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际
她这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句“祖师奶奶”就可以供奉在那里的泥胎。
《爱玲说》让我想起时下很流行的一个字:“囧”。爱玲说——爱玲囧。就像刘绍铭在序言中所言,张爱玲不但有许多不美、不雅的一面,还很污秽、俗气、悲观,“小”,艰难。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文字空间跟别人交流,一点也不可爱。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功者的一切都是成功,失败者的一切都是失败。我觉得“囧”并不影响张的形象,相反,正说明,她这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句“祖师奶奶”就可以供奉在那里的泥胎。同时也向世人示意,不管是否爱好文字,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即使低到尘埃,也可以开出花朵。
《爱玲说》是刘绍铭迄今为止解读张爱玲文章篇幅最大的一次结集:她的小说,她的散文,她的文字,她的中英互译,她的情怀,她的中年人生。如可以用“夸张派”和“贬张派”来划分阵营的话,你可以比较全面地在书中将两方阵营的代表和代表性意见一网打尽。
如黄念欣引黄碧云的文字,说张的小说是俗世下沉的,小眉小貌……人文素质好差。但在刘绍铭看来,张的魅力,正是文字的意象堆砌出来的“苍凉手势”。化腐朽为神奇。那些“兀自燃烧的句子”,把张爱玲与钱锺书在意象和譬喻的经营上的异同做了探究。同为嘲讽,钱的嘲讽更多批判性,而张多了一分哀矜。这是不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平等观?一种人生经验的采掘与警醒?
“落难才女”不善敷衍又不得不抛头露面,与“学术官僚”应酬,迟到欺场。如果用刘绍铭的话说作为“张爱玲研究补遗”,是否可以说,张爱玲不够“成熟”?
不但如此,我甚至怀疑张爱玲不够女人!因为她把一个女人应有的女人味儿,给了文字,给了文字里的男人,给了文字里那个世界。“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这么迷离而又有意味的一句话,竟然是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就是这样,张爱玲总是在不经意间直抵要害,而又引发我们另外的思虑。
《张爱玲的散文》一文,把她的散文与小说提到了同一高度来讨论。到底是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的超级粉丝,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立的张爱玲,一个好“自黑”的张爱玲。因为她“童言无忌”,才敢坦陈“天才梦”。这是一个文字的天使,一个只属于文字的张爱玲 。
即便这样,也掩盖不了险句背后,张爱玲哀矜的人生。“即使你不告诉我有关学界中耍手段、玩政治的情形,我对自己能否胜任任何教职,也毫无信心。”似乎张爱玲是不屑于政治的, 如果非要把政治与她的文字放在一起,政治也只是她文字的幕布以及视界。也正因此,她选择了胡兰成。因了这样的爱,很多景色变了。
值得一提, 也很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刘绍铭认为此生没有白活的原因是与张爱玲有一面之缘,足见刘对张的着迷程度。一个普通的“民国女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着一代文学的某个取向。
试想,远在那炮火纷飞、家国不存的年代,张爱玲的小说能成为流行,应该不只是一个情感的伸展问题,是否有着疗伤、抚慰、麻醉和拯救的多重因素?又是否融会着一个落难的文字天使对自己的拯救力量?而如今,她的小说更多又让我们实现了一次精神与世态的穿越与探险。同样哀矜,不必倾城,只须倾心。
通篇来看,好像刘绍铭都在刨张爱玲的创作轶闻和生活八卦,但不会让人看出刘的“小”来,也看不出张的“小”。也许每个“大人物”背后都站立着许多的 “小”,每种“小”又都通向真实、阔大与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