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华
(河南宏力医院 耳鼻喉科 河南 新乡 453400)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董保华
(河南宏力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新乡453400)
【摘要】目的研究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鼾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腭垂腭咽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平均低通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头痛、出血、呛咳以及间歇性窒息)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以及低通气时间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腭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腭垂腭咽成形术;鼾症
鼾症又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指患者熟睡之后鼾声超过60 dB,并且影响正常呼吸[1]。诱发鼾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1个重要的诱因是鼻中隔偏曲。目前,主要是通过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进行治疗。本研究就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鼾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66岁,平均(40.33±0.1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42.34±1.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局部麻醉,分离黏软骨膜囊,切除偏曲的软骨,修复后重新置入黏膜囊复位,缝合切口。给予观察组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腭垂腭咽成形术治疗,切除患者两侧扁桃体,从舌腭弓上剥离黏膜,保留部分肌肉组织,在咽后壁外侧切口,切除多余组织,缝合切口。
1.3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平均低通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头痛、出血、呛咳以及间歇性窒息)发生率。
2结果
2.1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及低通气时间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以及低通气时间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及
2.2并发症观察组发生头痛1例,鼻出血1例,间歇性窒息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头痛4例,鼻出血5例,呛咳4例,间歇性窒息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轻微的鼾症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严重的鼾症会致使患者在睡眠期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障碍以及憋气等现象[2]。主要原因为上气道肌肉容易在压力作用下闭合,从而导致打鼾及呼吸暂停现象[3]。另外一些神经反射也可能导致打鼾及呼吸暂停的发生,而合并了鼻中隔偏曲更容易导致该情况发生。一些患者还伴有心律不齐、心脏肥大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猝死的风险[4]。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腭垂腭咽成形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纠正鼻中隔偏曲以及腭弓黏膜等处的口腔狭窄,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以及低通气时间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鼾症患者给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腭垂腭咽成形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以及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苗忠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30-31.
[2]许益飞,施晓琼,韩小江,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106例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1):31-32.
[3]沈敏,万俐佳,姜义道.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9):1394-1396.
[4]李金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71-73.
[5]许益飞,施晓琼,韩小江,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106例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1):31-32.
【中图分类号】R 765.3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5.099
(收稿日期: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