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红,陈玉庆
(甘肃省中医院妇科,甘肃 兰州 730050)
四联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42例临床观察
屈红,陈玉庆
(甘肃省中医院妇科,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观察四联疗法对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将42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均给予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口服,配合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中药外敷,保留灌肠及物理治疗的联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愈5例,显效2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前症状积分为:20.93±4.45,治疗后症状积分为:8.52±4.90,经t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四联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联疗法;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及盆腔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是妇科常见疾患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异常等不适。由于本病病程长,病情反复,不易治疗,采用单一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因此,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基础理论指导下,采用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中药内服、外敷,保留灌肠及配合物理疗法的四联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42例,均为2012年1月-2013年5月甘肃省中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年龄最大54岁,最小20岁,平均35.4±8~4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达10余年,平均30.1±20.8月。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有关内容制订: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B超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③白带常规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根据上述症状、必备体征,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1.2.2中医寒湿瘀滞证诊断标准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002版),《中医妇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7版)有关内容制订:
主症:①下腹胀痛有冷感;②腰骶胀痛或冷痛不适;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喜热恶寒,得热痛减;③经期腹痛加重;④月经延后、量少、色紫暗;⑤小便频数。
舌脉:舌质淡暗,苔白厚或滑腻,脉沉弦或弦紧。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1.2.3病情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有关内容制订分级标准: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
1.3治疗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均予:
1)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物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苍术,腰骶酸痛者加川续断、杜仲、牛膝;有包块者加红花、桃仁,白带多者加白芷、车前子,大便溏泄加巴戟天。每日1剂,分两次服,早晚各一次。
2)中药外敷:药物组成及剂量:桂枝30g、小茴香30g、干姜30g、制没药30g、透骨草60g、细辛10g、川芎30g、大血藤30g、三棱30g、苍术30g、白芷30g、艾叶30g。上方封包,首次以温水(加少许黄酒、醋,)浸泡30min,药包泡透后隔水蒸30~40分钟,趁热敷下腹部或腰骶部30分钟(封包下垫毛巾2~3张,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上罩塑料袋,随着温度下降逐渐拆除毛巾,此后每日隔水蒸320~30min,依法再次反复使用。每日1~2次,14d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
3)中药保留灌肠:基本方:桂枝、乌药、延胡索、川芎、三菱、莪术、小茴香、艾叶,以上药物浓煎,滤过药渣约200mL,温度在40℃左右,用灌肠袋将药物注入在直肠内,15min灌完,灌后嘱患者平卧0.5h,保留5h以上,每日一次,14d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
4)物理疗法:灌肠后予TDP灯照射下腹部或腰骶部30min,每日一次,14d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值与治疗前积分值的比值作为疗效判定值。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为0;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显著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1疗效观察
疗效观察组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疗效观察
2.2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西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妇科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所致,其机理为盆腔组织充血水肿、反复炎性刺激形成粘连、瘢痕,少数可形成炎性包块[2],药物很难进入这种组织内,即使药物进入,也很难达到治疗浓度,因此抗生素及脱水消肿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平素摄生不慎,不洁性交及经期、产后“湿”、“寒”、“毒”、“瘀”邪乘虚客于胞宫胞脉,气血受阻,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发为本病。甘肃省处于西北地区,天气苦寒,地处寒冷,容易感受寒邪,或感邪易从寒化,且盆腔炎急性发作期医生指导患者多大量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中医认为为寒凉之品,易伤人体阳气。故在甘肃省慢性盆腔炎多以寒湿瘀滞型多见。本科根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理论体系及辨证论治方法,结合患者患病机理,穷根究源,在认识本病基础上,结合甘肃省中医中药资源优势,整理总结,采用内外合治,并注重整体与局部的攻略,取得了良好疗效。
治法方药,口服方剂中,小茴香、桂枝、干姜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活血行气止痛,共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效,达到局部与全身兼顾。中药外敷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采用热气透达,指引药物归经属性,使药性直达病所。研究表明[3],中药外敷可使盆腔组织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速,尤其是深部组织加温后可加速淋巴回流,增强组织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防止瘢痕形成,利于增生组织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吸收,抑制细菌生长,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可使中药在直肠吸收,近距离直达病所,不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了消化道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增加盆腔周围局部的药物浓度[4],发挥局部用药效应。加之配合TDP照射的物理治疗使盆腔深部组织血管充血扩张,加速盆腔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增效的作用。此外用三法,注重局部治疗,亦配合内服药物治疗,共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功。四法联用,内服外用兼顾,主次有别,因人因地而治,疗效明确,开创治疗本病的新理念,更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2]吴秀娟,张文.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320例[J].安徽医学,2000;21(4):24~25.
[3]张富生,王永军,李振国.中药治疗嗜酸性筋膜炎3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91—691.
[4]唐丽珍,江容,韦菊枝.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36-237.
中图分类号:R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