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时报》7月18日文章,原题:金融信息不可靠困扰中国经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国浩如烟海的习语处处充满对书面文字可靠性的敬意。但这个3000多年前就开始在甲骨上刻字的国家如今发现,自身已受困于危险的信息鸿沟。
金融信息可靠性的全面衰退正加剧资本错配——中国经济效益下滑、公司债务水平急升的根源所在。例如,若一家中国金融机构考虑向某公司放贷,它如何找到关于这家公司的准确信息?作为首选,或许是求助媒体报道。这样做可能是欠缺考虑的。这家机构找到的文章可能已受到“有偿新闻”——在新闻发布会上将现金装入信封塞给记者以换取正面报道的做法——左右。这种做法在中国如此普遍。
若媒体不可信,还能指望谁呢?信用评级公司是个显而易见的选择。然而,中国的评级机构如此盲目乐观,即便面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警告——约1.3万亿美元的企业贷款有变成坏账的风险,也没流露出丝毫不安。
数据提供商万得资讯的研究显示,中国的评级机构给予99.5%的未偿公开债务投资级的评级。这发出的信号是,除极小部分以外的公司债都可以安全持有——尽管今年(中国)的公司债务违约事件已激增至2015年全年水平的3倍。
股市分析师同样乐观。他们对上证综指的所有成分股公司,几乎一致向投资者给出“买入”建议……
到处充斥的乐观主义让中国的金融机构失去警惕性,可能难以将僵尸企业与具有活力的创新企业区分开。中国面临的危险是,有可能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丧失判断能力,使自身无法走出糟糕的放贷决定导致的债务泥沼。▲
(作者詹姆斯·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