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
摘 要 “口令”是指练兵或训练时以简短的术语下达的口头命令。一般以单词或数字表示。好的口令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可以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收教员的指示,更有效的掌握队列中的动作要点。
关键词 军事语言 队列口令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队列动作是军人优良作风的培养和技术、战术训练的需要,是军校学员的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更是青年学生踏入军营,进行身份转变的第一课。加强队列训练,对于培养良好的军人姿态、严整的警容、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战斗作风以及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增加军校学员的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队列口令是学员在队列训练中接收教员指令的直接途径,在学员的队列训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队列教员,如何把握队列口令的使用技巧,将艺术性和科学性更好的进行结合,使学员能够更好的提高队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促进队列动作要领的掌握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成功的一节队列训练课应该是教、学、练的完美结合,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队列训练中起重要作用之一的就是口令语言技巧的问题。语言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艺术就是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在队列教学中,教员如果能巧妙而熟练地运用口令语言,对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索取知识、努力进行身体锻炼、自觉遵守纪律、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使枯燥无味的队列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材中各项技术要领和发展素质练习方法的词汇专业性较强,而学员愿意接受维妙维肖的形象和标准动作规范,要达到教学目的,教员的口令技巧尤为重要。
1“口令”的特征
队列口令是我军从战争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军事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经过几十年众多指挥员的实践并不断修改完善,队列口令已经基本完善,符合军队队列训练的实际需要,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化特点;此外,使用队列口令的群体只有指挥员一方,使问题更为简化,更易于分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队列口令为研究对象,从包含的语音、词语、句式、辞格等方面分析队列口令的语体特征,以图找到军事语言语体共有的特征。
队列口令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教员在下达口令时,发音多用胸音或腹音。一般情况下,胸音多用于下达短促口令,如“停”、“立正”、“报数”等等。教员在下达这些口令时,运用胸腔发出的声音较为集中,震撼力较强,口令发出更具威慑力,使学员听到口令即刻紧张起来,做到令行禁止。腹音(即由小腹向上提气的丹田音)多用于下达带拖音的口令,如“齐步—走”、“向右—转”、“立—定”等。运用腹腔发音能使声音高昂,覆盖面广,穿透力较强。教员运用这种方法发音,不仅能使学员听到口令时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能扩大口令的覆盖面,保证所有学员都能收到口令信息,依口令要求动作。
2“口令”下达的技巧
2.1精熟于心,准确下达
为达到动作和口令的连贯和统一,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队列口令下达之前,教员要把技术要领全文背下来,然后将技术要领归结出容易记忆的几句,使学员在听课的时候不容易感到教学呆板,昏昏欲睡。例如,在队列单排站立姿势下,教员发出“齐步走”的命令后,要做到口令与动作的统一,使学员快速掌握齐步走动作要领的同时,学到口令的下达方式,使学员在后面的分组训练中,可以边自行下命令边进行动作训练。另外,教员下达口令时要姿态端正,精神振作,动作准确熟练;用口令指挥要准确、清楚、洪亮,预令要稍长,其长短要视队伍大小而定,动令要短促有力;行进间,动令落在右脚,向左转走时落在左脚。
2.2发音准确,干净利落
教学中的口令艺术除了精练,还应注意口令的标准发音的准确。口令是队列训练和日常队列时教员下达的口头命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口令的下达方法也不同。如短促口令,其特点是只有动令,不论几个字,中间不拖音、不停顿,通常按音节(字数)平均分配时间,有时最后一个字稍长,发音短促有力;断续口令,其特点是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直连,动令短促有力。有的口令,预令和动令都有拖音。教员下达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掌握好音节,下达口令要有节拍,节奏明显,使学员能够听得清晰。还要注意音色,突出主音,使下达的口令标准清晰,易于学员听清和按口令做动作。
3结语
队列训练是军校学员的中心基础课程,要在重视培养学员军事化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及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作风基础上,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队列教学中应力争把相关学科的多种知识交叉运用,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直观教学法、电化教学法、教学法等,加强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讲解时,清晰透彻,并运用精练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技术要领。总之,队列教学中只要不断提高巧妙熟练地运用口令,增加口令的艺术性,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练、形象、有声有色,达到标准规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卫海.紧急状态下的人权克减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5.
[2] 张光博.简明法学大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429.
[3]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