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媒介化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2016-07-19 02:38井慧鲍英华闫庆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山西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站域轨道交通

井慧 鲍英华 闫庆(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44)



·规划·建筑·

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媒介化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井慧鲍英华闫庆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以媒介化空间为切入点,将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部空间与媒介化空间结合起来,运用例证分析方法,分析了站域内媒介化空间特性,提出媒介化空间的设计目标,并从提高空间辨识度、增加空间多重功能属性、挖掘交通空间潜在的城市特性等方面,论述了媒介化空间设计策略,旨在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站域空间。

关键词:轨道交通,站域,媒介化空间

0 引言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就是讯息。”人们通过媒介了解讯息,通过讯息传递事物发展变化。轨道交通综合体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代表,地铁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延伸,是城市信息的载体。地铁内部站域空间不仅是交通空间,还以演变为媒介,向使用者传递信息。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媒介化空间是指处在轨道交通站点内部,具有负载、扩大、传递讯息和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使用者候车、换乘或在地铁通道中行走时所接触的媒介,媒介化空间强化空间流线,叠加空间功能属性,塑造城市场所精神。站域内部媒介化空间的诞生,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反映并影响社会。

1 媒介化空间的特性

轨道交通综合体多种交通功能的无缝衔接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地铁运载力和运输时速的要求,设计重心会倾向于技术性和安全性方面,却忽略了地铁内部空间的设计,严重影响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感官和心理体验效果,尤其是站域内部具有媒介化特征的空间。所谓媒介化空间,是指将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媒介化空间具有“媒介”的性质,能够传递和促进空间使用者与空间意象之间的联系。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部媒介化空间的特性体现,笔者试从以下方面分析。

1.1空间辨识性

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媒介化空间具有空间辨识性特点。明确的空间辨识性是指在空间中运用不同的构成元素指示运动路线,明确运动方向,这些构成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明确的前进方向,为使用者在空间中活动提供一个基本的行为模式[1]。地铁及交通枢纽的内部空间中存在大量的地下空间,地下空间边界性差,使用者容易没有方向感而走错出口。通常地铁站分为站厅和站台2层,总长180 m左右,在地铁通长的建筑体量中,空间的方向感对于人们的空间行为定位和人员的流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媒介化空间在地下充当指引,标识的作用。

1.2中介性

所谓媒介化空间的中介性质,也是模糊性,模糊性赋予媒介化空间多重属性。媒介化空间在地下空间中主要起到连接功能,连接各部分空间。此外,媒介化空间可以产生催化、激发、过渡等作用,从而产生多种空间功能,增加空间趣味性。由于媒介化空间的多重属性,人们身处其中产生特殊心理体验。当宽度不受限制时,媒介化空间可增加服务、商业、展览、文娱、互动等多种不同功能,让使用者在单一行进过程中体验不同场所感受。

1.3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不仅表现为城市历史风俗的物质形态,还体现在城市文化情感和文化想象中。媒介化空间的场所精神,提高了空间界面的认同感,使地下空间更具有人文性和地域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精神风貌和历史传承。“要在一块土地上建造新的建筑,就应该采取某种方式来对应这块土地原本的多元价值观所累积的‘场域记忆’。因为新与旧之间的对话,能让场域活性化并带给城市空间深度。”[2]例如在中国台湾地铁空间设计中(见图1),某通道空间改变了以往线性联通空间设计,加入节点式空间,将空间设计成媒介化空间,以圆形作为展示空间,不定期更换展示内容。设计师对于媒介化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反应了该站域所在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地铁设计不仅是设计单纯的物质空间,而且包含了承载人们认知的历史、经验、情感、意义和符号的精神空间。设计者对媒介化空间的解读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所处空间的心理构建,对建筑“美感”的认同。

图1 中国台湾地铁站场所精神的表达

2 媒介化空间设计

2.1设计目标

1)形成空间鲜明形象。媒介化空间设计让使用者在行进过程中,对站域空间印象明确,可以提高空间辨识度。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由于功能多样性,内部空间比较复杂。因此在设计中,为避免单一空间的重复,媒介化空间可增加不同空间形象和种类,在连续空间中组织产生空间形体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空间组合形式。

2)激发空间多重功能。媒介化空间设计使地下空间具有多样性特点,在空间发展中起到连接、传播、引导、激发等潜质。媒介化空间多种功能的增加,使地下空间在空间的形成、分隔和组合上提高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地下空间朝着更新的方向发展,同时满足使用者不同的空间体验。比如不赶时间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功能的空间体验和空间功能置换分散部分人流,避免人流过度集中于站台或换乘空间,造成站域内局部压力过大。

3)建立城市空间场所感。具有艺术性的媒介化空间,能够提高使用者思维和精神活动享受,提高城市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产生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心理共鸣。在地铁发展中,不能只考虑运输性,地铁空间的定位不但能优化交通运输,更是优质文化传承的平台。地下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呈现合乎逻辑的形式,以满足场所精神的营造,形成人的记忆地图,也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和寄托。

2.2设计策略

1)增强空间辨识度。在地铁车站内部持续的行进空间中,可在节点换乘空间建立不同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尺度,通过制定不同的空间布局,塑造空间辨识度。在地铁站中设置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较强的空间,给人以整体形象感和良好的方向感,在空间形态上产生变化从而增强空间可识性。例如弯曲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并暗示另一空间的存在,圆形的开敞空间表示满足使用者停留驻足,利用墙面天花等不同空间引导暗示行进方向,利用不同色彩、材料差异区分不同换乘流线等,以上方式均有助于提高地下空间方向感。中国香港地铁站高密度人流和高频率运载能够有序进行,是因为中国香港地铁是对地面状况最精准的对应。站域内空间装修风格简洁,一线一景,以颜色区别车站,使用者通过视觉感受便可准确辨别空间,避免走“冤枉路”情况的发生(见图2)。此外,媒介化空间也可利用空间开合变化、指示牌、路引等不同构成要素引导使用者行进方向,增强使用者对于站域内部空间走向的感知。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某站(见图3),采用出入口售票厅—楼梯通道—中央大厅构成的空间序列,此时,楼梯通道成为媒介化空间,使用者根据不同密度的空间变化,产生相互挤压、渗透运动所导致空间力的心理倾向性作用,引导人流的运动。

图2 中国香港地铁站

图3 蒙特利尔地铁站某站内部空间

2)融入多种空间功能。地铁车站站域内部媒介化空间设计中,利用功能再开发,增加多种功能整合,避免空间属性过度单一。例如在通道空间中,目前只存在简单的巨幅广告影视墙、文化墙等,在媒介化空间设计中,可根据空间尺度的变化增加空间功能,提高空间活力。例如将通道空间增加为商业空间、展示空间、交流空间、服务空间等。

另外,建构地铁站域特点,激发周围空间发展,引导空间内人流。通过地铁内部空间的变化整合,达到引导内部人流作用。通过空间功能置换,可以错峰人流,避免地下空间过于拥堵,造成危险。商业功能在地铁空间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空间的同时消费空间。广州地铁二号线的16个站都出现全球最大的连锁7-Eleven便利店(见图4)。轨道交通与商业的“无缝连接”特点使商业与轨道交通零距离,实现使用者从交通到购物的一站式消费体验。再如韩国首尔某地铁站设计中(见图5),在通道空间结合画作展示,此时,该媒介化空间不只作为连接功能,同时注入人文关怀,产生展览体验功能,将空间演变为媒介化空间体验,传播城市文化气息,体现建筑亲和力和向心力。

图4 广州地铁站内部的711便利商店

图5 韩国首尔地铁站内部

3)营造城市场所感。设计者对于特定空间的感知受到场所感或者场所精神的影响,塑造地下空间内部景象时,与地域、历史、外部因素产生联系,通过空间转换,让使用者形成强烈的空间认知。只有当“场所精神”人性化,空间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在站域内部空间设计中,通过增加空间内容,引入城市文化活动,提高使用者空间体验,使其对空间产生归属感。伦敦地铁的特点是地铁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其历史和文化细致地刻画在每一条线路上。例如伦敦贝克街地铁站内(见图6),用壁面再现了100多年前这个站台的情景[3]。站内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国家特色的渲染,让使用者在进入站域空间后即能体会到该站域所处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和场地文化。人们在场所体验过程中,体验心理的变化与行为的参与中获得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

站域内部空间场所精神的构建,可以通过材料建构、色彩对比、空间模式、场地氛围来表达场所精神。纽约地铁根据搭乘地铁经过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协调统一使用者的纽约记忆和纽约文化。在莫斯科5号线的基辅站中(如图7所示),设计师根据当地场所精神,采用不同建构材料,墙壁的厚重感与玻璃窗的通透性形成鲜明对比,强调设计师对古典主义构图的把握,严谨的细部处理,使车站内部空间具有强烈的思想形态特征。

图6 贝克街地铁站内海报

图7 基辅地铁站内景

3 结语

乔治·西尔韦蒂说:“甚至在历史时期里,文件也并不总是有用的,建筑本身就是重要的文件,经常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的起始与持续的印象。”地铁设计作为百年工程,造福于几代人民,因此,它的媒介性和传承性不容小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只要考虑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单纯运输属性,更多的是一系列对于历史、地质、地理、标识亦或是其他元素的表达,保证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于共同的客体产生集体回忆。作为设计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媒介化空间的设计,避免千篇一律的地铁站设计,注重提升个人体验心理结构的意义,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站域内部空间,强调空间、建筑与场所的本质与特性。

参考文献:

[1]梁浩.地铁站综合体“媒介”空间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43.

[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5.

[3]珊珊,杜钦.伦敦地铁找寻地下世界的出口[J].明日风尚,2011(8):77-78.

On design strategies of mediated space within stations of rail transit complex★

Jing Hui Bao Yinghua Yan Qing
(Art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Selecting the mediated space as the entry point,this paper combines inner space within stations in rail transit complex with the mediated space. Through case analysis,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features of mediated space and proposes design goals of the mediated space. Then,the paper sums up design strategies of mediated space,they are respectively improving space recognizability,adding additional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pace and excavating potential features of city in traffic space to design the station territory place had space spirit.

Key words:rail transit,station,mediated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9-0001-03

收稿日期:2016-01-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15YJS185)

作者简介:井慧(1990-),女,在读硕士;鲍英华(1979-),女,副教授;闫庆(1990-),男,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站域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基于变电站多信息的站域保护架构和功能分析
基于智能电网的站域继电保护系统研究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出入段接□进路设计选型的探讨
区域控制系统中备自投的协调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控制系统应用研究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优化分析
智能变电站集中式站域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