初衷刚才提过,就是要做一个多元化的、关注青年艺术的优质平台,这个平台的作用就是让大家的信息得到汇总,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平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团队现在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平台做的更强大、更综合、更立体。让包括青年的艺术家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受益。比如画廊可以通过平台找到他们心仪的艺术家,而艺术家也能通过平台丰满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艺术汇:在青年艺术家的选择上,“青年艺术100”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艺术家?同时又有怎样的标准?

彭玮:首先是艺术家的自荐;第二是艺术圈内的互荐;第三是评委会的推荐,但并不是说评委会导师们的推荐一定就能最终进入入选名单,我们对此有极为专业和严格的审核机制;第四是我们亲自去艺术院校或艺术家的工作室走访。至于谈到选择的标准,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硬要说的话,唯一的标准就是前四年是1975年之后的年轻艺术家,从2015年开始对艺术家的年龄界限调整到1980年1月1日(含)之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所谓英雄不论出处,“青年艺术100”只限定年龄,对其他不做任何限制。

艺术汇:从“青年艺术100”成长的历程来看。你觉得在这五年中,青年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变化?

彭玮: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最开始鲜少人关注的时候,青年艺术家的处境很低迷,有任何展览或艺术项目的机会,他们都会积极参加,同时也会准备最好的作品去参加。而如今,全国各地的各种艺术活动层出不穷,慢慢地,有些青年艺术家会开始迷失自我,一类青年艺术家觉得我都想参加,所以我要一个不落的尽可能参加;另一类青年艺术家开始自我膨胀、开始摆谱、开始想着讨价还价,所以在参加展览活动的时候,配合度也没那么高了。归根结底,这样的现象的出现,首先影响的是艺术家作品本身的质量,其次就是展览的质量。当然这仅仅是一些个例,但是我们要提防它成为普遍的现象。在和青年艺术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和艺术家强调,你参不参加“青年艺术100”没有关系,但是你必须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你要懂得选择,同质化的事情,你做一次就够了。

艺术汇:在今年的“青年艺术100”五周年展上,还特别设置了针对孩子的公共教育板块,这在以往的博览会中是很少见的,为什么想到要设置这样一个特别的版块?

彭玮:这跟我个人有点关系。因为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美术博物馆学。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几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公共教育。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推进“青年艺术100”的公共教育板块。另一方面,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以家庭为单位介入到我们的青年艺术当中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要知道在国外的博物馆,艺术离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的,尤其是孩子们,他们在博物馆接触艺术的频率要比我们的同龄儿童多得多。所以这样一个板块的设置,也是希望可以拉近艺术与孩子们的距离,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艺术并逐渐喜欢上它们。

艺术汇:因为“青年艺术100”的平台特性。有人会觉得“青年艺术100”是在为别人无私的做嫁衣,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增设一些机构或空间(比如画廊等空间),能够把这些青年艺术家聚集到一起进行运作。

彭玮:我们也在考虑怎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青年艺术家,因为“青年艺术100”无论怎么变,它的核心还是在关注“年轻的艺术家”,服务于青年艺术家是我们的初衷。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会更纯粹的去把握,毕竟艺术家需要的是恒久的推动力和坚实的把握。可能我们在接下来的一些计划或项目里面,会开辟专门的区域用于更好的培养和推广艺术家,但是否做成类似画廊的性质还有待讨论,至少目前没有这个计划。

艺术汇:未来,“青年艺术100”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

彭玮:下一个五年,“青年艺术100”以期从国内走向国际,把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推介到世界的平台上。不同于官方的渠道,也不同于现在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奖项或者项目。我们希望以“青年艺术100”独有的能力和声音,可以展现出青年艺术不同层面的涵义。比如进行艺术的双向交流,让国内更多的艺术家,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了解外面平行世界里的青年艺术家都在做什么,都在发生些什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需要逐步推进的,但“青年艺术100”还是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项目继续运行。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与知名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美术馆馆长、画廊商、媒体等形成良性的互动,与青年艺术家进行长期的深入的合作与推广,致力于从个案研究和海外推广的角度来推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采访、撰文/朱国良 图片提供:青年艺术100)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