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课程化:李吉林老师的开创性贡献

2016-07-18 15:52周益民
今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读本李老师吉林

周益民

21世纪初 ,一场主要由儿童文学界、语文教育界及其他文化界人士共同发起、推动、参与的儿童阅读行动得到广泛的关注,由民间发轫直至获得政府支持。十多年过去了,在儿童阅读的实践与思考方面,大家从起步阶段的环境营造、书目推荐、活动开展等逐渐推进到课程建设的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探索成果,诸如主题阅读、分级阅读、单元整体教学、阅读策略指导等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文本带入教室与课堂,小语界广有影响的杂志《小学语文教学》还开设了“自选文本”专栏。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便以一种先发者的姿态,对儿童阅读进行了课程化的建构。

一、超越者的卓见:“课外”时代的自觉行动

我们首先要还原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实验初期的时代语境。20世纪80年代初,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眼里,语文课程基本等同于教科书,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教好一本教科书,课外读物被视为“闲书”,有时甚至遭遇禁止阅读的命运。教师中少部分深谙语文学习规律者,也仅是将读物作为一种推介,鲜少列入教学计划。当然,这已经很可贵了。我将这一时期称为阅读的“课外”时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吉林老师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时代超越性,十分自觉地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的建构。我认为,这种“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李老师对语文学习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鲜明的主张。她认为儿童应该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中获得语言积累,从优质的阅读材料中得到精神滋养,应该“量中求质”。

其次,李老师在比较研究中积极汲取国外母语教材的优点。当时学术环境尚较封闭,但李老师已具备开阔的视野,她认真研究苏联小学母语教材,发现其可资借鉴处,在比较研究中坚定自己的主张。在当年的一篇论文中,她这样写道:

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统计,我国的小学比苏联小学阶段多一年,可是我们语文课本却比他们的语文课本简单得多。他们在一年级识字后,即开始用《语法课本》和《阅读课本》进行语文教学,全套三册阅读课本,他们称作《祖国语言》,共512篇,包括一百几十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和片段……仅一年级就读198篇课文,包括近90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语文教材这样的“量”这样的“质”,是我们目前的小语教材不可望其项背的。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李老师明确提出,“应加大阅读教材的信息量,强化语言的规范性,入选较大量的名家名著、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在内)以及一定数量的科普、应用、说明文体的范文”。

再者,李老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她进行了今天看来仍可视为大胆的结构的优化:低年级“三线同时起步”,中高年级“四结合单元教学”。在低年级,识字、阅读、作文同时起步,每周11课时分设三种课型(当时按实验五年制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划分):课文课7课时,注音阅读3课时,观察说话1课时。这样,就将儿童的阅读完全纳入了教学计划,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四结合单元教学”是针对忽略教材整体效应的编排体系,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提出的。李老师认为,当时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量少、难度低、名篇所占比例少”的“两少一低”的缺陷,于是从优化结构的角度着手增加数量,适当加大难度,提高名家名篇比例,并且将同类题材组合在一起集中教学,形成教育的强力。

以第6册为例,李老师将教材重新组合,按照写人、写事、状物、写景、古诗组合单元(大单元里再细分,比如写人单元细分为写革命领袖、写科学家、写英雄人物三个单元)。下面是写植物单元的组合(见下表)。

可以看出,这个组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连接了读与写。更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还有整本书阅读的计划。据当时的记录,实验班先后增选224篇文章作为补充教材,连同教材课文,共计599篇,增选的篇数相当于教材的59%。学生从二年级起到五年级毕业,四年共读书6980本,人均阅读162本。阅读的范围涉及童话故事、小说、天文地理、历史、科普等多方面,很多同学读过鲁迅、冰心、丁玲、袁鹰、管桦、金近、张天翼、高尔基、歌德等作家、诗人的作品。

二、个性化的读本:吻合儿童的发展需求

为了弥补教材的缺陷,随着实验班学生的升级,李老师逐册编写补充阅读读本,前后共编一套10册68万字(当时是五年制)。这套读本后来正式出版,并不断修订,日臻完善。最近,我看到了这套读本最初样子的照片,竟然是一份份装订成册的油印材料。想着当年李老师用老式钢板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写,心中感慨不已。

近十多年来,市场上各类学生读本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口碑上佳者,但是,李吉林老师的这套补充读本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经典追求、分级意识与多元选文

李老师一直强调要让儿童接触经典、走近经典,以至走进经典,她形象地称之“这就像婴儿吃得少,就要吃最好,尽量吃到最优质的母乳”。因此,她编写的读本里,名家名篇占到40%。仅一年级下学期,即已编入托尔斯泰的《农夫和水神》《庄稼和熊》《两个好友》等经典故事。

李老师很早就注意到了教学与儿童的关系,她的经典追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之上的。她指出,对读本的选文要秉持这样的标准:一是富有童趣的;二是儿童会感到美的;三是会激起儿童想象的。可见,“儿童”是她的真正标准。她按照儿童阅读能力和审美意识发展的规律,从内容、体裁、题材多个角度分年级、有定向地选编相关文章,表现出分级阅读的意识。

一年级,50篇韵文,反映儿童情趣的短小故事。

二年级,47篇,结合儿童周围生活实际,编写短小写话范文。

三年级,54篇,按教材重新组合的单元分类补充,同时入选名家名篇。

四年级,48篇,继续分单元补充,逐步增加名家名篇,并适当增加说明文。四年级下期补充学过的古代寓言的原文,接触文言文。

五年级,25篇,补充富有哲理的小品文、抒情散文。

选文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既有名家文学名篇,又有知识性说明文,同时,补充古诗文103篇。“丰富的美感,宽阔的想象空间,理科的早期渗透,有效地培养了儿童阅读的兴趣、审美情感及探索精神,促进了儿童的早期发展”(李吉林语)。

(二)首创作家单元

在李老师编写的读本中,每册设置有三个作家单元,分别为两个“认识大作家”单元和一个“认识古代大诗人”单元,这在国内小学读本中属首创。这样的单元并非简单的作家作品集合,而是进行了结构化处理,分作家“简介”“故事”和“作品”三个部分。“简介”是让儿童对作家生平有整体的了解,“故事”则选取作家的趣闻佚事,让人物可亲。这样的编排,将“人”与“文”统一,帮助学生知人论文,深化阅读体验。

作家的选择也很是讲究,有课文作者,如萧红、巴金、法布尔等,有素有定评的大家,如冰心、普希金等,特别是还介绍了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等儿童文学名家。

(三)高年级以阅读方法指导编排单元

李吉林老师有一个观点,即语文教学要“以‘练为主线,在儿童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这也同样表现在她的读本编写上。从五年级开始,以阅读方法指导编排单元,完全跳出了传统的以叙述内容、思想内涵为主题的编排体系。譬如,五年级上学期的六个单元分别是:揣摩表达顺序、抓住说明要点、了解说明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概括事件梗概、领悟表达方法。五年级下学期则是此基础上的螺旋上升,其中,将五年级上的“抓住说明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合并为“了解说明要点及方法”,新增“注意细节描写”单元。

有了这样的单元组织意识,将若干具备培养该项阅读能力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仅是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让这些能力得到落实,这是编排的难点,也是考验编选者功力之所在。

李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范例阅读思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每组三篇文章,首篇通过旁批的方式,具体展示该项阅读方法的全过程,让阅读的学生看得见、学得到。文后的“阅读提示”进一步从全文的角度对该项阅读方法总结、归纳。第二、三篇不再设旁批,通过文后“阅读提示”帮助学生阅读、思考。这样的编排大大超越了文章的原初价值,而赋予了更多的教学意义。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揣摩表达顺序”为例,“范例阅读思考”编排了三篇文章:《三峡之秋》《尊严》《幻想、理想和现实》。《三峡之秋》设有6处旁批:

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三峡已是秋天了,并突出写了橘柚树的秋色。

“早晨”。通过写露水、峡风、白霜、朝阳中的橘柚树,表现三峡秋的明丽。

“中午”。写阳光下的江水,表现三峡秋的热烈。

“下午”。写黄昏中长江宁静的美。

“夜”。选取“渔火”“灯标”“汽笛”写三峡夜色。

特写月亮,表现了三峡秋夜的美。

旁批紧紧围绕着单元阅读方法,要言不烦,学生边阅读边揣摩,定然心领神会。文后的“阅读提示”有两题,第一题综述文章的表达顺序,并将这一方法由篇推及至类。第二题则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请看第一题:

读了旁批,同学们就会明白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从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几个时间段,写出了三峡之秋的美。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常常出现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且成一个系列,同学们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意揣摩这种表达顺序。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顺序,同学们在习作中要注意学习运用这种记叙方法。

第二篇《尊严》是一个故事。文后提示指出:既是故事,那就有人物,及其语言、神情、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我们揣摩表达顺序时,就要把故事中的人物、表示故事情节变化的语句画下来。然后,揣摩表达顺序。

第三篇《幻想、理想和现实》是一篇议论文。文后提示:这类文章我们要弄清楚它们的表达顺序,就要看文章一开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又是怎样来回答的,是分几层意思来说的。在揣摩表达顺序时,要注意一些自然段开头的话。请把文章中表达顺序的语句和表达中心的句子画下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揣摩出来了。

三、突破性的教学:激活文本的经典课堂

精读、浏览、复述、表情朗读等是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为了帮助学生获得阅读之法,李老师设计了“区分主次速读课”“学习鉴赏精读课”“体验情感朗读课”“扮演角色表演课”“编写提纲复述课”。 李老师将这种课称为专项情境训练课程。

1990年出版的《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分为阅读教学和作文两个部分,阅读教学部分收有30个教例,其中课本以外的课例高达7篇,有《萤火虫》《大西瓜》《春姑娘》《太阳的话》《故乡的小园》等。根据书中注释,《故乡的小园》一课是1986年,李老师于学校80周年校庆时所执教的公开课,代表着当时学校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改革方向。《萤火虫》一课则几乎是李老师的代表课之一,我曾有幸现场观摩,至今记得李老师运用情境教学的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首散文诗的意境内蕴。而其他教材课文,李老师教学时,也多有适当的其他文本的补充、穿插与拓展。

可以说,李老师对补充文本的课堂运用,成了她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大容量的阅读材料如何落实?除了学生自由阅读外,李老师的教学常打通了课内教材与课外读物的鸿沟,将其整合,采取“多读、少讲、精练”的办法,加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速度。

(一)课文主体,互文阅读

《海底世界》的教学是李老师的经典课例,两课时里,李老师补充了《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两篇文章。与一般老师不同的地方在于,她不是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将相关文章作为补充、拓展材料推荐给学生课外自由阅读,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的优化中来。李庆明先生认为“这几乎成为情境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请看李老师教学的处理。

第一处:课堂导入时,教师启发谈话,“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阅读《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读后说说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处: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凭借课文,发现深海有点点星光。这些星光是什么呢?——阅读《海底的冷灯》,同时指导阅读策略“跳读”。

第三处:启发思考: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自学讨论《海底世界》4、5、6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4节。

第四处: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课文说“海底有三万种动物”,《人类的秘密仓库》说“十五万种动物”)究竟哪个正确?

第五处:课文写海底动物和植物注意选取典型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最重的”“最小的”)

我们看到,李老师对文章的选用、组合非常用心,善于找到文本间的关联处,将其放大、突显,从而获得远远大于单篇阅读的效应。

(二)整体阅读,获得规律

李老师还常常从优化结构入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规律。《我们去寻找美》是写景单元,李老师编排了《雨》《外婆家》《冬天》《瑞雪》四篇文章。在这节单元综合课里,李老师运用角色效应缩短儿童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揭示出写景文章的要领:看得细、听得真、想得美;并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或地点转换的词语,厘清全文结构层次的学习方法。

在导入新课后,李老师就启发学生担当角色,进入情境,让他们选择担当这几篇课文的作者,组成一支旅行队,一起到大自然、到生活中去寻找美。学生凭借课文描写,在想象性情境中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最后,凭借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不同的表达顺序。四篇看似关联不大的文章,在李老师的巧妙的情境串联下,成了一个整体,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获得了对写景文章规律的掌握。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被誉为“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其在儿童阅读课程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同样让我们深怀敬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 杨再隋.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6] 李吉林.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读本李老师吉林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该得奖的李老师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