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缺口形成机理与解决思路

2016-07-18 03:26张意翔成金华沈镭
关键词:认同博弈机理

张意翔,成金华,沈镭

(1.中国地质大学 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师范大学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3.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能源缺口形成机理与解决思路

张意翔1,2,成金华1,2,沈镭2,3

(1.中国地质大学 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2.湖北师范大学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435002;3.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日益加大的能源缺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能源缺口问题,有利于提供充足能源和提高发展质量。本文在分析能源缺口表现和负外部性基础上,从中央和地方博弈角度分析了能源缺口形成的内在机理和解决思路。作者认为地方财权事权不统一、官员考核机制和地方之间竞争引发的地方与中央博弈导致了能源缺口的形成和扩大;可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构建更为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扩大地方财权等等角度使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转为认同进而缩小能源缺口。

〔关键词〕能源缺口;博弈;机理;认同; 思路

能源是社会文明进步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取决于能源供应的有效保障。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位列世界能源消费前两位,即是很好的例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充足的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供给是转型成功的前提条件,这是能源保障问题引发各界日益广泛关注的关键所在。但能源资源技术路线使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日益加大的能源缺口[1],能源约束已经逼近我国能源红线。在“新常态”下,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就必须对能源缺口问题进行分析,以保障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能源缺口发展趋势和负外部性基础上,从中央和地方动态博弈角度分析能源缺口形成原因并讨论使两者博弈转化为认同以解决能源缺口的思路。这不仅有利于认识能源缺口形成机理和寻找解决思路,还有利于认识政府在能源发展的作用,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促使能源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能源缺口现状及其负外部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正处于能源需求不断加大时期。在供给能力不足情况下,消费总量的增加会导致了能源缺口的形成和严重化。这种缺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化进程步入能源需求扩展期,导致能源缺口加大。我国能源消费量从1953年的5411万吨标煤增加到2012年的36.2亿吨标煤,年均增长接近9%,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5.5%。这使能源消费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格局。从1992起,开始出现供不应求,2009年达到最大(-32028万吨标煤)。近年虽有所减少,但供不应求依然存在。第二,国内能源供给空间差异明显,区域缺口逐渐加大。我国能源消费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而生产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差异使区域能源供需表现出不同特征:东部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且一直在下降;中部能源自给率虽然高于100%,但也在下降;西部一直都超过了100%,且不断上升。可见,区域能源缺口越来越明显。第三,清洁能源发展缓慢,能源供给结构造成的缺口越来越大。我国能源消费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首先,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比仅次于工业部门。2012年,该部门所占比重为10.72%。再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等能源消费逐渐成为重要影响力量。2012年该部门的比重达到了8.2%。这两个部门能源消费的增加使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清洁能源的供需缺口直到1995年才开始出现,但2002年就突破了亿吨标煤,到2013年达到了3亿吨标煤。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缺口。在社会发展正处于能源需求扩展期情况下,能源缺口会产生哪些负效应呢?

1.1加大国家能源安全的国际风险

总量缺口意味着必须到国外进口能源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近年来,我国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首先,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我国在1993年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但1999年进口依存度只有18.62%,2009年就达到了51.3%,越过了国际公认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警戒线;2013年和2014年均接近60%。其次,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上升幅度超过了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国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2011年就上升到21%;2013年则达到了31.6%。不断增加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使国家能源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风险。以原油进口为例,2011年至2013年,进口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都在81.5%以上。过于集中的进口来源使我国面临着极大的国际政治风险。例如,南北苏丹局势的持续恶化导致中国2013年从苏丹的石油月均进口量只有2120万吨/月,比2011年净减少了80.4%。同时,中国石油进口主要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实际掌握在美国手中。一旦美国破坏中国海上能源运输,则中国石油进口就会面临较大运输风险。

1.2能源资源流动过程损失,加大能源缺口

区域缺口使能源区域流动成为必然。在经济发展影响下,能源区域流动呈不断扩大趋势:1952~2010年,一次能源资源区域间净流动量从0.13亿吨标煤增加到13.5亿吨标煤[2]。其中,煤炭流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以2010年为例,除广西、西藏两地区外,其它29个省(区、市)均需从其他省份调入煤炭资源;从流动规模上看,煤炭总流量占该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92.8%。能源区域流动使能源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极大损耗。表1显示了1985年到2008年期间电力运输的输配电损失量。可以看出,能源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损失量在不断增加:1985年全年损失电力总量只有304.3亿千瓦时,但到1995年就增长了一倍,到2000年增长了3倍多;2008年损失量高达2243.8亿千瓦时,占全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6%。

表1 1985-2007 年期间中国的电力运输的输配电损失量表(单位:亿千瓦时)

注:(1)*表示数据缺失;(2)损失率指输配电损失率,即输配电损失量除以相应的电力消费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2009)。

1.3 能源供需缺口也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

首先,能源流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表2显示了煤炭区间流动产生的环境。数据显示,煤炭流动对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以煤炭气化产生的废水为例,1991年,煤炭气化产生的废水是86993万m3(8.6993亿吨),2005年为176378万m3(17.64亿吨),是1991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14.48%。

表2 中国煤炭产业流动及利用的环境影响

资料来源:成升魁、沈镭、徐增让等,《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2010),科学出版社,2011。

其次,清洁能源的不足加重了环境影响。清洁能源缺口使本应使用轻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地方因为没有充足的轻污染的天然气和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而不得不使用重污染的煤炭和石油。这种“以劣驱优”的能源替代模式使我国环境质量大幅度降低。所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减少碳排放,但碳排放强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如图1所示)。

图1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世界比较

资料来源:IEA2013 年二氧化碳排放统计。

需要补充的是,能源缺口的负外部性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如煤炭运输使煤炭终端用户煤炭价格远高于坑口价。以2007年10月优质动力煤价格为例,大同的坑口价只有265元/吨,但上海和广州的提货价分别达到了580~590元/吨和610~620元/吨。运输成本占了我国终端煤炭用户煤炭价格的55%~60%[3]。

2.我国能源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正处于能源需求不断加大时期。能源供给与需求不仅会受到经济、技术和能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尽管“新常态”下能源消费会有所减少,但能源消费绝对数量不断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①。所以,在能源消费增速大于供给增速情况下,能源缺口的长期存在也将是一种常态。要对我国能源缺口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必须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缺口发展趋势。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观测性,所以要想把握能源缺口变化趋势,必须结合经济总量、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对未来能源缺口影响的不同情景进行预测。预测思路是:首先,对预测期内中国能源供给与需求变化情景进行假设;其次,预测不同情景下能源供给与需求量;最后,对本预测结果进行检验。

2.1 2016-2025年间中国能源供需变化情景假设

预测期为2016-2025年。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家能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对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基础上,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速情景进行假设(如表3所示)。

表3 2016-2025年能源生产、消费量增长速度假设

2.2 能源供需缺口预测

选取总产量、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作为供给预测变量;总消费量、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量作为需求预测变量。很多学者使用了投入产出、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能源供需进行了预测,但这些方法因其无法反应变量间相互关系而使结果不精确。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因为该模型的非结构化多方程属性使其能反映变量的相互作用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的动态影响,影响能源供需变量间的相互替代关系说明可用VAR预测不同情形下能源缺口变化情况。数据区间选取1978年到2014年,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原始序列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异方差性。原序列是一阶单整I(1)序列,可建立VAR模型②。对2016-2025年间能源供需缺口的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6-2025中国能源总量供需缺口预测(万吨标煤)

上表的数据表明,在未来,我国一次能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该缺口最高可能达到5.88亿吨左右,而最低也会有5.05亿吨。

2.3 预测结果的检验

表4总结了近年来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未来变化的几个代表性预测③。2003-2014年间实际消费总量和变化速度说明预测1、预测2和预测3有可能发生。因此,可通过比较本预测与预测1、2和3的差异来检验本预测值的可靠性。首先,本文关于2020年的预测值刚好落在预测1关于2020年的预测值区间内;其次,本预测值与预测2有重合的地方;再次,中速发展情形下的预测(52.56亿吨)和预测3的中间值(53.5亿吨)非常接近。同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将202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限制为48亿吨,与表3中的低速预测值(47.5亿吨)非常接近。这说明,本文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

表5 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未来变化的相关预测(亿吨标煤)

需要说明的是,为减少能源消费,国家采取了很多控制消费总量的措施,如将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对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是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作用,但由于总量控制的政策目标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2014年的实际总量就超过了42亿吨。这说明,总量控制等措施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可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会使我国能源缺口问题越来越严重。

3.我国能源缺口形成机理:基于中央和地方博弈

要消除能源缺口和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就必须了解其形成原因。尽管从总量上来看,能源缺口是供给总量不足造成的,但各品种能源的供给状况并不相同:原煤供给一直大于需求,而石油、天然气和清洁能源则供不应求。但它们供不应求形成的原因有很大区别:石油、天然气的供不应求主要是地质特征和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而清洁能源则主要是技术、国家政策、行为主体决策等经济因素造成的。由于地质特征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本文并不将其作为分析对象;而经济因素是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的,所以本文以清洁能源为重点,分析能源缺口形成原因。以清洁能源为研究重点的另一个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会减少环境压力。本文并不分析所有的清洁能源而只分析新能源供不应求形成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新能源供给不足呢?研究表明,我国新能源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中央和地方利益博弈造成两者行为和偏好偏差而导致的新能源政策失灵[4]。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博弈是如何影响新能源发展。

3.1 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关系

在经济转型中,中央和地方由原来中央主导下的单向命令-服从关系演变成为具有不同权力和利益的对等博弈主体[5]。地方不仅是中央和地方非政府主体的双重利益代表,还是两者信息沟通的中介和桥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演变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6]。这不仅使两者的目标既统一又有差异性,还会导致中央政策异化[7]。

中央和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两者在新能源发展中存在既合作又博弈关系。一方面,地方必须执行中央新能源政策,而发展新能源又能给地方带来效益,地方有与中央合作动机。另一方面,地方作为独立利益的追求者,在合作中也寻求自身利益,这使两者存在利益冲突。从现实来看,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双方目标差异和利益博弈上。首先,中央强调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培育市场等宏观内容,而地方偏好能在短时间内给其带来效益的项目。其次,当中央政策损害地方利益时,地方会与中央讨价还价,甚至直接对抗。

3.2 新能源发展中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对中央和地方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进行描述性介绍后,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两者最优行为以揭示它们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机理。以新能源投资政策来代表全体新能源政策。

3.2.1 博弈模型的构建

基本假设是:1个中央、n个地方,均追求最大利益;地方行为一致且规模相同,中央收益是地方的简单加总;信息完全;若收益矩阵不变则参与人选择不变;地方“严格执行”政策时不产生社会成本,而“超额完成”则产生;政府发展新能源的效用是全社会福利。

以两者对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投资分配比例为研究对象建立博弈模型,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方法来分析投资差异产生的效果。以 C和L 代表中央和地方,NC、NL表示两者对新能源的投资, CC、 CL为两者对常规能源的投资。中央(UC)和地方投资的效用函数(UL)均满足C-D生产函数关系,则 UC=(NC+NL)γ(CC+CL)β,UL=(NC+NL)α(CC+CL)β,0<α,β,γ<1;α+β≤1;γ+β≤1 .

由于中央侧重于基础研究等具有全局影响的领域,而地方主要关心实际开发等直接和地方经济相关的领域,所以中央投入的溢出效应和正外部性要大于地方。基于此,假定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是在对方投资分配给定前提下选择各自投资分配。用 BC和 BL代表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总预算。都是在满足预算约束下最大化各自的效用函数。

3.2.2 短期博弈分析

两者博弈还体现在投资方向上。地方往往会投资那些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新能源产业中。地方这种决策尽管使新能源得到了较快发展,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光伏制造中心,但“低端过剩、高端进口”等现象说明这种决策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2.3 长期博弈分析

上述模型尽管指出了两者最优选择,但没有分析长期决策,无法解释地方决策形成原因。鉴于此,本文采用完全信息的讨价还价动态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模型,以讨论约束地方行为、完善新能源政策的对策。两者无期限讨价还价模型的纳什均衡结果取决于讨价还价成本和外部成本,其中讨价还价成本取决于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由于中央占主导地位,可从讨价还价的外部成本和中央给地方强加的成本方面分析两者的博弈。尽管使用的是无期限博弈模型,但由于任一子博弈都是由中央开始出价,所以该模型等价于从 开始的博弈,故用有限阶段法来分析参与人决策。地方总是在中央做出投资决策后选择自己的行为,中央再根据地方决策进行下一次选择。

该博弈思路是:第一,中央提出政策后,地方会依据获益选择“严格执行”或“超额完成”。选择“严格执行”时,投资将带来收益,但需付出投资成本和承担因等待投资产生足够效益而付出的时间成本,此时,地方效用为:UL1=ULe-rt(1+r)n-1-(C+Ct), c为当期投资成本,Ct为时间成本;若地方“超额完成”,其收益将在上式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收入(ΔT),成本中会增加超额投资成本(ΔC),但没有时间成本,则此时效益为: UL2=ULe-rt(1+r)n-1+△T-(C+△C)。第二,中央根据地方决策产生的收益来决定行为,其收益由地方投资收益加上要承担的社会成本构成。若地方“严格执行”,中央的效用为: UC1=ULe-rt(1+r)n-1-C;若地方“超额完成”,则:UC2=ULe-rt(1+r)n-1+ΔT-(C+△C)-SC; 其中SC是中央需要承担地方不按要求发展而带来的社会成本。

由于中央可以“惩罚”地方,所以博弈结果取决于两者博弈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当利益大于成本时,地方就有违背中央的冲动。在中央提出投资目标后,地方会比较超额投资所需成本与其收入和时间成本。若地方“严格执行”,不会产生社会成本。若地方“超额完成”,中央会衡量自己的收益和地方“严格执行”时地方收益,当后者大于前者时,中央会“采取措施”使地方“严格执行”;而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尽管中央收益大于地方收益,但若社会成本过大,中央也会“采取措施”。这说明,地方的“超额完成”均会以中央“采取措施”结束。这使地方能意识到只要自己“超额完成”中央就会“采取措施”,就会从一开始选择“严格执行”。

3.3 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影响

尽管在新能源发展中,中央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地方是政策的执行者,政策效果受制于地方行为,所以,地方在博弈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主要分析地方行为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地方偏好“搭便车”,会尽量减少投资;长期中,则与中央讨价还价,积极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消极执行对自己不利的政策。那么,地方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一方面,新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政策体系的完善说明地方对中央政策的配合产生了积极效应,如《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正是地方对新能源政策制定产生的“倒逼效应”。另一方面,地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中央讨价还价、甚至违背中央政策而造成的低端产能过剩,如2011年底的我国多晶硅产量为8.2万吨,而同期全球需求量只有4.5万吨左右。说明地方行为影响了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并加大了国家能源缺口。

4.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原因

可以看出,在利益激励下,地方总有违反中央政策加大新能源投资的冲动。尽管中央可以通过加大对地方违规行为的行政查处力度来遏制新能源投资过热,但新能源发展事实证明中央的任何决策均会引发地方更多投资。地方作为中央的代理人,为什么会“搭便车”和与中央讨价还价呢?按照上文结论,主要是因为中央和地方政策目标的偏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目标的背离呢?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4.1 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分离

地方执行中央政策的积极性决定于其财权与事权的对比,当财权与事权统一,甚至大于事权时,地方执行中央政策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财权小于事权时,地方就会消极执行。

改革开放到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地方财权大于事权。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尽管使地方财权和事权均得到了扩大,但财权增加的幅度要小于事权增加的幅度。地方几乎要承担本地区绝大部分事务,而得到的是隐蔽性强、征收难度大的税种,这不仅使地方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还使其中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结果是两者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发生了极大变化:地方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84.5%下降到2010年的48.9%(近年有小幅度上升);而支出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45.7%上升到2013年的85.4%。这使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大大削弱(如图2所示)。因此,分税制使地方事权远远大于财权,造成了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严重错位[8]。地方尽管财政自给能力很小,但为了满足中央考核,必须通过借债等方式来筹借发展资金。这使地方债务不断增加:2000-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了26.4万亿元(2014年为30亿元),年均增长1.9万亿元。债务的增加使地方抵制中央政策[9]。而发展新能源不仅需要很多资金而且要很长时间才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严格执行中央新能源政策,不仅不会增加当前财政收入,还会增大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加大地方债务。因此,地方往往会消极减少新能源投资,以减轻财政压力[10]。

注:财政自给能力=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

4. 2 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考核指标

建国以来,中央采取了多种手段对地方进行考核以调动地方积极性。这些手段随社会经济而不断变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是纯政治指标为主,80年代后则以“GDP为核心”。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在强化地方政府经济动机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关注政治收益[7]。由于地区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政绩和晋升,所以地方会将全部精力放在能在任期内极快提高GDP的项目中,对于那些不属于考核领域内的指标则不予考虑。可见,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方式会使地方利用掌握的资源寻求租金、追求自身收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大大提高。只要考核方式不变,地方这种本性就不会改变。因此,尽管中央要求地方大力发展新能源,但由于新能源投资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提高GDP导致地方将有限资源尽可能多的发展常规能源以为自己获取更多利益。

不可否认,在能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情况下,中央逐渐加强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考核地方,地方目标函数也纳入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收益,但地方目标仍是本地利益最大化④。只要中央的考核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地方不可能完全执行中央政策。

4.3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现有考核机制使地方处于一种锦标赛主导的竞争中,为了在考核排序中占据有利地位,各地会不遗余力的增加“GDP”总量。而发展新能源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加“GDP”总量。由于各地均想使自己的考评指标高于其它地区,地方在发展新能源中的竞争非常激烈,都希望其他地方政府在竞争中退下来,而自己继续留下来。这样,新能源发展中的地方竞争博弈演变为“斗鸡”博弈:为了自己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均不计成本的发展新能源。这就使地方为了提高短期经济总量而盲目投资新能源项目。这尽管能在短期内促使新能源发展,但不仅无法提高新能源产业整体水平,而且会使新能源领域里出现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7]。如在国家补贴制度的刺激下,国内很多厂家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据统计,我国已有近50家的企业宣布能生产纯电动轿车,企业数量远超过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新能源汽车交易市场的不成熟和相关配套措施的缺乏,新能源汽车一直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同,相关企业已进入两难境地。这不仅占用了地方资源,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还使新能源产品面临过剩危机。

5 .我国能源缺口解决思路:从博弈到认同

在分析能源缺口现状、发展趋势及负面影响基础上,分析了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过程、效应及原因。结论认为,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能源缺口,这些缺口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是能源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考核体系和地方之间的相互竞争则是这种博弈形成的基本原因。可见,地方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而与中央展开利益博弈行为,短期看,不利于我国新能源健康发展;长期看,减少了能源供应量,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能源缺口越来越大情况下,我们认为要在加强对地方监管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促使两者的利益博弈转化为利益认同并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中央应重视对地方能源活动的行政干预,加强对地方能源发展政策尤其是新能源发展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建立包括能源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内的能源监督体系,搭建能源发展政策执行情况交流平台。增加地方不执行新能源发展政策、纵容企业单纯发展传统能源行为的行政和经济成本,对于新能源发展政策不积极执行的官员,给予相应处罚。

(2)调整现有政绩考核机制,淡化“GDP”地位,将地方官员晋升的标准转向能源结构改善和环境质量提高方面。将清洁能源增加量、传统能源削减量等能源结构优化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适当提高政绩考核体系中优质能源数量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地方任期内的优质能源数量和环境质量改善变化情况进行重点评估,以考核结果作为日后选拔任用的依据,对于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央能源政策的地方给予奖励。

(3)加大支持、扩大地方财权,降低减少地方发展新能源成本。将地方新能源发展纳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对地方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情况等进行重点支持,同时为企业提供新能源发展技术支持、鼓励新能源产品创新,提高地方执行能源政策的预期收益;建立中央与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中央应给重点新能源投资地区在资金上倾斜,受益地区要给由于因发展新能源而牺牲经济利益的地区予以经济补偿;通过产业、区域政策以及相应的税收、信贷手段扩大地方财权,激励地方投资新能源。

注释:

①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到2035年后才会放缓(沈镭,2015)。本文预测的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量。

②限于篇幅,没有给出能源供需预测的VAR模型,需要了解预测过程的读者可以和作者联系。

③当然,还有其他研究如EIA(2013)也进行了预测,限于篇幅,只给出近年国内学者的预测结果。

④《化解产能过剩遭地方政府怠工 部分产能越减越多》,经济参考报,2014年09月23日。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化的资源路线与资源供求[J].中国工业经济,2008(2):5-19.

[2]茅于轼,盛洪,杨富强.煤炭的真实成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3]张雷,黄园淅.国家现代能源供应保障时空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牛学杰,李常洪.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政策框架与政府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 2014(3) : 100-103.

[5]金太军, 汪波. 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J].管理世界, 2003(6): 43-52.

[6]孙宁华. 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J].管理世界,2001(3): 35-43.

[7]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的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 经济研究, 2004(6): 33-40.

[8]吴淑凤.财政政策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被弱化的财政社会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101-108.

[9]皮建才. 所有权结构、自私性努力与投资阻塞问题[J].经济研究,2007(5) :115-125.

[10]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2010(8):4-15.

(责任编辑:胡乔)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K02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47);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XDA050104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才类计划项目(CUGW150808)。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张意翔,男,博士,副教授,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075- 08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19

猜你喜欢
认同博弈机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雾霾机理之问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