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叶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都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初中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只有注重对学生的物理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中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4-02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物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的提升物理教学水平。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入门阶段,对后期学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过程中,开发中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对学生学习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物理教学设备不完善
在中学生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对初中物理教学不加重视,教学设备严重匮乏或者设备不完善,初中物理教学实验较为简单,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简单,学校的物理教学由于无法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造成部分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足,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作为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加以引导,更需要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我。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学生的物理成绩为核心进行物理教学,对重点实验步骤进行口头讲解,让学生重点记录数据和实验结论以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让学生对物理这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才能让学生积极探索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奇妙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导入物理知识教学,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章为例,教师在讲到《看不见的光》时,将物理课程中光的折射、反射理论与学生生活所见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事物的熟悉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前准备好的镜面、水、激光笔等道具带到课堂中,做出光的折射、反射现象,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现象中找到物理知识的契合点,发现物理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引发学生探索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材在选取教材内容时,注重与生活的衔接,很多知识点和场景重现都是直接将生活场景搬到物理课本中,比较贴近生活,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我国的物理教学是在初中生进入中学学习后的第二学年开始的,此时的中学生学习思维稳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对一些简单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也能适时的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发表与众不同的学习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解物理电路的串联和并联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器材,比如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通过对学生的物理电路知识讲解,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己连接电路,分析串联和并联的实验原理异同处,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实验方式,既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发展
现代物理教学中,新型的教学设备弥补了教学方法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进,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实现从黑白粉笔到影视画面的转变,极大的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发展。
例如在讲到家庭电路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普通家庭的家庭电路,在三维立体的画面展示下,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实用性,从物理课目的学习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合二而一,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需要物理教师不断的开展创造性教学,将物理教学、生活实践、能力创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现琳.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57.
[2]杨红元.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