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治学之道管窥

2016-07-18 17:15王保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王保芹

【摘 要】 新安医家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短短几百年间在徽州文化这幅画卷上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诞生于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学为祖国医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从新安医家求学之道、著书立说、奉扬仁学等几个方面探讨新安医家治学之道。

【关键词】 新安医学;新安医家;治学之风

【中图分类号】R-0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48-02

在徽州这片饱含浓厚文化氛围的沃土上产生了盛极一时的新安医学,在这片古老而又不失风韵的土地上,诞生了很多名噪一时的医家,他们大多受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本着一颗仁爱之心济世活人,短短几百年间在徽州文化的画卷上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就是新安医家。新安医学素以医家众多、医著宏富、流派色彩纷呈在地域医学流派中享有盛名,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曾经说过:“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域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明清时期新安地区被奉为医学界人才的摇篮。新安医学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业绩,与其治学之风是分不开的。

1 格物致知明医理,穷究医术铸辉煌

新安素称“文献之邦”、“礼仪之国”,又名其为“程朱阙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明清时期,理学之风盛行,宋代大儒朱熹提出的“天理”、“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重要思想为当时一些文人所推崇,尤其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穷理,“致知”就是践履,即所谓“闻见博而智亦明”,“识之多则理明”,“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有功”[1],这些思想潜移默化中对新安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俗语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纵观新安八百多位医家,弃儒从医者甚众,其中不乏著书立说形成一家之言的饱学之士。在新安理学和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加上当时安定的生活环境以及徽商经济的繁荣,很多人因仕途不顺或因至亲患病延医无效而走上业医之道,他们秉承格物致知的思想,潜心医术,终成一代名医。明代医家余傅山,得隐士医术,专门业医,曾劝勉其弟余午亭说:“士遭遇不际,诚能益世利人,斯亦不负所学,昔人愿为良医,岂谩语哉”,午亭习儒30年,后专攻医术,病起沉疴,前来求诊者户限为穿,名噪一时。老子有言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新安医家能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与其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北宋名医张扩,年轻时拜名医庞安时为师,学成后听说西蜀的王朴擅长脉学,便又不远千里,翻越艰险的蜀道,赴川学习数年后回南京行医,医技精湛,被时人奉为“神医”;明代名医孙一奎治学严谨,“下惟诵读,口玩心惟,无间寒暑”;清代著名医家汪机之父汪渭“于东垣、丹溪诸书,诵读不释手”;清代医家许佐延闻郑村西园喉科能回生起死,遂留心觅得西园喉科秘本一部,于是穷三昼夜抄录以归。诸如此例不胜枚举,一叶可以知秋,由此可知新安医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2],医者应当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能遇困辄返,浅尝辄止,惟有格物致知方可垂名于世。

2 访师问友成英名,著书立说医道传

新安医家大多师承,亦有私淑一家之说成名者,师承是新安医家传播医学的主要形式。清初名医程衍道自幼矢志岐黄,勤奋好学,悬壶后,求医者甚众,门庭若市,其医技“了无差谬,奇验甚多”。1637年,他已50岁,却不远千里,负笈求教名贤,曾到江苏松江谒见名医李中梓,中梓叹其才曰:“乃余友,余不能为之师也”。明代医家吴正伦年轻时背井离乡,到浙江德清拜名医陆声野为师,三年期满而归,后为深造,又不辞劳苦,远历湘、赣、江、浙等地,边学习边行医,至北京后治愈很多百姓和公卿官吏的顽疾,名声响彻京城。著名医家吴昆“未及壮年,负笈万里,虚衷北门”[3],一生拜师不减72人;清代名医孙一奎寻师访友,不辞劳苦,远历江、浙等地,遍访名师,终成一代大家。“为医之道,非苦心十年不可得”[3],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一生伴青灯黄卷,几十年如一日,初衷不改,笃志于医,从少年读书时的隙中窥月到中年读书时的庭中望月,再到老年读书时的台上玩月,时间成就了新安医家辉煌的业绩。

新安医家多由儒医转变而来,明清时期,文風昌盛,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新安医家注重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古籍中尤为推崇《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许多医家将自己的临床心得笔之于书,公之于世,这对新安医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新安医家研究古籍,师古而不泥古,敢于阐发新知,于书无不读,读必有独到见解。明代医家方有执,精研《伤寒论》,认为伤寒原著年代久远,简编丢失错乱,已失仲景《伤寒》之原貌,于是其悉心推敲仲景之原意,傾二十年之力著成《伤寒论条辨》,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拉开了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正是在对《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新安医家形成了自己的诊治特色—诊断重脉诊。吴正伦在《脉症治方》中曰:“治病,必以脉为先,脉不明则无由识症,而阴阳寒热也无从辨”;明代医家程玠在《松崖医经》中写到:“诊病之要,不过切脉、辨证、处治之三者而已,三者之中又以切脉为先。”此外,金元四大家之说亦对新安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医家汪副护少攻儒学,后业医,宗东垣学说,因号“培元”;明代医家方广因其母之病与《丹溪心法》饮食内伤脾胃发热斑疹之论契合,遂精研《丹溪心法》,对丹溪之学服膺至深;汪机私淑丹溪之说,善用人参、黄芪,注重温补,不仅吸收了东垣的学术思想精华,而且发展了朱丹溪的“阴不足”理论,创立了“营卫论”学说,成为“固本培元”派的鼻祖;程敬通在《心法歌诀》中言:“余窃信四大家之书,天下不易之理,苟能融通四大家之法,则天下之病,无不左右逢源,不能出其范围之外。”[4]“文以载道”,任何思想、学说、技术、工艺都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跨时空传播的,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传承,古代的经典著作、老中医的经验以及一些人文知识均需要继承,新安医家著作宏富,如今那些已发黄了的卷帙都是其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3 身经百炼医道成,一腔浑是活人心

新安医家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极为高尚,其深谙儒家思想之精华,奉扬仁学,以人为本,恪守着仁爱救人的信条,视患者如至亲,不乘病家之危而邀利,“一腔浑是活人心”;其崇尚医德,务真求实,深研医理,考据严谨,急病人之所急,以一颗赤诚之心济世活人;其淡泊名利,穷究医术,“医乃仁道,活人为心,奚可较利?贫者尤当尽力施剂而疾救其苦”(明·徐春甫)[4]。清代名医程杏轩,24岁悬壶乡里,临证有胆有识,内外妇儿无所不精,时人赞其医术“有杏轩则活,无杏轩则殆矣”,其历34年之久撰成的医学巨著《医述》被列为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一生为医宅心仁厚,活人万计;歙县医家曹启梧,师承嘉兴名医程玉田,尽得其术,他医不能治者,曹氏应手辄效,其人医德高尚,遇贫者赠医施药,不计报酬,被传为佳话;“一腔浑是活人心”本是清代喉科名医郑梅涧印章上的一句话,为病人开处方药时常钤于方首以自勉。明代名医汪机曰:“医乃仁术,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明代医家徐春甫倡集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亦体现了“仁”的理念。

综上所述,新安医家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那些发黄了的卷纸,更重要的是其治学之道,用宋代儒学奠基人朱熹的一句话讲“为学之要,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后人当细思之。

参考文献

[1]朱熹,吕祖谦.朱子近思录[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64.

[2]陈雪功.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50.

[3]李济仁.大医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62.

[4]张玉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64-86.

(收稿日期: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