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决定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处理手法和翻译策略,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叶芝的《当你老了》两个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当你老了》 目的论 译本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学派翻译家汉斯·威密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最先提出。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有目的和意图的,在译者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汤玉洁,2008)。任何翻译活动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简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只要能达到翻译目的,可以采取逐字翻译的策略,也可以采取改写的方法,这就是翻译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采用某种方式保证译文在其使用环境中发挥一定的功能,保证译文符合译入语使用者的要求,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因素之一,因此译者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目的论共有三个翻译原则,第一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是由目的决定的,结果决定方法;第二是连贯性原则;第三是忠实性原则。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进行赏析,对袁可嘉和冰心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目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一、目的论视角下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当你老了》是叶芝在1893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语言简明,情感丰富真切。诗人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对女友的爱恋之情。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受押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翻译活动带来了诸多困难,对于《当你老了》这首诗歌来说,袁可嘉和冰心的译文进行可谓是经典,本文将采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语言风格层面对袁可嘉和冰心的译文对比分析,比较两个译文翻译侧重点的不同以及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策略选取的影响。
(一)词汇层面对比分析
在词汇层面,原诗歌语言简明,译者需要考虑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原诗歌的特点,译者首先要充分体现原文信息才能实现其在功能上的对等(刘懿萱,2013)。例如:原文“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袁可嘉译文:“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冰心译文:“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原文中的“nodding”有昏昏欲睡的意思,冰心翻译为“打盹”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更加忠实于原文;原文“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袁可嘉译“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冰心译:“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原文中的“bend”是弯腰的意思,所以相比冰心的译文,袁可嘉的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原文:“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袁可嘉译:“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冰心译:“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原文中是“a little sadly”,袁可嘉译为“浅浅的伤感”,把伤感的程度也翻译出来了,而冰心翻译为“凄然”,虽然两人的翻译都含“悲伤”的意思,但是“凄然”一词悲伤的程度比“a little sadly”的程度更深,所以袁可嘉的译文感情色彩和选词更加忠实于原文。
(二)句子层面对比分析
原文的句子比较简练,袁可嘉和冰心的译文大体上符合原文简练的特点,但是两者的翻译在句子层面上有细微的差异。例如:
原文:“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袁可嘉译文:“追梦当年的眼神,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冰心译文:“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原文中由“and”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且都是做“dream of”的宾语,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必须以特定的连接词衔接句子,否则失去其连贯性,所以原文中的结构很清晰,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句与句之间没有严格而系统的形式约束,所以袁可嘉的译文用“追梦”这个动词,读者便理解了后面的成分都是做追梦的宾语,冰心用两个动词“回想”,不符合原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所以在句子层明上袁可嘉的翻译既符合原文的语言特点又符合汉语习惯。
(三)语言风格层面对比分析
语言风格对于诗歌翻译来讲尤为重要,目的论要求译文必须符合原文语内连贯标准,目的语读者能顺利流畅地接受才能使译文在交际语境中实现其意义。《当你老了》是一首诗歌,诗,不同于散文语言的最大区别是它有音乐美,有韵律。讲到韵律时就不得不提到押韵,从押韵上看,全诗的尾韵是最常见的单韵,单音节按抱韵abba、cddc、effe押韵,这样押韵十分精致,表现出诗歌正式与庄重的特点,甚至表现出圣歌的韵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原诗节奏和译诗韵律完美结合并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使译文达到传神怡情的效果,是译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读者期待的(魏艳、刘明东,2014)。袁可嘉的译文基本没有按照原文押韵,冰心的译文更加注重原文的风格,尤其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严格按照原文的押韵规律。例如: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最后一节的押韵规律是effe,和原文的押韵规律完全吻合。冰心的译文在遣词造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保留原诗歌的押韵,尽量在译文中创造出同样的效果,保持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使读者读起来连贯上口(朱炼红,2007)。冰心译文语言风格上和原文更加接近,使得原文的语言风格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两位译者翻译策略选取的比较研究
翻译目的论的观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因此翻译目的不同决定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翻译结果也必然不同,翻译目的论对译文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袁可嘉更加注重词义的选择和句子形式,因此其翻译符合忠实性原则,例如:原文“a little sadly”袁可嘉译文是“带着浅浅的伤感”,不仅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表悲伤的程度与原文如出一辙。冰心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翻译的特点,注重译文在风格及形式上和原文的对等,充分体现了连贯性原则。因为袁可嘉和冰心翻译目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两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一个注重忠实原文,一个注重原文风格,所以两人的翻译结果迥然不同。
三、结语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论的局限,虽然目的论在翻译活动中也有不完善之处,但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袁可嘉和冰心的译文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语言风格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积极意义以及对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2]刘懿萱.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文评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3,(1).
[3]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语综合版),2008.
[4]魏艳,刘明东. 目的论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3).
[5]叶芝.当你老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朱炼红.翻译目的论与《哈利.波特》英汉一本的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07,(2).
(李旭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