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澜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李提摩太与一百万赏银
唐澜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李提摩太认为,中国要富民强国,摆脱近代以来的屈辱境地,必须改革教育,兴办新学,而根据他的筹算,这需要每年至少一百万银两的经费投入。正是因此,他先后于一八八七年和一八九五年两次向清政府提出投入一百万银两或给予一百万赏银的建议,尽管由于清朝官员的短视及其他某些原因,李提摩太两次都未能如愿,但李提摩太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还是不能被抹杀的。历史将会记住这位杰出的外国友人,而加诸他身上的各种误解、曲解和谩骂则终将会像乌云一样随风飘散。
李提摩太 一百万赏银 新式教育
李提摩太是近代著名来华英国传教士,寓华近半个世纪,传教、办赈、传播西学、倡导新式教育、积极推动改革,为中国做了大量事情,受到当时和后世的广泛好评。据记载,李提摩太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还曾电告张之洞和李鸿章,说自己有妙法解决当时危局,并希望若被采纳,能赏给他一百万两白银。与其他不同,这件事却似乎成为李提摩太的人生污点,史学家丁则良批评他要用“灭亡中国的妙法”谋取“百万横财”①丁则良:《李提摩太——一个典型的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传教士》,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21~22页。,李时岳指责他“一个灭亡中国的方案,要索中国一百万两的‘酬银',历史上恐怕很难再找到这样狡猾狠毒、这样卑鄙无耻的例子了”②李时岳:《李提摩太》,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6~67页。,顾长声也指李提摩太向李鸿章“勒索”一百万两银子,是“搞政治投机”③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1页。。那么,这件事的真相到底如何?李提摩太为什么要索要一百万两赏银?是否真的是要发个人的横财、搞政治投机或别有其他见不得天日的狡猾狠毒、卑鄙无耻的企图?
一
李提摩太是英国南威尔士人,虔诚的基督徒,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差派来到中国。李提摩太来中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非基督徒中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④〔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传播基督教。来华后,他也确实进行了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活动,如先后在山东山西各地传教、赈灾等等。正是在此期间,他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广泛接触到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逐步对中国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如李提摩太在山东传教初期,曾到辽宁售卖基督教书籍,在那里,他看到因货币兑换混乱、道路艰难,百姓被迫遭受官员、土匪的盘剥和掠夺,又看到因交通通讯不畅,农民的水果都腐烂在地里,而与此同时,三十里外的地方则又饥荒严重,卖子求食。在山东烟台传教时,他看到当地人沉溺于各种迷信,“倘若不征求风水先生的意见,没有人敢建一所房子、筑一道围墙,或者挖一口井”①〔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03~104页。。在山东山西各地赈灾时,他更看到“赤地万里,道殣相望”②〔英〕李提摩太:《西铎·自叙》,上海广学会1895年版,第1页,1895年。的悲惨景象。这一时期,李提摩太也注意到中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外患:每战必败,败则割地赔款,“今赔不已,将来还许加倍”③〔英〕李提摩太:《富晋新规》,《万国公报》第十一册,合订本(十七),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版,第10795页。该文是李提摩太于光绪十年给山西官员的建议书。,“明损暗亏,年甚一年”④〔英〕李提摩太:《近事要务·序》,《万国公报》第六六四卷,合订本(十四),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版,第8541页。,“中国自立和约以来,其待西官与博学之士能如西国之待华儒者百无其一,且于明道善人疑之、阻之、辱之、害之”⑤〔英〕李提摩太:《富晋新规》,第10796页。,“夫以不知而受多患,且以不知而使上下、中西均受其患。”⑥〔英〕李提摩太:《富晋新规》,第10796页。。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原本立志要将中国人从来世“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的传教士,渐渐发现应该首先将中国人从“这世界上痛苦的地狱”⑦〔英〕苏惠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中解救出来。
那么怎么解救呢?答案是教育。李提摩太说,“如果这个民族从无知和恶习的禁锢下获得自由,并且沐浴到科学的、工业的、宗教的教育之光”,中国“可能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⑧〔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序言》,第1页。所以李提摩太每每看到中国百姓的困苦,都会从教育上谋求解决之道。当他看到辽宁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时,他说若有一天“被妥当地加以管理,这里的人民会过上一种幸福昌盛的生活”⑨〔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31~32页。。看到山东百姓沉溺于迷信时,他说“驱除他们的无知的办法之一就是做一些讲座,通过物理和化学实验把关于自然规律的真实的概念灌输给他们”,⑩〔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38~39页。他还为此“拟定了一个方案,准备了一套针对中国人的教科书”⑪〔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03~104页。。在山东赈灾时,他进一步提出了创办学校的具体设想:为灾区孤儿开办学校,对孤儿“教以英语和各种西方的学问”,“其他智力稍差的孤儿则被教以各种新式的工业技术”,通过新式教育,让这些孤儿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服务于同胞。⑫〔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00~102页。同时,他又向本国差会建议:“在中国的十八个首府一步一步地建立起高水平的学院”⑬〔英〕苏惠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第141页,以推广新学。山东山西赈灾之后,李提摩太更向清政府撰文呼吁:“西学书院宜亟设也”,“西国技艺宜兼习也”⑭〔英〕李提摩太:《因时制宜三则》,《万国公报》第580卷,合订本(十二),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版,第7097页。,“广设书院遍及通国,不可一日废缓也”⑮〔英〕李提摩太:《近事要务·序》,第8541页。,“中国要图,第一莫先于教”⑯〔英〕李提摩太:《富晋新规》,第10795页。,“如再迟十年不教,虽欲立教,恐百年亦有所不及,益知教之所系,大且急也”⑰〔英〕李提摩太:《富晋新规》,第10796页。。当时,他还曾大力游说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大员,极力劝说他们引进近代西方教育制度:“指出这是使中国免于战争和被勒索的途径。”⑱〔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68页。
在中国,小规模地兴办新式教育已属不易,而要广设西学书院,讲习西国技艺,大规模地引进,则更需要庞大的经费。1887年,李提摩太曾撰写《现代教育》(也叫《救世一要》,或《七国新学备用》)一书,在书中,他依据欧洲六国及日本教育状况,再考虑当时中国国困民穷的实际,提出最低教育投资每年一百万两白银:“设立新学,除现在各学费用之外,计每年至少必须先发银一百万,嗣后再随时酌补”①〔英〕李提摩太,《七国新学备要》,上海广学会1892年版,第11页。。李提摩太将这部书分送给清朝各地的督抚大员,也赠送给了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并明确提出每年拨款一百万两银子作为教育经费的建议。对这件事,李提摩太后来在回忆录中曾有所追忆:“我建议中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并为此每年投入一百万两白银。对这个建议,李鸿章的答复是,中国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的一笔开销。我说,那是种子钱,必将带来百倍的收益。他问什么时候能见成效?‘需要二十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带来的好处',我回答道。‘噢!'李鸿章回答说,‘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②〔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87~188页。现在看来,李提摩太的建议是相当富有远见的,可惜李鸿章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效,没有接受,使中国失去了一个及早开启民智,追上西方列强的机会。
李提摩太投资一百万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这却成为李提摩太之后一直萦绕于怀的梦想,所以只要机会合适,他还会为了“为新学下种子”③〔英〕李提摩太:《仇耶稣教即仇中国论》,《万国公报》第二百一十五册,1906年12月,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版,第24949页。而设法争取。
二
1894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陷入空前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况,时任广学会总干事的李提摩太一边通过旗下的《万国公报》及时报道前线战事,一边思考着中国结束战事走出危机的方略,并慢慢形成了一些想法。九月七日,李提摩太以英文致信李鸿章、张之洞的幕僚,让他们转呈李鸿章、张之洞自己对战局的看法。在这封信中,李提摩太认为以中国当时的实力,“似无可以倖胜之理”,“窃恐三战三北,终致一败涂地”,力主“速保和局”,改弦更张,可惜“翘跂久之,鱼沉雁杳”④〔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一《致天津罗稷臣丰禄、武昌蔡毅若锡勇两观察书》,上海广学会1895年版,第1~5页。。然而,后来战局的发展,不幸果然如李提摩太所料,对中国越来越不利,李提摩太的忧虑也随之转深。一八九五年二月一日,李提摩太再度致电总督张之洞:“华有新难,知者一二,独公能救之。电复。面禀。”⑤〔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一《致天津罗稷臣丰禄、武昌蔡毅若锡勇两观察书》,第1~5页。这一次,张之洞有了回应,“即传电见召”⑥〔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二《与南洋大臣张香涛制府论中国新险》,第1页。,邀他前往南京讨论中日战争问题。
1895年2月5日,李提摩太与张之洞在后者的南京官邸举行了会谈。在会谈中,李提摩太表达了以下看法:“除非立即达成和谈,任何改革都无从谈起;彻底的改革以教育为基础;对任何政府来说,它的功效之高低的最好证明,就是它使人民生存下去,并摆脱贫困和苦难的能力;上帝命令中国变法维新,倘若中国对此无所用心,上帝将让其他民族改革中国,就像在印度、埃及等国所发生的那样。”⑦〔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15~217页。这次会谈双方都很愉快,临别时,张之洞还特意对对李提摩太说,“君能思救急之法以拒日本,冀即明以告我也”⑧〔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二《与南洋大臣张香涛制府论中国新险》,第10页。。李提摩太“发现总督的头脑已受到震动”,遂开始拟定“拯救可怜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方案”⑨〔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17页。,并于稍后电告张之洞:“今日得妙法,救近救远。法成,赏一百万两;不用,分文不费。可否奏上。”⑩〔英〕李提摩太来电。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酉刻发,戌刻到,《张之洞存来往电稿原件》,第二十一函,所藏档号:甲182-392;抄件见《张之洞存各处来电》,乙未第二册,所藏档号:甲182-130;又见抄本《张之洞电稿》,第九册,“上海来电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藏。转引自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54页。李提摩太也将此电稿发给李鸿章一份,并经由李鸿章转呈清朝最高统治者:“上海英国教士李提摩太,素识其人,忠于为华。来电有妙法,救目前亦救将来,请酬金银百万,但发一确电允给,即详细告知,不成不取云。应否姑允?所请不成不取,似无妨碍,候电示。”①顾廷龙、戴逸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二十六卷,电报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此时,光绪皇帝正为中日甲午战争而计无所出,焦头烂额,遂同意了李提摩太的要求,称“既云不成不取酬银,不妨姑试”②王彦威纂,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一百零五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2页。。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丁则良、李时岳、顾长声等借以指责李提摩太的那一百万赏银的由来。
李提摩太在电文中所说的救急“妙法”,主要包括四点:“一、订立华英互助约章,英许护华不再失地,异日英万一与他国失和,华亦允助英。二、中国整顿水师、陆军、学校、赋税,英许同心商改,务归尽善。又许遴荐妥干人员,相助为理。倘华欲增延他国人员,以冀集思广益,亦无不可。三、中国许英在各省筑铁路,开五金矿、煤矿,立工作厂,俟二十年期满后,准由华按公平之价购取回自用。四、华许凡有益于通商者,如增开口岸,整顿税厘之类,彼此从长计议,毫不固执,惟国帑岁入之款决不损及。”③〔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五《电拟订立华英相助约》,第1页。李提摩太的这个“妙法”,从长远来看,虽然不像李提摩太所说的那样“无一损而有百益”④〔英〕李提摩太:《西铎》卷五《电拟订立华英相助约》,第1页。,但显然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投降割地赔款要好得多,可惜李鸿章收到这份电文时对日投降已成定局,且英国公使也并未就李提摩太的妙法向清政府做出任何表态,这件事儿也就不了了之。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李提摩太为什么索要一百万赏银?李提摩太在华一生从事过大量活动,为中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无私、善良,在他身前身后都受到朝野各界的广泛肯定,戊戌维新人士梁启超称其为“良导师”⑤〔英〕苏特尔著,周云路译:《李提摩太传》,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第76页。,广学会同仁称之为“道德伟人,博爱君子,中华第一良友”⑥〔英〕苏特尔著,周云路译:《李提摩太传》,第77页。,在上举电文中,李鸿章称他为“忠于为华”⑦顾廷龙、戴逸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二十六卷,电报六,第43页。,清廷赐予他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和诰封三代的殊荣⑧〔英〕苏惠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第306页。。这样一位备受各方肯定的人物,为什么偏偏在中国艰难困厄之际“狮子大开口”,向清政府索要一百万赏银?难道真是如丁则良所云,利欲熏心,要借机敲诈勒索,发一笔横财,或如李时岳、顾长声所云,搞政治投机或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狡猾狠毒、卑鄙无耻的目的?
从我们前面的叙述已经看得很清楚,李提摩太之所以索要一百万赏银,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百万,正是李提摩太长期以来念兹在兹的兴办新学的启动经费。这次索要一百万赏银,则是李提摩太争取资金,在中国普遍开展新式教育的又一次努力。这一点,李提摩太在与张之洞的往来电报中也说得很清楚:“电。水师、陆军,安内、防外,富国、裕民,罔不包,非空空讲和救急可比。中国采用此法,立可试行。确据,一办立见。总之,银仍为华而用,非入己也。太”⑨〔英〕李提摩太来电。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戌刻发,亥刻到,《张之洞存来往电稿原件》,第二十一函,所藏档号:甲182-392;抄件见《张之洞存各处来电》,乙未第三册,所藏档号:甲182-130;又见抄本《张之洞电稿》,第九册,“上海来电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藏。转引自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第456页。。不是中饱私囊,不是发个人的横财,而是“银仍为华而用”,仍然要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1895年4月、5月,也就是向李鸿章索要一百万赏银的两个月之后,李提摩太曾以广学会名义连续两个月在《万国公报》登载募捐启事,其中五月的募捐启事明确提出,“敝会得银一百万两,华人男女四百兆,尽沾新学之化”⑩〔英〕李提摩太:《广学会敬募金资以助华人启》,《万国公报》第七十六册,1895年5月,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版,第15199页。。1895年8月,李提摩太又在《西铎》一书序言中说:“承平时筹新学之费而吝一百万金者,庸讵知事急于燃眉,糜二万万金而更需割赠膏腴之地乎?”⑪〔英〕李提摩太:《西铎·自叙》,第2页。在这两处记载中,都提到一百万,且是用于为中国兴办新式教育的经费,与向张之洞、李鸿章索要的一百万正相符合,也再次证明李提摩太索要一百万是要实现自己在中国兴办新学的梦想,而非图利自己。至于李提摩太采取这种与清政府交易的方式,显然是因为他认为这也许是实现他在中国兴办新学梦想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如前所述,他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兴办新学,摆脱贫困,但清政府则追求眼前利益,拒绝投资,李提摩太采取这种交易的方式,如果能够成交的话,则既可以帮助中国走出战争危局,也可以迫使清政府出资推动教育改革,一举两得。因此,李提摩太的这种交易方式,不但不应该被视为敲诈勒索,搞政治投机,受到“狡猾狠毒”、“卑鄙无耻”等谩骂,反而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彰。尤其李提摩太身为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为中国着想,更应受到高度评价。
当然,像第一次一样,由于种种原因,李提摩太这一次也没有得到一百万赏银。没有得到这一百万,对李提摩太来说,并无损失,他仍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鼓吹和推动中国的新学教育,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但对中国来说,则又失去了一次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学,尽早摆脱屈辱困境的宝贵机会。1902年,李提摩太在处理山西教案赔偿时,将所获五十万银两赔款全部用于创办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中国兴办新式教育的希望逐渐露出实现的曙光,但这距李提摩太1887年第一次向李鸿章提出政府出资百万兴学已经十五年,距一八九五年第二次提出一百万银两的要求也已经有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除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败绩外,又经历了庚子事变、辛丑赔款等苦难和屈辱,而我们的东邻日本,则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大力学习西方,脱亚入欧,在国力上逐渐远超中国,成为中国长期的威胁。
综上所述,李提摩太认为中国要富民强国、摆脱近代以来的屈辱境地的话,必须改革教育,兴办新学,而根据他的筹算,这需要每年至少一百万银两的经费投入。正是因此,他先后于1887年和1895年两次向清政府提出投入一百万银两或给予一百万赏银的建议,尽管由于清朝官员的短视及其他某些原因,李提摩太两次都未能如愿,但李提摩太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还是不能被抹杀的。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后人长久的景仰和纪念。而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来华的外国人,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殚精竭虑,无私付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同样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景仰和纪念。李提摩太就是这样一位外国人,他将其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他一百万银两的建议或要求也是为了中国。历史将会记住这位杰出的外国友人,而加诸他身上的各种误解、曲解和谩骂则终将会像乌云一样随风飘散。
责任编辑:林建曾
Timothy Richard and A Million Taels
Tang La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Timothy Richard thought that China should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so as to become rich and powerful and to get rid of the humiliating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his estimate, Timothy Richard thought tha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needs at least a million taels every year. Therefore,he suggest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et apart a million taels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or rewarded a million taels to him twice in 1887 and 1895. Although due to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s' nearsightedness and some other reasons,Timothy failed twice. But his good intention and wise vision cannot be obliterate . He would be remembered as a good friend of China forever and all sorts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distortion about him would be gone.
Timothy Richard, A million taels, Modern education
K207
A
1000-8705(2016)02-60-64
唐澜,南开大学商学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