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也要快马加鞭往前走

2016-07-18 11:31
遵义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优步网约车网约

网约车也要快马加鞭往前走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在“共享经济下的城市交通变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正式合并。根据协议,优步(Uber)将持有滴滴20%的股权,成为滴滴的单一最大股东。两天后,新浪微话题#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阅读量为6196万,讨论数为6690。此举一出,顿时终结了有关这两家公司的沸沸扬扬的流言与猜测,这也意味着,在融资寒冬之下,以滴滴和Uber为代表的网约车C2C模式在中国已然走到了尽头。

同样的8月,彭博社撰文称:在佛罗里达皮内拉斯帕克(PinellasPark),你或许可以窥见公共交通的未来。作为坦帕市的郊区,这里对汽车的狂热随处可见——坦帕谷汽车博物馆和一条直线加速带都是当地的地标建筑。但最近,这里的公共交通部门却启动了一项实验:他们将停运两条公交线路,转而为Uber专车提供补贴。分析人士认为:不光抢出租车的饭碗,Uber和Lyft还准备取代公交车。

……

可见,网约车当然不能仅仅扮演闲散资源的掮客角色。它要整合与重构的,是一整个业态,是一系列链条。

不过,理想主义的辽阔未来,距离举步维艰的当下现实,仍有十万八千里距离。

客观而言,除了看得见的不被地方运管部门待见、遭遇地方“家规”里的玻璃天花板,网约车在狂飙突进的这几年,也可谓伤痕累累、问题多多。仅举一例加以说明:比如有人认为,网约车的供给端和需求端或许存在大量泡沫。在本次G轮融资之前的F轮融资,优步(Uber)在2015年8月份融资12亿美元,滴滴2015年9月融资30以美元,到目前距离G轮融资仅过了半年时间,两家弹药库就告急,说明网约车市场并不是以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补贴为导向。

还有个隐含的问题,也是见仁见智:此前,滴滴、Uber司机都曾相继出现过集体停运抗议补贴减少事件,不过,这种抗议显得多少有些师出无名,因为这不仅缺乏政策背书,还背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向共享平台要收益而不是从需求端创收益,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闹剧背后,其实正是网约车司机职业化带来的必然后果,因为网约车已经成为司机们的唯一收入来源。专职化、职业化的网约车,还算是“闲置资源”的有机整合吗?如果网约车成为另一种专业出租车,那么,它还能称之为“共享经济”的典范吗?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网约车恶性事件后,尤其是在传统出租车改革大刀阔斧后,价格优势也许不再构成用户选择出行方式的绝对化条件,网约车的服务体验、以及出行安全等考量,终将会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句话,在各自野蛮生长的时候,传统出租车弊端日益凸显,网约车的相对优势是很明显的;只是,一旦出租车改革真刀实枪,网约车的相对优势势必立马“跳水”,而“+互联网”几乎是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环节,指望本不被待见的网约车“熬成婆婆”,难度不啻于新的长征。

网约车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不能总是冀望传统出租车“不作不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优步(Uber)打出了新的广告词,叫做“移动世界的方式”。

今年6月27日,在天津的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致辞中说,力挺中国经济新动能,并强调中国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新经济浪潮呼啸而至,改革与转型成为安身立命之本。

就更长远的未来而言,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立足现实、着眼远景,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共生共荣——惟其如此,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行业才能健康稳健,公众出行才能更加安全而可靠、多元而便捷。

猜你喜欢
优步网约车网约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为什么中国的滴滴能在优步苦苦挣扎的领域取得成功
共享经济税收征管挑战及对策——以网约车为例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对网约车地方立法若干法律问题的几点探讨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优步转向共享自行车市场
优步是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