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绍生 张 锦
河南文化产业10年回顾与思考
卫绍生张锦
摘要:自2006年河南省委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以来,河南的文化产业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文化业态较为齐全,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市场主体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产业地位得到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新常态,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自2006年10月召开的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以来,河南省按照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历程,河南的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文化业态比较齐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地位得到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河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河南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起步
河南的文化产业与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一样,是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被称为文化工业或创意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东亚的日本、韩国等,都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为人们所认可,也就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1998年,中央政府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可以看作在体制内对文化产业的正式接纳。而“文化产业”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则是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党中央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把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文化的两种属性问题,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产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发展文化产业的专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回顾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益,与我党对文化的两种属性、两种业态、两个效益的认识逐步深化紧密相连,与对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清晰界定紧密相连,与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进政策紧密相连。
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相一致,2006年,河南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表现出小、弱、散的特征。首先,文化企业多为小作坊式,企业规模小,生产总量小,市场份额小。2006年,河南省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18 417个,每个文化产业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仅有18.08万元,远低于全国2004年46.14万元的平均水平。其次,文化企业实力弱,赢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的本领弱。按当时的文化产业分类,河南省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5.04亿元,核心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有76.54亿元,外围层有28.59亿元[2],两者合计仅有105.13亿元。相比当年全省的GDP,这个数字实在太小了。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和人口大省,这样的数据说明河南省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再次,企业分布散,产业链条散,产品生产散,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这样一种现状,造成了河南文化产业知名企业少、知名品牌少、知名产品少的“三少”局面。所以,10年前说起河南的文化产业,不要说局外人说不出什么来,就是业内人士也觉得乏善可陈,没有多少可说的东西。
河南的文化产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起步,并很快步入快车道。其契机就是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的《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该文件对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作了这样的表述:“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3]2006年10月召开的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河南省要实现“两大跨越”,即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和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取得新进展”,则是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内容。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河南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截至2010年年底,按照新的统计方法,*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方案》(国统字〔2010〕133号),明确文化产业统计范围改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河南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 196家,比2008年增加951家;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7.98万元,比2008年增加1.72万元。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很难对2006年和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的总量进行对比分析,但“十一五”时期却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基本实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制定的发展目标,而且从体制机制、市场主体、产业形态、市场规模、品牌建设、集聚发展等方面,为“十二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十二五”时期,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河南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2)》新统计标准,文化产业不再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而是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分为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七个大类,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则分为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三个大类。按照新的统计标准,河南省2012年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45万家,从业人员75.20万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90万元,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年实现增加值670亿元,按同口径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5%,高于GDP增速7.4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26%,比2010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4],增速明显加快。2013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1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4%,比2012年提高了0.28个百分点。据初步统计,2014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超过950亿元[5],占GDP的比重在2.7%~2.8%之间。由于国家统计局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调整了文化产业的统计标准,很多数据无法进行比较。但如果把河南省2006年、2010年以及2012年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下纵向比较,还是大体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轨迹。(见表1)
表1 2006~2014年河南省文化产业相关数据*表中数据参见河南省统计局和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河南文化产业统计概览》和河南省当年的统计公报。2008年和201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根据第二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其中201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核算结果,进行了同口径调整。此外,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作过两次调整。2010年之前实行全口径,2012年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大调整,文化产业统计对象改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要包括10个行业大类、50个行业中类、120个行业小类。表中2011年的数据前行是按2010年的统计口径统计的,后行是按2012年的统计标准调整后的修正数据。特此说明。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河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至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了“三级跳”,到2014年已接近1 000亿元,年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由于河南省GDP增速一直快于全国平均增速,经济总量多年来在全国一直位居前五,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相对缓慢。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无论是速度、规模还是效益,都比“十一五”期间有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品牌建设日见成效,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纵向比较,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快速,距离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
但是,如果放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如果与文化产业较为先进的省市进行横向比较,河南省文化产业不论在总量上还是在速度、效益上,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文化发达省市相比,河南文化产业还不够强,河南还不能说是文化强省。这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及占GDP的比重高低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详见表2)
表2 10省市2007、2010、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全国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比》及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属于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省市,文化产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尽管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作过两次调整,但这些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皆已达到或接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属于第二集团的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也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总量也已接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水平。同属于中西部的湖南和四川,都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开发利用优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不遗余力,文化产业发展也比较快。即使与同处中西部的湖南、四川相比,河南也有不小的差距,急需奋起直追。
二、河南文化产业在改革中前行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早在1996年,文化体制改革就纳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命题,指出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此后,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在探索中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及文化的两种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13个单位为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确定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等5个省辖市为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拉开了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2006年,又确定了包括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采编与经营业务分开、河南出版集团所属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10个重点项目。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后组建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等5家文化企业集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以经营性资产组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为企业法人,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以及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位,形成了现代企业架构。按照中央的要求,河南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截至2008年,河南省有157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
2009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公司、电影院和影剧院、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等方面的改革全面铺开。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视剧制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的改革基本完成,14家经营性出版单位和132家发行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河南电影制片厂、省级和18个省辖市50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期完成了转企改制和市场化运作。2012年年底,河南省188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其中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合并,组建河南省豫剧院,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转变为非遗传承保护机构;撤销河南省京剧院和河南省话剧院。全省18个省辖市和158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9个省辖市和118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6个省辖市完成电台电视台合并,18个省辖市本级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整合工作。第一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也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与此同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人事、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了路径。
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较好地发挥了探索与示范作用。如商丘演艺集团的改革,在全国创造了“商丘经验”。2005年,商丘市豫剧团与张弓酒业联姻,更名为商丘市豫剧院。张弓酒业不仅为商丘豫剧院提供了必要的演出设备,而且还每年提供20万元的资金支持。2006年下半年,商丘市以豫剧院为龙头,联合21家文化企业组建了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文化经营企业——商丘市演艺集团。新组建的商丘演艺集团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大力开拓市场,走出了一条“集团+经纪人+市场”的路子,很快打开了局面。仅2008年上半年,商丘演艺集团就演出1 500多场,净收入200多万元。集团在赢得市场、赢得观众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注重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2007年,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赴京为河南籍农民工举办了多场义演,为特困学生义演筹资16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集团所属表演团体上街义演,为灾区募集赈灾善款近200万元。集团还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各地巡回演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雅艺术。商丘演艺集团的成功经验,成为我国文艺团体改革的范例,其典型经验被中宣部编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70例》一书,加以表彰和推广。成立于2007年的开封县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抓住开封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县的机遇,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面向农村广大市场,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方式,服务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仅2008年1月至10月间,该公司就放映数字电影7 509场,观众达826万人次。该公司负责管理的全省“数字电影广场”,分布在全省10个省辖市和90个县城,截至2009年,共放映电影17 216场,观众达1 311万人次,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也为广大农民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让农民从中学到了科学种田的本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河南省委按照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河南省实际,成立了河南省委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统筹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8月5日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全省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动员和部署,按照把握“两个条件”、做到“两个结合”的要求,明确了第一批重点改革工作,确定了三项重点改革事项,即启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立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目前,三项重点改革事项中的第一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后两项已经顺利完成。2015年,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着重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的速度和力度都明显提升。
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增添了文化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使河南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间,河南省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最初的30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千亿元。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一批文化市场主体迅速成长,形成了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演艺集团为代表的国有文化企业,以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小樱桃卡通艺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以及一批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这些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和股份制文化企业已经成长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河南省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等名单中,时常可见它们的身影。
三、河南文化产业在集聚中壮大
集聚发展是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自2004年文化部发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007年发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河南省借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建设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一方面注重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设立了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发展的路子,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形成了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探索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2008年底,为探索文化改革发展之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豫文〔2008〕195号),明确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09年又增加濮阳市和信阳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各个试验区依托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很快形成了各自的发展优势。经过2008年至2010年两年多的实践,一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已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排头兵”,如开封的文化旅游、禹州的钧瓷工艺、宝丰的民间演艺、镇平的玉文化产业、新县的红色旅游等,都做得有声有色,广有影响。开封的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镇平石佛寺的玉文化产业园、禹州神垕的钧瓷文化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的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2010年共接待游客3 4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8.8%;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速高达32.6%。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探索了路径,摸索了经验,对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省在借鉴产业集聚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2008年,河南省文化厅下发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办法》,按照发展速度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在省内乃至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对全省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选。2010年,省文化厅与省发改委联合开展第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活动,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洛阳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和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等6个文化产业园区榜上有名。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已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洛阳市文化和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集团、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镇平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禹州市神垕孔家钧窑有限公司、河南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龙头,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羽翼,河南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使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年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河南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双十工程”力促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为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从全省选出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10家重点文化企业给予培育和扶持,计划到2015年形成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文化企业1个,超50亿元文化企业2个,超20亿元文化企业7个,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到2020年,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有2至3家文化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在5%左右。在当年启动的“双十工程”评选活动中,不少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积极申报,争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申报、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省政府最终确定了3个文化产业园区和10家文化企业入选河南省文化产业首批“双十工程”。从入选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来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大型室内剧《千回大宋》以及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广有影响;许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园,分别依托传统的钧瓷烧制和玉雕技艺,在其所在行业一枝独秀,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名片。入选的10家重点文化企业,堪称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报刊业有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发行业有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电视业有河南省网络电视集团有限公司,影视制作发行放映业有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创意产业有郑州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文化旅游业有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和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艺美术业有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文化产品出口业有河南森润工艺品有限公司。这些文化企业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体量较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大,在集聚发展方面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河南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河南文化产业在拼搏中进取
河南文化产业在近10年的发展中还是蛮拼的。河南文化企业深知品牌就是企业形象,品牌就是市场竞争力,品牌就是两个效益。他们做企业,做产品,更注重打造文化品牌。因为,有了知名文化品牌,就可能做大一个企业,畅销一个产品,带动一个行业。所以,河南文化产业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注重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为河南文化产业赢得了荣誉。
从市场主体来看,河南文化企业非常注重企业形象塑造,努力塑造企业品牌,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网络电视集团、河南演艺集团等为代表的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活力,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影响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2013年开始的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对打造企业品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4年评选出的3家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10家重点文化企业,在省内均有较大影响,在省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在全国出版行业10强中位居第五。2013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16.8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3.44亿元,超额完成了“双百亿”发展目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还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第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第一,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从文化产品来看,10年间,河南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报刊业的《大河报》和《销售与市场》,在业界和广大消费者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河南报业集团主办的《大河报》是中国都市文化类报纸的翘楚,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数据,自2006年至2015年,《大河报》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传媒类品牌,其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从2006年的8.82亿元,排名第444位,提升到2015年的73.28亿元,排名第351位。10年之间,品牌价值增加了7.3倍,名次前进了93位。对于一份地方都市文化类报纸来说,这样的成绩着实来之不易。(详见表3)从其发展轨迹来看,《大河报》品牌的提升,有三个显著节点。一是2008年,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达到13.09亿元,在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444位,前进到第420位;二是2011年,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位次首次进入前400位;三是2013年,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首次进入前350位。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三级跳”。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销售与市场》被誉为“中国营销第一刊”,是河南省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主办者坚持走市场化办刊的路子,把杂志当作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来经营,从一本期刊发展为“四刊一网”,很快闯出了市场,扩大了影响,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杂志发行量和刊发文章转载率都稳居同类期刊前列,长期稳坐中国营销类期刊的头把交椅。其他文化产品如影视业的《梨园春》和《武林风》电视栏目,演艺业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大型剧场演出《千回大宋》、杂技类的《水秀》等,工艺美术业的钧瓷、汝瓷、唐三彩、汴绣、安绣等,都已成为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表3 2006~2015年《大河报》品牌价值与位次
从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看,河南特色文化产业10年来涌现出不少知名品牌。民权王公庄画虎、孟津平乐牡丹画、兰考堌阳民族乐器制作、固始柳编等,都是河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王公庄画虎村被称为“中国画虎第一村”,该村农民画的老虎图远近驰名,受到广泛赞誉;平乐村牡丹画声名远播,平乐村因此被称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兰考县堌阳镇利用当地盛产泡桐的优势,制作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产品远销海外,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固始是中国柳编之乡,柳编技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柳编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奖,固始县的华源、恒达、华丰等工艺品公司还被确定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河南文化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敬畏市场,开发市场,打造品牌,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力,提高了河南文化软实力。
五、河南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河南的文化产业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外,市场主体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在文化产业园地深耕细作,在传统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等方面拿出了不俗的成绩单,让人们对10年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成就刮目相看。河南文化产业10年发展呈现出来的经验和特点,对“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并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继续领跑。在文化产业格局方面,河南与全国一样,一直以出版、影视、演艺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不论创造的增加值还是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都占据了半壁江山。体量较大的文化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方面,如河南省排名靠前的文化企业,基本上被国有文化企业包揽。这从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入选企业可以得到证明。其中排名前四位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有三家属于传统文化产业;排名第七的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也属于传统文化产业。这四家企业虽然只占总数的40%,但资产总量、经营收入、利税总额等指标在10家重点文化企业中均在70%以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是河南省目前资产总量、经营收入和利税总额居前的文化企业。以2012年文化产业数据而论,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分别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和41.2亿元,单位平均增加值在文化产业10个大类主要指标中位居第二和第三,人均增加值位居第二和第九。而同样属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则分别创造增加值73.6亿元和37.5亿元,占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1%和5.6%。加上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合计占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4%。如果再加上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创造的增加值,这一比例将高达70.7%。从当年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来看,传统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了总量的7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传统文化产业不仅领跑河南的文化产业,而且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特色文化产业风头正劲。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特色文化产业大省。各地充分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在特色文化产业上大做文章,使整个特色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陶瓷烧制业方面,名列北宋五大名瓷的钧瓷、汝瓷、官瓷和唐三彩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市场占有率;绞胎瓷、鹤壁窑等古窑烧制技术得到恢复和传承,闯出了各自的市场。同时,洛阳牡丹瓷、郑商瓷等在陶瓷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在刺绣业方面,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五大名绣的汴绣,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安绣,以及禹州顺店刺绣,都以独特的刺绣艺术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在柳编、草编业方面,固始柳编、南乐草编等不仅畅销省内外,而且走出了国门,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在特色美术产业方面,民权王公庄画虎和孟津平乐牡丹画各领风骚,在省内外广有影响。专门从事工艺发条、化纤发条、人发假发生产的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该公司自2003年上市以来,专注于发艺制品,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2015年中期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该公司的年度报表和半年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仍以2012年的文化产业数据而论,以特色文化产业为主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6.6亿元,占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7.4%。由于特色文化产业企业有不少属于家庭作坊式,而家庭作坊无法计入法人单位,按照文化产业新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其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无法纳入统计范围。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调研组调研的情况看,河南许多村镇都有特色文化产业,其产品各有特色,各有市场。如伊川青铜器仿古工艺制作,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每年创造的产值很可观,但由于大多是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创造的产值就无法纳入统计范围。所以,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要远远大于按照法人单位统计得来的数据。
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业态,具体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2012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河南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河南新兴文化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得到迅速发展。其一,文化创意创造经典。郑州天人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开封一成宋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多媒体歌舞秀《千回大宋》等,都是富有创意的演艺剧目,展示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其二,动漫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南动漫产业起步较早,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河南天乐动画公司、漫画月刊杂志社等率先试水,“十一五”初期就在动漫游戏产业开疆拓土,积极向新兴文化业态进军。2008年,由郑州市负责建设和运营,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具体实施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在郑州挂牌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2008年,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制作的《小樱桃》(第一部)和河南天乐动画公司制作的《独脚乐园》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郑州索易动画有限公司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漫画月刊》等动漫游戏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也崭露头角,表现出不俗的态势。“十二五”时期,河南动漫游戏业迅猛发展,动漫游戏公司、动漫游戏制作产品以及动漫游戏市场占有率等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13年年底,郑州市就有动漫企业98家,占全省动漫企业的95%,企业总数是2008年年底的10倍,从业人员从2008年的不到500人,增加到4 000多人。生产电视动画片15部,时长达6 310分钟,在全国排第8位。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和郑州动漫产业基地两大动漫产业集聚区,通过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的企业达到21家,在全国排第10位,显示了河南动漫产业的实力。[6]156-1572014年9月8日,河南约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顺利实现了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其三,移动多媒体风头正劲。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河南手机报》曾经风靡一时,用户最多时高达百万人,加上体验用户达120万人。其四,数字出版发展良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大力实施出版数字化,积极推进内容资源数字化和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努力实现印刷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力推进发行网络平台化,在数字化出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是文化产业园区担纲大任。文化产业园区是河南文化产业的孵化器,也是河南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自2004年文化部开始评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来,河南省一直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培育和建设了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一些文化企业能够从小弱散的状态中走出来,成长为有影响的骨干文化企业或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载体平台和支撑作用。比如同为河南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园和许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文化企业数量少则四五十家,多则几百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比例都在66%以上,非文面积比例都在20%以下。营业收入多者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在百亿元以上,其他园区也在十几亿和几十亿元之间。从河南省有一定规模且发展较好的20家文化产业园区来看,主业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和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园区,占了总数的90%。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洛阳龙门文化旅游产业园、周口伏羲文化产业园、焦作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产业园等,都是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作为主业。这一方面表明,河南省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开发方面成效较为显著;另一方面也表明,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不足。虽然如此,文化产业园区对河南文化产业的贡献仍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奠定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基石,支起了河南文化产业的梁柱,提升了河南文化产业的效益,加快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文化产业园区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担当大任。
五是市场主体日益发展壮大。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文化市场主体日益壮大。2013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1 638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包括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企业。分别指《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所规定行业范围内,年营业收入在2 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 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这1 638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资产总计1 980.3亿元,营业总收入2 287.5亿元,利润总额220.1亿元,税收总额75.1亿元。按平均值计算,这1 638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在亿元以上,显示出一定的规模效应。其中文化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844家,资产总计1 201.3亿元,营业收入1 761.5亿元,利润总额164.4亿元,税金合计57.6亿元;文化批零业424家,资产总计170.2亿元,营业收入269.0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税金总计6.8亿元;文化服务业资产总计608.5亿元,营业收入257.0亿元,利润总额37.8亿元,税金总计10.7亿元。*以上数据参考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印的《河南文化产业统计概览(2014)》。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长迅速,达2 174家,比上年增长32.7%;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1万人,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增长15.6%;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总计2 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 7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利润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从行业分类来看,文化制造类企业和文化服务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大,赢利能力较强,市场影响力较大。经过10年的发展,河南文化市场主体虽然在逐步壮大,但横向比较,尤其是与文化发达省份比较,河南还缺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企业。为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河南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河南省政府于2013年开始实施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在全省选择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10家重点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经过组织申报、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河南省首批10家重点文化企业。入选的10家重点文化企业中,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家(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有2家,基本上实现了“双十工程”的近期目标。
回顾10年来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其最主要的,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提起文化,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烧钱”。这是很大的偏见。文化是软实力,文化也是硬实力。尤其是文化产业,不仅能够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发展动力,而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只有认识到位了,思想提升了,自觉地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理直气壮地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才可能实现跨越。其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关键靠真抓实干。现在一些地方,文化产业说起来重要,安排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文化产业发展如果只是停留在会议布置或文件中,怎么可能有大的发展?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真抓实干,一切都等于零。只有拿出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真功夫,文化产业才可能有大发展。要像开封市那样,把文化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汇报,安排部署文化建设重大事项,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周召开碰头会,了解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抓紧督促落实。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能够成为河南省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开封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常抓不懈,大力推进。其三,集聚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河南省的文化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的问题,用常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利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集聚文化生产要素,凝聚园区主业,形成产业链条,加强基础服务,就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河南文化产业10年发展历程来看,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基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四,紧紧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大趋势。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借重现代科技的力量。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形成了以主题公园、动漫游戏、特种电影、主题演艺、文化衍生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借鉴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是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不二之选。其五,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创意为王”的理念。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把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内容,通过好的创意和适宜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它就会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国产电影《人在旅途之泰囧》票房能够超过10亿元,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好的创意。因此,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在戏曲演艺、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细分行业强化文化创意的作用,牢固树立“创意为王”的理念,以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六、推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回顾“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河南文化产业1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为了鉴往知来,加快“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增长极。
(一)推出一批重大文化项目
加快“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需要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围绕“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科学论证、市场调研等方式,确立一批关系“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项目,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紧立项,积极推进,尽快见成效。各省辖市要切实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当地优势文化资源,经过充分论证,明确发展重点,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综合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重点文化项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抓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河南省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规划兴建一批辐射带动力强、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重点抓好中原国际演艺中心、大河文化物流园、中原国际创意港(郑州航空港区)、华夏文明全媒体出版工程、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园、中原影视城、焦作影视城、方特梦幻王国、郑州海洋生物博物馆、国际太极拳交流中心、影视精品制作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经贸文化活动,通过集群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现代招商方式,实现“大招商、招大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在河南建立地区总部、文化产品生产基地、研发和营销中心。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平乐牡丹画村、王公庄画虎村、朱仙镇木版年画、兰考堌阳镇中国乐器城、顺店镇刺绣等具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村镇。力争到“十三五”末完成100个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和完善“河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增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一批有中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谋划实施事关河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全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带动能力突出的重大项目,实施好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工程,推动具有中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加快中原考古博物院、省图书馆新馆、省科技馆新馆、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博物馆和省直文艺院团新建剧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客家文化之源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凸显华夏历史文明符号、突出根亲主题,融教育、纪念、展示为一体的根亲文化主题基地。依托伏羲故都、黄帝故里、客家祖地等优势文化资源,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和人文始祖拜谒苑等文化项目,为全球华人来河南寻根谒祖提供精神寄托的载体;发挥河南是中华姓氏重要起源地的优势,建设不同姓氏起源纪念地;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汉字文化资源,建设中华汉字文化主题文化园;依托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建设中华武术展示体验园。依托纳入国家规划的“两片、三线、十六处大遗址”,建设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二)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实现“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政府文化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而且需要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有担当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是“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做大做强一批国有龙头文化企业。龙头文化企业是实现“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主力军,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增强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负责任的国有龙头文化企业,增强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演艺集团、河南文投公司等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形成3至5个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若干个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推进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整体上市,积极支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天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集团)上市融资,形成资本市场的“河南文化板块”。到“十三五”末,形成超百亿元重点文化企业3个,上市文化企业8家,有1至2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
支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支持鼓励许昌瑞贝卡、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安阳凯瑞数码、濮阳豪艺杂技集团、郑州天人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河南约克信息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帮助它们尽快成长壮大起来,形成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民营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推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实施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战略,支持民营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培育发展一批行业独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营文化企业集团。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团,增强骨干企业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引领作用,提升文化企业综合实力,增加河南龙头文化企业数量。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民营文化企业,着力打造民营文化企业龙头,形成一个带动一批、一批带动一片的生动局面。积极筛选、储备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性强的中小文化企业,以企业聚要素,以企业添动力,以企业促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三)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园区
文化园区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应依托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科学评估其基础优势与发展优势,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力的文化园区,予以重点扶持,加大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以特色化和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努力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清晰、产业链条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知名文化产业园区。
着力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现有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洛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等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要倍加珍惜国家级文化园区的称号,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集聚文化生产要素,形成文化产业链条。要通过重点项目、重点产业提升文化园区质量,促使其上规模、上效益、出影响,把这些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园区的“排头兵”,努力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前列。与此同时,要像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那样,着力打造河南省现有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河南文化发展的亮丽名片。
重点建设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013年开始实施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已初见成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许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园等3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础好,主业突出,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应切实落实文化产业“双十工程”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使之尽快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应按照“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兼顾空间布局、项目布局和产业布局,在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优势、具有联动周边效应的地区,建设新的文化产业园区,以期形成突破一点联动周边的生动局面。对新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要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促使其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尽快做大做强,进而形成新的知名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新的载体。
(四)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拥有的文化品牌的数量、知名度与影响力。“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重要指标。“十三五”时期,应把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强省建设。
着力打造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品牌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和影响力。“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着眼于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以伏羲、女娲、黄帝等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品牌,以老子、庄子、张衡、张仲景、吴道子、韩愈、朱载堉等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以钧瓷、汝瓷、北宋官窑、洛阳唐三彩为代表的陶瓷工艺品牌,以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功夫文化品牌,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文化节会品牌,以鹤壁民俗文化节、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宝丰马街书会、南阳龙舟文化节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品牌。要着眼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着力打造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新兴文化品牌,如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千回大宋》《风中少林》《水秀》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梨园春》《武林风》《大河报》《小小说选刊》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出版品牌,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民权虎画、孟津平乐牡丹画、汴绣、安绣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牌,以小樱桃、雪孩子、小破孩等为代表的动漫品牌。对于已经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且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要继续大力跟进,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品牌包装,加强市场营销,进一步扩大文化品牌在消费市场中的占有率,使之成为促进河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亮丽名片。要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特点,把握消费心理,突出品牌特色,策划和开发适合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新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创造名片效应,产生驱动效应,实现辐射效应,推进河南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着力打造知名文化企业品牌。河南现有六大国有文化企业和不少国内知名的股份制及民营文化企业。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像华强、宝利、万达那样国内知名的文化企业。对省内已经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企业,不仅要着眼于做大、做优、做强,更要着眼于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将其打造成为有深远影响力的“百年老店”。要依托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等河南省重点文化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企业良好的市场基础,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品牌,着力提升企业文化品牌,切实保护企业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整合相关行业和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下品牌对市场的最大开发和最优影响,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十三五”文化强省建设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五)提高对外文化开放水平
持续加大文化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文化领域更高水平、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对外开放,构建适应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新趋势的对外开放文化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与丝绸之路沿线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文化联系,增强文化交流合作,构建文化交流合作新平台,形成文化交流合作新格局,全面提高中原文化“走出去”水平。
加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围绕“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宣传与交流。持续开展“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精心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通过不断深化和丰富文化内涵,把“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打造成为对国外和港澳台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继续开展“港澳媒体看河南”“省外媒体中原行”等集中采访活动,举办“老家河南”“根在河南”等系列宣传活动,把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打造成为让世界了解河南建设新成就的有效平台。加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网、映像网、大象融媒体等重点新闻媒体的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探索新媒体发展和管理新模式,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加强与国际主流传媒合作,支持省属主要媒体与省外媒体和机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河南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传播,加强外宣网站、官方微博、境外媒体采访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拓宽交流途径,创新交流模式,增进文化了解。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和“央地合作”计划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借助国家在海外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艺术节”“欢乐春节”等活动,组织开展具有中原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中原文物海外展”系列活动,扩大中原文物外展的数量和规模。利用河南省与外国省(州)建立的友好关系,在友好省(州)举办经贸洽谈会、中原文化展演等活动,展示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著名艺术节、博览会、大型赛事等活动,推介中原文化品牌,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实施“两岸互派戏剧艺术人才培训计划”,继续举办“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少林功夫、太极拳、老子文化等民间文化机构在海外发展,推动成立少林文化基金会和太极文化交流中心,支持民营文化团体赴海外展演,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激励机制,加强对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积极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及省级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河南高端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区,打造中原文化产品国际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文化服务贸易。重点扶持以杂技魔术、少林功夫、太极拳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支持钧瓷、汝瓷、唐三彩、彩陶、汴绣、安绣、通草浮雕、麦秆画、木版年画、农民画、柳编等彰显中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的出口贸易,扶持具有一定出口贸易规模和影响的文化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鼓励具有中原文化元素的电影、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的出口。扶持重点文化企业海外发展,支持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中原文化海外发展中心”建设,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和投资。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份额,提升中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2).
[2]2006年河南文化产业分析[EB/OL].[2015-06-26].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ztfx/webinfo/2007/05/1224120934977439.htm.
[3]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N].河南日报,2005-10-08(01).
[4]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刘洋.以改革强筋骨以创新促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阔步向前[N].河南日报,2015-05-13(04).
[6]李孟舜.2014年河南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周军伟)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3-0012-16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3.003
作者简介: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州 450002);张锦,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州 4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