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本”

2016-07-18 11:50
遵义 2016年7期
关键词:毕节贫困人口贵州

贵州: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本”

贵州:开启云上扶贫密码

大数据结合大扶贫,到底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据贵州媒体当代先锋网报道,通过大数据开启“云”上扶贫密码,贵州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其他西部地区的扶贫新路。

“找穴”要靠大数据。精准扶贫就像“点穴治病”。其中,“点功”很重要。

对于贵州尚未脱贫的493万贫困人口,要想实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贵州不仅要练好“点功”,还必须找准“穴位”。怎么找?关键得靠大数据。五年内实现493万人的精准帮扶,不谈扶贫工作中必要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单是贫困人口的信息储存就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要想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大扶贫,实现挂图作战、按图销号的扶贫新局面,既是新形势下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大数据发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也日益显现。大数据的效能不再只是停留于数据本身,由大数据发展所引发的“扶贫+”理念也在贵州应运而生。

2015年,在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的过程中,贵州打破思维局限,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扶贫+”理念。这种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新思路,以大数据为纽带,将卫计、国土、农业、林业、水利、金融、气象、统计、教育、民委、财政、审计、移民、人社、车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与扶贫工作相融合,开创了精准“找穴”、精准“点穴”的新局面。

“点穴”还需谋新路。在扶贫工作中,如果做好了“精准”二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扶贫云”建设具体负责人韩易霖介绍:“之所以要建设‘扶贫云’,最大的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精准脱贫。”

大数据是贵州的“长板”,脱贫攻坚是贵州的“短板”,大数据是突围战,大扶贫是攻坚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众智、汇众力,出实招、用实劲,就能将短板补齐,将长板做优。

要发展就要创新。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维度、换一个基点、换一种思路,将大数据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政府的决策,用信息化的手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用信息化的手段构筑社会大扶贫格局,确保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有效落实,做好“互联网+”思维的延续再创造,贵州的实践正走在前面。

2015年12月25日,基于“扶贫+”理念,贵州率先在“云上贵州”完成了“扶贫云”的基础框架搭建,围绕精准识别,初步建成了指挥调度平台、责任监控平台、任务监控平台、项目资金监控平台、脱贫管理平台。通过“扶贫云”,贵州将实现对493万贫困人口、9000个贫困村、934个贫困乡镇、66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地区的动态监测。干部群众心里有底了,各项工作落实清晰了,基于“互联网+”又服务于“互联网+”的“扶贫+”模式,既为脱贫攻坚谋划了战略布局,又提供了良性支撑。利用“扶贫+”为新辐射点向外辐射,“扶贫云”的建设,也将激活全民扶贫的新局面。

北京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刘文献在参观“9+1”精准扶贫展区时表示,“9+1”精准扶贫,就是贵州将“互联网+”思维延续再创造的一个典型例子。”

“上云”仍需快脚步。2015年10月18日,在贵州省扶贫开发大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希望贵州把扶贫开发的大数据也继续建成全国的样板。”

打破大数据运用中的单一模式,开创“互联网+扶贫”模式的新维度,深挖大数据的核心价值,贵州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

贵州的扶贫工作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出台“1+10”配套文件等举措,贵州共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创造了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也作为全国发展大数据的先行者,贵州“互联网+扶贫”新模式的未来值得展望。

今年6月底前,贵州预计将建成扶贫工作统一的数据支撑、项目申报、资金争取、脱贫管理、绩效评估、任务督查、工作考核等7个管理平台,实现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提供坚实保障,建成全国扶贫系统的省级样板。

届时,除了将原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中原有核心政务系统逐步迁移到“云上贵州”平台外,“扶贫云”还将支撑全省扶贫工作者近3.5万人大规模并发应用。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丰乐移民新区,苗族同胞在跳芦笙舞。(CNS/图)

遵义:加快建设“扶贫云”

遵义市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要求,将在“贵州扶贫云”基础上,扎实抓好“扶贫云”数据库建设,努力建设具有遵义特色的“扶贫云”平台。

根据省扶贫办的相关工作要求,市委决定在省扶贫云基础上,结合市情,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子扶贫云和精准扶贫个案管理的相关系统,确保脱贫攻坚指挥调度做到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并实时通话直连,实现数据与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连接,利用手机进行实时展示和信息推送,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动态化有效管理。

“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全面准确及时了解遵义脱贫攻坚的精确数据等基本情况,而且还能够现实与群众的视频连线‘隔空喊话’。”市扶贫办主任汪能科说,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此项工作,旨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管理大扶贫,建设遵义脱贫攻坚指挥部。今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将设分指挥部,与总指挥部互联互通。

汪能科表示,抓好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数据库建设,是基础中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区)正持续开展“回头看”,认真分析查找精准扶贫基础数据更新补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完成核准身份证号码、上传贫困户照片、补录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工作任务,强力推动遵义“扶贫云”数据库建设取得新进展。

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务川自治县砚山镇毛田村成为首批列入全省10个“扶贫云”平台视频展示试点。两县也在精准完成数据更新补录基础上,切实加大经费投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技术保障,加快建设智能终端,确保“扶贫云”系统建设早日发挥重要作用,为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贵州扶贫还有重要手段——生态农业。据媒体报道,枫香镇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之地。近年来,花茂村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4个,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仅2015年1—5月,接待游客就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60万元。

2014年,贵州全省共识别出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全省共派出1.159万个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其中,新增扶贫种植产业超过300万亩,34个扶贫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06.2亿元。

2011年至2015年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贵州凯里,村民赶着水牛去耕田

毕节:因户施策拔穷根

毕节是贵州省乃至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山高田少、地瘠民贫,是全国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也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贵州省扶贫工作任务最为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近年来,毕节在精准扶贫、问需扶贫思路指引下,取得了不俗进展。

毕节试验区创办27年来,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历史性跨越。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精准扶贫的部署和要求,毕节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66个贫困乡镇“摘帽”,减少贫困人口123.11万人。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注重思路精准上,切实找准扶贫路子。一是有产业。对有资源条件的农户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走多业融合的脱贫致富之路。二是有技能。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有住房。采取以奖代补、协调贷款、组织义务投工等方式实施住房改造。四是有保障。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农户,实行医疗“兜底”。

注重措施精准,围绕“四点”抓扶持。近两年,毕节市实施了惠及农村124万户农户连户路和90万户农户院坝的“两个硬化”工程,在2年内完成原定4年建成的1.2万公里通村油路,推进美丽乡村水、电、路、讯、房、寨建设。

积极开展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探索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和“入股经营、参与分红”等扶贫模式。七星关区建立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机制,分别投入30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让贫困农户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愿望自行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套餐”发展致富,发挥基金推动精准扶贫的最大效益。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黔西县红板村是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中的一类贫困村,从2012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整合资金395.2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32.2万元(含农户贷款460万元)用于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用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和脱贫成效持续巩固,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小康树立一面旗帜。

另外,“四看”识别瞄靶向。毕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四看”法。一看房:考察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及庭院环境等方面,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分析劳动力结构、健康状况,测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调查教育支出、教育负债等方面,估算教育支出压力和其发展潜力。通过“四看”法识别,摸清了全市贫困底数,为“扶真贫”“真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需扶贫“梳辫子”。在毕节,脱贫可以“选套餐”。养殖母牛、蛋鸡,种马铃薯等十余个项目,贫困户自主选择。每一项都跟着贴息贷款、风险兜底、产业发展、贷款担保等多项资金,患了大病还有医疗垫底周转资金,解除后顾之忧。这种对症下药的方式,被毕节市干部形象地称之为“梳辫子”。

创新机制助增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毕节将龙头企业、发展大户、贫困户、扶贫资金四者有机结合,“小群体”共同对接“大龙头”,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和覆盖面最大化。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毕节市正进一步积极探索推动扶贫资源精准化配置,促进精准扶贫与农村产业发展整合对接,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

毕节市委负责人表示,各部门劲往一处使、共下一盘棋,毕节“大扶贫”格局正在构建。2015年毕节市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40万,比省分解下达减贫目标任务数多出16.18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纳雍县和44个贫困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395个贫困村出列。

猜你喜欢
毕节贫困人口贵州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贵州,有多美
隐形贫困人口
寻味贵州——毕节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游洞——毕节织金洞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