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荣
旅游扶贫的原则及方式
◎于乐荣
摘要:旅游扶贫是通过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开发乡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人们减轻贫困的旅游发展方式。本文在提出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贫困人口参与原则、均衡发展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议现行精准扶贫机制下旅游扶贫要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以及措施到位精准。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开发;贫困
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政府部门结合扶贫工作的实践率先提出。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思路,1996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旅游局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总结。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引发了旅游扶贫开发的高潮,2000年8月8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正式挂牌,与此同时,其他各省也逐步启动旅游扶贫计划。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6个工作机制和10项重点工作,而乡村旅游扶贫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提出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1.贫困地区受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保留了其独有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旅游扶贫潜力较大
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832个片区县和重点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其中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虽然目前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生态环境良好,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很独特,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修饰整理或商业开发,保留了原生态的风貌,这为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资源基础。
2.已有的扶贫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经历30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已大大改善,道路、电力、饮水和通信等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只需要在住房、卫生设施和停车场等方面作出相应改善即可接待游客。与此同时《意见》中提出的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以及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均可以结合乡村旅游扶贫配套实施,从而提高扶贫资源投入的成效。
旅游扶贫是指在欠发达地区,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的旅游发展方式。在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中,国际学者近年来提出PPT(Pro Poor Tourism Strategy,即有益于贫困人口的旅游战略)和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Eliminating Poverty,即减贫的可持续旅游战略)两类旅游扶贫战略观,前者注重旅游扶贫的人本导向,后者强调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结合这两种战略思想,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首先,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对于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则需要寻找其他扶贫开发方式。其次,突出地方特色,切忌盲目跟风,要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带来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优化旅游社区结构的作用。
2.贫困人口参与原则
旅游扶贫开发强调通过开发旅游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机会。首先,在旅游扶贫实施过程中,要培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以确保贫困人口的需求被优先承认。在这方面,政府和NGO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旅游扶贫开发强调贫困是多方面的,其目标已从单纯的增加经济收入扩展到一系列生活水平(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改善。
3.均衡发展原则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且产业链长,因此旅游扶贫与现有较为广泛的旅游系统产业的链接至关重要,旅游的附加产品和部门(如交通、市场)应当支持旅游扶贫开发的方案。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宏观及微观等多样化活动需要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旅游扶贫地区来说,当地居民达到脱贫致富目标的根本保障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居民能够长期受益,根本摆脱贫困的局面。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坚持适度开发和保护相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大规模,一味追求商业化。
旅游扶贫开发方式因其依托的资源类型、文化背景而异,没有普遍适用的蓝图或标准模式。国外旅游扶贫方式主要有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和农业旅游等;国内学者对区域性旅游扶贫方式进行了调查总结,如对云南旅游扶贫方式的研究将其总结为生态旅游扶贫、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和边境旅游扶贫,同时也有学者对湖北省内20多个旅游扶贫景区景点进行调查,总结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扶贫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农旅结合模式和移民迁置模式。
目前已有的旅游扶贫实践成效并不显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旅游扶贫招商与项目选择并非基于社区实际和贫困人口利益诉求;大多数贫困人口被排斥在当地旅游发展项目外;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并未给予区别对待。鉴于旅游扶贫开发方式的多样性,在目前精准扶贫机制下,为确保旅游扶贫的成效,需要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及资金使用精准。
1.精准识别可通过发展旅游来扶持的贫困人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对当地民居进行适度改造,设计不改变当地居住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休闲及体验旅游项目
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人口,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或者虽然具有劳动能力但是不愿意参与的贫困人口应采取区别化的帮扶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强制做法。
2.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需要精准,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条件,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在资产收益及增值方面的受益能力,防止因外来资本挤占本地市场造成贫困本地化
旅游扶贫兼具产业发展以及减贫脱贫双重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如果仅考虑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那么外来资本逐利的性质必定会削弱贫困人口对土地等资产的受益能力,从而产生贫困本地化的现象,因此需要审慎对待外来资本进入本地旅游扶贫领域。
3.乡村旅游扶贫资金应重点扶持小规模企业及小农户,设计一种类似扶贫小额信贷的排他性机制,将非贫困人口排除在外,从而提高旅游扶贫资金投入的减贫效益
笔者调研发现云南某瑶族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验很有典型意义。
(1)从参与主体看,它是由在县级注册的一个扶贫类NGO发起并逐步引导政府扶贫资源介入,充分调动村中贫困人口以及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的由公益组织搭平台、政府扶贫资源为主导、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的模式。
(2)从旅游项目设计上,特别注重保护和保留地方特色,强调在不改变当地民居和民俗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的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如在民居改造和重建方面,村寨所有民居均保留瑶族独有的木质吊脚楼的格局,每户只增加1-2间客房面积以接待游客,农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并未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在唐初已有村舍,元代始筑土城,明朝正式建城,至今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时候的棋盘格局,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古城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以拱城楼为中心,街道呈井字状分布开来,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 三筑高城 朱文鑫/摄
(3)通过组织销售原生态的农产品适度开发相关产业,增强贫困人口在市场中的受益能力。如发动村里年轻人成立青年创业小组,通过网络微商的方式销售村寨的原生态鸡蛋以及其他农产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防止外来资本大规模进入旅游扶贫领域。尽管有大的工商资本想要投资,但从NGO以及当地政府角度考虑,对于外来资本进入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编号:7154103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7.014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